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国纪录片《超码的我》分析 |
范文 | 张红军 王鹏 摘要:《超码的我》是一部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影视纪录片,从《超码的我》的特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导演在拍摄社会题材类纪录片时更注重现实和效用。本文就《超码的我》的一些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纪录片 影视纪录片 实用主义 《超码的我》是由一个叫摩根·斯普尔洛克的美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是一部比较典型的美国式纪录片。关于纪录片的概念,美国人有几种解释,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纪录片创作者通过对自己所发现的东西进行选择和并列而表现他自己。埃尔文·莱塞则认为:较之“纪录电影”,我宁可用“非虚构影片”这个词,它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这类影片不是人为创作的,剧中人也不是演员扮演的,他们有自己的名字,真实可信。肯·缪拉等人认为,纪录片是一种排斥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超码的我》其实是一部影视纪录片。所谓纪录就是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它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真实再现;而影视纪录片是通过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性的剧本的编写,通过电影电视节目来反映现实,具有一种真实性风格,当然影视纪录片和真正的纪录片也“绝不是要纪录片工作者仅以报道或猎奇作为目的去记录日常现象,而是要求创作者从广阔的物质现实中去发现和揭示最有意义的、最可塑造的、最有典型性的事件和行为,从而在反映现实原貌的同时,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 《超码的我》同比较经典的影视纪录片《细细的蓝线》、《克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罗杰和我》一样具有创作者自己的发现、“非虚构”、实际的主题、从现实生活取材等特点。此外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美国导演拍摄的社会题材类纪录片更注重现实和效用。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超码的我》的实用主义特点。 实用主义与传播理论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作为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实用主义影响着美国人的思想个性,他们注重现实,反对思辨,追求民主自由,注重效用。同时,实用主义对美国纪录片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超码的我》是围绕“美国人为什么都这么胖”这一社会问题展开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通过近乎现场取证的方式获得足够的证据,倡导人们对麦当劳等快餐食品消费进行抵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属于影视作品,它具有一种社会引导功能。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很广,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到传媒、经济、政治等,都可以纳入传播学中来,似乎无所不包,遍地开花。然而从传播学早期的源流来看,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主义学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以美国芝加哥学派为代表。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超码的我》反映的是一个很小的日常问题,它坦率表述导演的主观论点,不以“客观”、“真实”为第一标准,而是运用访谈、搬演、动画等方式进行叙述和论证,将创作者和叙述者、行动者合为一体,作品具有引起观众反思的效果,这种近似于实证研究的纪录方式无疑给人们思考社会问题以启发和借鉴,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主义无不贯穿在整个纪录片之中。 用数据和细节说话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特别是通过调研或实验获得的真实数据。该片中处处强调数据,“近1亿的美国人超重”、“体重平均每天变重80克”、“11%的油脂”、“8茶匙苏打水”、“600~800的可乐”以及“185的体重”到接连吃麦当劳30天的过程之中,体重在几次测量时,变为194斤,再到203斤,最后再到210斤,整个过程增加了“25斤”,等等,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麦当劳=肥胖”这个公式了。另外,导演摩根·斯普尔洛克把这个“增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了下来并且毫无保留地在影片中反映了出来。这包括:要尝遍麦当劳菜单上所有的套餐和花样食品,直到最后不得不面对由此而引发的超大码的“身材”和引发的各种问题。他那素食主义者女友恐怖地发现——斯普尔洛克的生活费用开支明显增大,体重飞速上升,到最后不得不去看医生。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斯普尔洛克走遍了美国20多个城市,与很多健康专家、塑身专家、儿童、厨师、律师交流,广泛获取他们对学校供应快餐、食物营养和现代人都在做的一些极限减肥方法等方面的观点和意见。 具有实证性和验证性 《超码的我》很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都知道美国人口相对我国来讲并不多,但却有近1亿的美国人超重,为什么美国人都这么胖?这是个很能引发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导演很具有实证精神,首先在主题的选取上,不可不说科学而严谨。影片通过食用快餐的物理成分分析,化学作用后热量的分析作出判断。根据调查,37%的美国儿童和青年人吃太多的快餐,而三分之二的成年人体重超标。这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应该将责任置于快餐公司如麦当劳等身上? 观看完此部纪录片后,首先给人的感受是这是一部参与型的纪录片,整体上像是在做一个“真人秀”的实验,《超码的我》的创作者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在镜头前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其实是一种实验主义方法,影片对关键情节进行了演示。通过影片的模拟,观众能够推断出合理的解释,建构一个自己的“真实”。实验主义的方法常被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超码的我》就是做了一个快餐食品与人体健康的实验,实时记录了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 其次,影片中强有力的数据和精心设计的内容,所呈现的麦当劳快餐给人体形带来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以启迪。实用主义领袖杜威提出过思想探索和实验过程的“思想五步说”,纵览当代美国纪录片就会发现,这类纪录片遵循的叙事逻辑与“思想五步说”非常相似:问题—难点—假设—推理—证明。实验过程需要大量的材料和精确数据,对此,纪录片的操作各有不同,有时转引大众媒介的表达,有时是来自权威人士的访谈,有时把资料处理为动画。导演摩根·斯普尔洛克为此在号称美国“最胖的城市”休斯敦采访了近20位专业人事。从健身教练到儿童食品厨师,从相关法律制定者到那些胖子,而这些人的观点、感受和发现都为问题给出了较为清晰的答案。以前就有“快餐食品是垃圾食品”的认识,因为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不仅热量高,还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经常进食易导致肥胖。在看完《超码的我》后,我们对于这一个问题的认识更细致,特别是快餐食品会导致肥胖的结论,我们现在没有理由不信了。 《超码的我》的结构方式 “依据文理逻辑法”就是无视拍摄素材的客观时间、空间顺序,以及它们所承裁的叙事功能,彻底打碎摄像机镜头所客观地记录的一切,而按照纪录片制作者的主观文理逻辑编辑、阐述作者观念的电视纪录片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我们中国电视人所说的“专题”的形式,有专家在界定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时认为:“纪录片画面所表现的,与被拍摄对象之间有一段共同的时空轨迹,而专题片基本没有;纪录片主要依赖画面传达编导者的意图,专题片主要依赖旁白传达编导者的意图。”《超码的我》就是采用这种“依据文理逻辑法”进行拍摄的,即导演摩根·斯普尔洛克按照自己的文理逻辑进行编辑、阐述观念,不像故事片按照故事情节的叙事方式,而是根据采访的内容、材料围绕要表现的主题进行精心编排和剪辑。 指向性和批判性 摩根·斯普尔洛克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肩负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起到了社会监督作用,因为他将矛头指向大名鼎鼎的快餐业巨头麦当劳。他可不认为“存在即合理”,而是代表普通大众的利益,虽然麦当劳算是商业巨头,它在美国就占有43%的快餐店的市场,而每天4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会去麦当劳,而且麦当劳在6个大陆100多个国家里有3000多家连锁店,并且每天有4600万人次的消费,但这并不妨碍摩根·斯普尔洛克拍摄这部纪录片,他控告开快餐店公司的人,并斥责他们给人们带来的肥胖跟疾病,据调查经常吃麦当劳的人72%成了大胖子。这部纪录片播映后给广大消费者提了个醒: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少吃麦当劳等快餐食品。 参考文献: 1.张雅欣:《中外纪录片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红军:《纪录影像文化论》,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洁:《论实用主义与美国当代纪录片叙事》,《中国电视》,2008(3)。 4.《影片〈超码的我〉真实反映美国肥胖问题》,http://www.tjtv.com.cn/system/2004/06/07/000797578.shtml (张红军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王鹏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