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生活视角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指导模式探究 |
范文 |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是将文学积累进行外在表达的一种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时期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性的思维,做到内容充实而具体,情感表达真实,特色鲜明,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搜集广泛的生活素材,合理运用生活化视角来进行习作,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意义;策略 一、 引言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习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想象能力,而且也是学生外在表达能力的最直观的表现之一,能够集中体现学生的文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当前小学生在进行习作训练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更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积累经验,将生活这泓清泉源源不断地为习作提供活水,用生活中的点滴事物激发学生无限的习作热情,才能让学生有物可写,也才能抒发真情实感。 二、 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顾名思义,生活化教学即是教师要从生活中出发,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和生活元素作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增加生活体验和实践机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由于语文作为人文类学科,许多教师倾向于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通过生活场景的渲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并将学生的情感与生活融为一体,从生活实际中增加感悟能力,进而实现情感上的陶冶和升华。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和体验的教学方式,将其合理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为依据,激发习作的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學作品。语文习作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正确的习作技巧和习作方法的同时拥有充足的习作素材作为支撑,而且能够在文章中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纵观当前小学生在进行习作训练时,一方面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较为贫乏,另一方面学生对指定的习作主题往往感到不知从何写起,所写的内容重复性较高,没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见解,这些问题是需要语文教师予以重点解决和探讨的。因此,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入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生活场景中出发,不断积累生活元素和素材,从而达到习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二)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为了迎合应试教育,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上,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较为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自己教学效果的唯一标杆,因此导致很多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和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剥夺了学生自己体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对习作训练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便逐渐丧失了习作兴趣。如果将生活化教学方式引入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精彩片段搬入课堂,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入手进行习作,在学生回忆和思考的过程中提升习作的趣味性,并且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 有利于活跃学生习作思维 生活化的习作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和事物进行观察的同时,也是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学生在深入生活实践以后,思维可以变得更加积极活跃,从一个现象或事物的一个方面就可以延伸到事物的多个角度,从细微之处便可以联想到事情的整体走向,而活跃的习作思维则有利于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和结构逻辑的严谨性,对提升文章层次意义重大。 3. 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点滴的事情进行记录与思考,不管是学生在生活中的正确行为还是负面行为,都可以作为教育的素材,教师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对生活具有一定的感悟和领会能力,容易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将生活教学合理运用到日常的习作活动中,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进行习作,避免了凭空捏造和虚假构想的现象,有利于提升学生真情实感地表达能力。另外,学生在参与家庭劳动或亲子活动的过程,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增加了情感体验类型的丰富性,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和锻炼,为语文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分析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生活化教学的主旨是通过生活体验不断积累生活元素用于丰富习作内容,从生活中增加情感体验进而深化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和认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技能。 (一)观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众所周知,语文习作需要以充足的习作素材为基础,只有不断积累习作素材才能获得类型丰富的文学知识,知识结构也才能更完善,在进行习作时才能有物可写,有情可言,才能有更为广阔的习作空间用于表达。而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源泉,可以为习作教学提供极为丰富的素材,比如生活中的场景和事物,以及自然现象和英雄事迹等等都可以作为语文习作的素材,生活素材所涵盖的内容和类型并不是唯一的,而是鲜活和具体的,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一名有心之人,在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分析、思考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对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和感受。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观察日记”,叶圣陶先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法布尔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终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而比安基以日记的形式将燕子窝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了,那么在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如观察一颗种子是如何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的,每天晚上观察月亮是如何从新月变成满月的,夜空中北斗七星是如何随着季节的变换转动方向的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事物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素材,对生活细致地观察和发现为学生丰富习作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体验生活,开阔习作思维 开展生活化作文教学是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和前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进行细致观察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情感体验的机会。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尚未成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并不十分深刻,导致很多时候难以在习作中对事物进行有条理表达或细致刻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予以引导,鼓励学生切身增加生活体验,以此来开阔习作思维和境界。 比如,当进行描写人物的习作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社区,观察不同身份的人群在生活中是如何忙碌的,并分析不同人物的特征;当开展以景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公园或者野外,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加以体验,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和感悟。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中,本单元的习作是以某一次游记为主题,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曾经的某一次游玩回忆,将其中游记的过程和所遇到记忆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或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游记的视频片段,以此来唤起学生的记忆和感触。通过这种深入体验生活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习作的思路打开,从其中的某一点延伸到某一个面,从细微之处彰显真情实感。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对事物和现象分析的过程中,促进对生活的认知,便可以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书面表达形式,构建出更加合理、科学的行文结构,思路和观点也更具条理性和层次性。 (三)品味生活,激发习作灵感 灵感是进行文学习作最大的源动力,也是激发习作兴趣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天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往往比较重,并且拥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如果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便可以激发出更多的习作灵感,创作出更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和表达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实感受到生活所带来的“五味杂陈”。因此,在现代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为目标,从生活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才是当前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教师可以从作文教学主题入手,增加生活体验在作文主题中的比例,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创新活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生活。比如,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或者深入生活场景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想法不进行过多的干预,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表达想法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选择和决定,让文学创作百花齐放。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教学方式,将其合理运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做好生活化作文教学指导,就要增加生活体验的机会,从生活中不断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内容,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和思维的拓展,这是提高学生习作技能的核心所在,也是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重要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孙海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试论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26):74-75. [2]施燕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3):56. 作者简介:黄德香,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验小学龙江分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