标题 | 历史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 | 艾堆 对历史学科而言,对材料的解读,并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成为目前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一大特色,处理材料的能力可以说直接影响着高考成绩的好坏。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历史学习实质上是一种以史料为基础进行思考、培养思维的过程。解读材料是分析历史现象的基础,在解读材料时,首先需要对文字的理解,掌握从文字上正确了解材料含义的能力,特别是古代汉语材料含义的能力。其次,需要理解材料中所涉及的基本史实,例如:在材料中出现的时代背景等历史事实和人物、典章制度等历史概念。教学中具体运用史料的方式大致有下列几种: 1.鼓励学生分析史料的内容,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做法。例如:对隋炀帝开凿太运河的评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不一。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个问题呢?空洞地说教、生硬地灌输一些现成的历史结论,肯定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反,运用上述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来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宗元鼎:“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问题:(1)材料一、二的作者观点有何相似之处?你对此有何看法?(隋亡于运河,隋亡于暴政,并非亡于运河本身。) (2)材料三对开凿运河原因的认识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3)对开凿运河的评价材料四与二、三的观点有何异同? (4)你认为哪位诗人的评价最恰当,为什么? 2.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提供诸多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来选择需要的资料,设置系列小问题,结合问题阅读史料。 3.给定主题,提供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结合问题阅读史料,形成他自己的认识,找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时,学生往往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两个概念不理解,特别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不能做出正确判断,这也恰恰就是历史概念教学的瓶颈。我认为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纺……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明代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认识错误。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中“大户张机为生”,靠手中资金、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剥削增殖财富,“小户趁织为纺”、“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说明工匠完全脱离土地,失去任何生产资料,唯靠受雇出卖劳动力为生。“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 、“什百为群,延颈相望”,显示了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了他们之同的雇佣剥削关系。这样资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机户)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者(机工)在市场相遇,产生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有:商路的繁忙,货币的丰富(开元通宝、纸币交子、铜钱、铁钱、白银等),市场的发达(城市的商业活动频繁、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机构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邸店柜坊商业服务金融机构的出现,到了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有了夜市,市内还有娱乐场所“瓦肆”,农村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等,商人的众多和富有,商品种类的繁多,到了明清时期大的商贸城市出现,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可见,历史教学中一节课提供的第一手史料很多,保证了足够的信息和大容量的教学内容,而分配到每一组、每个人的阅读量并不多,而且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所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完成任务,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等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米脂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杨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