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小学数学预习教学指导探析 |
范文 | 吴霈霖 摘要:课前预习既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做好预习工作,关键在于预习任务要明确、预方法要有针对性,以及教师要采用激励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教学;预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086 引言: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可知若学生配合预习那么整个教学过程也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坚持不懈,最终也能掌握相关的预习方法。可见,教师要强化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主动思考,敢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加强概念性的预习 小学数学的预习教导过程中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如果直接在预习上给出较大的压力,则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下降,造成知识获取的更多影响。概念性的预习在于让小学生从一些课程的简单预习来着手,降低他们的学习压力,但是要求对第二天学习的课程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例如在《三角形分类》一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集中在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方面。每个三角形的类别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小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三角形制作出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分享,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说错了也没关系,证明小学生预习了,只不过是预习过程中出现了思路的偏差,这样反而更加容易纠正。概念性的预习过程中,促使小学生在知识解读过程中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后,不会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很多知识的获取都能够在基础能力上不断地加强,这对于小学生的快速成长具有很多的保障。 二、加强实际问题的预习 小学的数学知识比较丰富,小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之所以表现出困惑和不解的情况,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锻炼没有与客观问题进行结合,所以小学生并不了解数学知识的存在价值、存在意义。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例如在《线段》课的学习过程中,强调的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引入小学生放学路线、上学路线的问题。小明和小强住在同一个小区当中,但是两个人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并不一样,即便是在同时出发的情况下,也会有一早一晚的差别。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学们会跟随小明、小强一起走,最后发现两个人选择的路线不同,有一个人选择直线回家;另一个人选择弯弯绕绕的路线。同学们以为这样的事情很有趣,但实际上因为其中一个人按照线段最短的原则来规划路线,所以耗费的时间更少。通过这样的预习方式,不仅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利用数学知识来解答实际问题,让同学们在学习的印象上更加深刻。 三、创新形式,充实预习过程 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运用不同的预习形式。例如,针对计算类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旧知识进行逐步引导;针对概念型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理解;针对结论性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推理,自行发现数学的奥妙。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因此笔者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求学生对“一个风等3.5元,3个风筝多少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能用多少种方法就用多少种方法解答。此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加法、估算、单位换算等知识,因此通过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灵活组织预习形式,把预习变成小组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就预习任务展开讨论、探究。这样既可以达到预习的目的,又可以锻炼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数字编码"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抄好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和同桌组成一组,起数一数身份证号码有多少位,再比较二人的身份证号码的哪些位数是相同的,哪些位数又是不同的,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特征等。接着,笔者提示学生身份证号码的各个位数有不同的含义,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这样既完成了预设的预习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探讨和合作能力。 四、课前展示,彰显预习成效 教师既要重视预习任务的设计,又要关注预习的成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通过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鼓励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预习收获、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在“数字编码”这一节的预习中,很多学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急于表达。此时,笔者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并适时进行鼓励,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体会知识的魅力。在教学中,设置预习任务、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会产生以下的效果。第一,給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预习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提高。第二,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机会。小学数学教材具有简练及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在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分析教材,锻炼了自学能力。第三,给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会产生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和教师共同交流、探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结论:总之,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的效率,还能让学生在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自学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要求。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参考文献 [1]乔志铭.主动预习分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先锋”[J].科技资讯,2020,18(7):116-117. [2]张秀美.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年轻人,2020,(9):106. [3]王萍.通过优化课前预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探讨[J].速读(下旬),2020,(8):2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