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九年级化学“酸碱知识网络图”的构建 |
范文 | 董海 摘要:文章以“酸碱知识网络图”的构建为例,从知识网络图内容及确定依据、图形示例、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的教学策略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图,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建立核心观念和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酸碱知识;网络图;构建;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2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酸碱知识网络图”中知识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 1. 课程标准 应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从中找出课程标准对酸碱知识的要求,为准确确定知识内容提供依据。酸碱知识内容的一级、二级主题要求如下[1]: (1)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2)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3)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2. 教材 通过研究教材,归纳出酸碱知识在教材中的内容及其结构、编写特点等,为全面完整确定知识内容提供依据。 (2)酸碱知识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①从宏观到微观。教材从具体的酸和碱的性质入手,简单归纳共性,然后从微观角度进行初步的解释。 ②从定性到定量。教材从酸和碱的具体性质入手,使学生定性地认识酸具有酸性、碱具有碱性;继而通过用pH试纸测酸碱度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酸碱性的强弱。 ③从性质到用途。教材在重点介绍酸和碱的性质的基础上,强调其用途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体现知识的应用。 本课题在介绍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采用了探究式的写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 二、“酸碱知识网络图”图形示例 根据以上依据,我们可以构建出如图2所示例的酸碱知识内容整体网络图。 另外,基于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是此内容中的重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构建酸碱等物质之间反应及其转化的知识网络图(见图3、4)。 三、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的教学策略 1. 按照实验探究知识、微观解释知识和解决真实问题的顺序进行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2. 通过推断和除杂等典型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请看如下问题:右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且分别是由H、C、O、S、Cl、Na、Ca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A、E、H是氧化物;A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I俗称小苏打,C、I分别与足量F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根据题意,I是NaHCO3,F能与NaHCO3反应,则F是酸;F能生成E、H两种氧化物,而酸能生成的氧化物通常为CO2和H2O;又A为SO3(非金属氧化物),则B、D为碱;而B又能生成E(氧化物),碱只能生成H2O,不能生成CO2,因此E为H2O,H则为CO2。 再如除杂题:用多种方法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要除去盐酸,实质是除去H+,则要考虑酸的通性,这就建立了组成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通过推断题和除杂题的训练,学生对酸碱能发生哪些反应及反应后变成哪些物质会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且会从微粒(组成)的角度认识化学性质,这一定会为自主构建类似于图3和图4的知识网络图提供思路和奠定基础。 3. 通过鉴别和检验等典型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盐酸、10%的盐酸三种溶液。他们忘记了给配制的三瓶溶液贴上标签,现在老师只给他们提供了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和胶头滴管,如果你是小组成员,请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出三种溶液。 通过对上述鉴别题解题方法的总结与运用,学生不仅需要对化学性质构建网络,而且对反应现象的知识网络进行有效构建;对相似物质(如5%的盐酸和10%的盐酸;10%的NaOH溶液和10%的KOH溶液等等)鉴别训练还有利于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构建知识网络图。 另外用不同方法检验酸和碱等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从从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定性、定量(如pH)等多方面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总之,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及现象、微观粒子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学符号的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解决真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比、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来绘制形式多样的知识网络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统一的经验体系(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摘要:文章以“酸碱知识网络图”的构建为例,从知识网络图内容及确定依据、图形示例、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的教学策略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图,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建立核心观念和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酸碱知识;网络图;构建;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2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酸碱知识网络图”中知识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 1. 课程标准 应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从中找出课程标准对酸碱知识的要求,为准确确定知识内容提供依据。酸碱知识内容的一级、二级主题要求如下[1]: (1)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2)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3)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2. 教材 通过研究教材,归纳出酸碱知识在教材中的内容及其结构、编写特点等,为全面完整确定知识内容提供依据。 (2)酸碱知识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①从宏观到微观。教材从具体的酸和碱的性质入手,简单归纳共性,然后从微观角度进行初步的解释。 ②从定性到定量。教材从酸和碱的具体性质入手,使学生定性地认识酸具有酸性、碱具有碱性;继而通过用pH试纸测酸碱度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酸碱性的强弱。 ③从性质到用途。教材在重点介绍酸和碱的性质的基础上,强调其用途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体现知识的应用。 本课题在介绍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采用了探究式的写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 二、“酸碱知识网络图”图形示例 根据以上依据,我们可以构建出如图2所示例的酸碱知识内容整体网络图。 另外,基于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是此内容中的重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构建酸碱等物质之间反应及其转化的知识网络图(见图3、4)。 三、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的教学策略 1. 按照实验探究知识、微观解释知识和解决真实问题的顺序进行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2. 