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动态生成性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范文

    闫文浩

    摘要: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使其自主意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用心理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本文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动态生成性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371

    引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很多校方与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副科看待,意识上对该课程存在看轻的问题,所以不会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高。 在教育教学中,思想意识上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根本原因,校方与教师的重视程度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如果不能增强意识,转变态度,那么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再多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高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动态生成性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得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任务导学,调动思维

    有效的教学必须要突出学生主体,让其充分参与到学习中,自主探究,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加深认知印象。对此,就可借助任务导学,鼓励学生在任务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获知。七下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中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是教学重点,通过这一课教学,要让学生明白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基于这一目标,在教学时,教师就可设置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在问题解决中培养核心素养。首先,可与学生交谈:法律意味着什么?你对法律有什么认识?与学生展开交流,在正式教学前把握学情。在这一环节,学生或多或少会掌握一些有关法律的知识,并且对这一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随后,就可布置任务:(1)法律是如何产生的?(2)法律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结合实际说明。问题提出后,就可让学生自主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解答,在重要内容旁做好标注。随后,围绕问题展开交流,其中学生对最后一个任务“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结合实际说明”很感兴趣,就可重点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参差不齐,作为课堂主导,就要加强巡视,将学生薄弱环节记录下来,以此做好改善工作,并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完成一定要确保学生参与,避免形式化交流。

    二、营造氛围,培养能力

    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其思维更加活跃,以此提升学习效率。意识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其思维活跃,更好地融入教学中。

    在教学七上第三单元《亲情之爱》时,考虑到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与生活贴近,就可借助情境的营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在良好的氛围中体悟挚爱亲情,更加珍惜父母陪伴。在讲到第一节“家的意味”时,我就呈现两张图片,第一张是偌大豪华的房子,但没有人;第二张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站在一起。在学生仔细观察后,提问:哪个是你心目中的家?毫无疑问地,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后者,他们表示:家不是房子,是家人在一起。由此顺势引出“家庭”的含义,即“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这样前后联结,学生从图片到文字、从形象到具体,就能充分了解“家庭”含义,并对这一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在这一基础上,呈现一幅文字图片: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引导学生思考:家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文本主题,获得更加深入的认知。

    这一教学过程营造了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其在熟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学习热情,并积极思考,由此获得进一步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借助生动曼妙的语言激发学生感性思维,使其表达出内心想法。

    三、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学习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拥有着性格叛逆、情绪波动频繁等特征。 由于中学生年龄尚小,缺少生活经验和阅历,加上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初中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感觉比较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对该学科产生厌倦,失去学习兴趣。 面对这样的教学限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进行强制灌输的意识形态,而是要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总结经验,在此期间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身边新闻时事等内容,提炼道德与法治知识精华,让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觉进行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对《依法履行义务》这一课进行讲解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尽快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便可以列举出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教师可以用赵春光医生所写的《家书》作为课堂导入的材料,家书之中蕴含的感情深厚, 体现了赵春光医生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父母的牵挂之情。之后教师要邀请一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家书内容,并讲解“医生救死扶伤的義务”的内容,进而引入到依法履行义务的主题之上。 然后,教师可以再次运用“某企业逃税”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危害,包括逃税目的、过程以及危害,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必须认真的履行义务,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时事新闻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逐渐步入常态化模式,学生通过对时事政治的理解,能够更容易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结论: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兴起,学生德育工作走进大众视野,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道德与法治课程也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多年积弊非一日能改,想要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率,还须走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1]王婷.立足课堂,提升效率——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20(28):174.

    [2]吴兴绪.让感恩习惯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新课程,2020(28):224-22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