通过推断和除杂等典型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请看如下问题:右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且分别是由H、C、O、S、Cl、Na、Ca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A、E、H是氧化物;A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I俗称小苏打,C、I分别与足量F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根据题意,I是NaHCO3,F能与NaHCO3反应,则F是酸;F能生成E、H两种氧化物,而酸能生成的氧化物通常为CO2和H2O;又A为SO3(非金属氧化物),则B、D为碱;而B又能生成E(氧化物),碱只能生成H2O,不能生成CO2,因此E为H2O,H则为CO2。 再如除杂题:用多种方法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要除去盐酸,实质是除去H+,则要考虑酸的通性,这就建立了组成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通过推断题和除杂题的训练,学生对酸碱能发生哪些反应及反应后变成哪些物质会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且会从微粒(组成)的角度认识化学性质,这一定会为自主构建类似于图3和图4的知识网络图提供思路和奠定基础。 3. 通过鉴别和检验等典型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盐酸、10%的盐酸三种溶液。他们忘记了给配制的三瓶溶液贴上标签,现在老师只给他们提供了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和胶头滴管,如果你是小组成员,请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出三种溶液。 通过对上述鉴别题解题方法的总结与运用,学生不仅需要对化学性质构建网络,而且对反应现象的知识网络进行有效构建;对相似物质(如5%的盐酸和10%的盐酸;10%的NaOH溶液和10%的KOH溶液等等)鉴别训练还有利于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构建知识网络图。 另外用不同方法检验酸和碱等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从从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定性、定量(如pH)等多方面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总之,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及现象、微观粒子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学符号的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解决真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比、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来绘制形式多样的知识网络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统一的经验体系(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摘要:文章以“酸碱知识网络图”的构建为例,从知识网络图内容及确定依据、图形示例、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的教学策略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图,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建立核心观念和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酸碱知识;网络图;构建;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2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酸碱知识网络图”中知识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 1. 课程标准 应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从中找出课程标准对酸碱知识的要求,为准确确定知识内容提供依据。酸碱知识内容的一级、二级主题要求如下[1]: (1)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2)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3)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2. 教材 通过研究教材,归纳出酸碱知识在教材中的内容及其结构、编写特点等,为全面完整确定知识内容提供依据。 (2)酸碱知识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①从宏观到微观。教材从具体的酸和碱的性质入手,简单归纳共性,然后从微观角度进行初步的解释。 ②从定性到定量。教材从酸和碱的具体性质入手,使学生定性地认识酸具有酸性、碱具有碱性;继而通过用pH试纸测酸碱度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酸碱性的强弱。 ③从性质到用途。教材在重点介绍酸和碱的性质的基础上,强调其用途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体现知识的应用。 本课题在介绍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采用了探究式的写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 二、“酸碱知识网络图”图形示例 根据以上依据,我们可以构建出如图2所示例的酸碱知识内容整体网络图。 另外,基于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其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是此内容中的重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构建酸碱等物质之间反应及其转化的知识网络图(见图3、4)。 三、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的教学策略 1. 按照实验探究知识、微观解释知识和解决真实问题的顺序进行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2. 通过推断和除杂等典型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请看如下问题:右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且分别是由H、C、O、S、Cl、Na、Ca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A、E、H是氧化物;A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I俗称小苏打,C、I分别与足量F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根据题意,I是NaHCO3,F能与NaHCO3反应,则F是酸;F能生成E、H两种氧化物,而酸能生成的氧化物通常为CO2和H2O;又A为SO3(非金属氧化物),则B、D为碱;而B又能生成E(氧化物),碱只能生成H2O,不能生成CO2,因此E为H2O,H则为CO2。 再如除杂题:用多种方法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要除去盐酸,实质是除去H+,则要考虑酸的通性,这就建立了组成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通过推断题和除杂题的训练,学生对酸碱能发生哪些反应及反应后变成哪些物质会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且会从微粒(组成)的角度认识化学性质,这一定会为自主构建类似于图3和图4的知识网络图提供思路和奠定基础。 3. 通过鉴别和检验等典型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盐酸、10%的盐酸三种溶液。他们忘记了给配制的三瓶溶液贴上标签,现在老师只给他们提供了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和胶头滴管,如果你是小组成员,请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出三种溶液。 通过对上述鉴别题解题方法的总结与运用,学生不仅需要对化学性质构建网络,而且对反应现象的知识网络进行有效构建;对相似物质(如5%的盐酸和10%的盐酸;10%的NaOH溶液和10%的KOH溶液等等)鉴别训练还有利于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构建知识网络图。 另外用不同方法检验酸和碱等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从从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定性、定量(如pH)等多方面构建酸碱知识网络图。 总之,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物质间的反应及现象、微观粒子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学符号的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解决真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比、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来绘制形式多样的知识网络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统一的经验体系(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