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范文 曲文娟 马永昆 王蓓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蓬勃发展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越来越与国际密切接轨。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有利于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快的走向世界,也是培养高素质学生从而使之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这对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作为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食品化学双语教学质量,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国际社会需求相脱节问题,探讨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模式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开展和推进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服务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我国在食品、生物技术、化学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模式,把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汲取学科先進的技术和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更是人才培养从“有数量”到“有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途径。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方式对提高食品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为培养国际化食品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办学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按照江苏大学开放办学的思路,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积极加强与国际食品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双方互派教师学习交流,共同培养本科生。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日本三重大学、京都大学、加拿大Guelph大学和Saskatchwan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立有中美鲜切产业研究院、中英农产品无损检测联合实验室、中美谷物科学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等本科生实践平台。食品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一直在开展双语教学模式(2010年至今)和全英文教学模式(2011年至今),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出贡献。
能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教材和科技文献的能力。英文教材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对一些专业名词的解释更准确,并常辅以许多直观的例子,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英文科技文献的熟练获取和共享信息资源,跟踪所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从本科开始就具备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科技文献的能力,从专业、学科层面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前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化学课程涉及的内容、知识点多,学时相对较少。食品化学是食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工艺综合实验、食品质量控制等课程的重要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其他后续食品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应充分重视这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学校对各个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食品化学理论课时一再被压缩,减少到目前的45学时。该课程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知识,内容庞大且抽象,对于生物学、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难以系统理解。此外由于目前正在探索双语教学模式,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理解透彻。
拥有专业背景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没有形成。
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双语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精深、英语好,还要能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同时又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我院现在从事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教师虽然大都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但对原版《Food Chemistry》教材的认识,对学科前沿的把握还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任课教师的教学年限及教学经验不同。这些差异造成教学效果不同,学生对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满意程度有差异。这就需要对目前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师资队伍进行优化,打造一只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
学生专业和英语基础差异较大。有高中学过化学的,有高中没学过化学的;有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的,有英语四级没过的等等。这些造成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差异。食品化学本来就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学习和理解难度相对较大。这些新的知识掌握起来本来就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对大量的专业英语单词再感觉陌生,就会使学习过程“难上加难”,无形中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抵触情绪。此外,无差异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差异很大。
教材选用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双语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目前我校食品化学课程选用的中文教材为马永昆教授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该教材内容偏重介绍化学知识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应用方面。国际上关于《Food Chemistry》的教材并不多。我校英文教材选用的是Owen R. Fennema编著的《Food Chemistry》,该教材具有基础理论知识介绍详细、内容丰富、水平高等特点,是进行食品化学双语教材的首选教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过多,且原版教材内容与中文传统教材内容及教学学时不匹配,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另外,该原版教材较高的价格也超出了多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教材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材的使用。
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亟待改进。目前大多数教师为了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只是生硬的将专业术语翻译为英文,并没有真正摸清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现状,以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和接受现状。此外,双语教学中PPT的英文比例以及授课时英语口语讲授的比例相对较少,并未真正意义上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流于形式。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现状和课程现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通过英语将“食品化学”教学内容流畅地表达,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达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又满足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需要,这个授课过程绝非易事。
提高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对策建议
加强专业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江苏大学十分重视专业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国际化程度调研评估,并加大教师出国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江苏省、学校等各类公派出国项目,除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研技能,也加强教学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食品学院对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也十分重视,自2010年开始建设“食品化学(双语)”课程以来经过不断的精选,2012年获批江苏大学精品课程。目前讲授食品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博士学位3人,均具有食品化学研究背景;年龄分布合理:年龄介于35岁至45岁之间,富有朝氣,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接受新知识、采用新手段更新知识能力强;具备英语教学能力:3位教师均具有世界知名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1年以上留学经历。此外还专门聘请了一位具有丰富食品化学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Zhongli Pan教授将国外食品化学的知识和教学氛围带到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食品化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我院将食品化学双语课程设置在大三第一学期,这个时期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结束,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总体英语水平较高。因此建议将双语课程安排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考虑到本科生对食品专业英语的学习还很缺乏,词汇量较少,还是采取英语/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食品化学是依据食品原料的主要组成成分(水和冰、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色素、酶、风味物质、有害成分)分为了10章,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又多又深。因此在上课前,需要先把课堂上需要学生掌握的英语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掌握好相应的单词和句子;还需要把在课堂上需要讲的内容列一个讲课提纲或讲稿,并且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障碍做好预判,做出必要的解释,把这些内容在上课之前交代给学生仔细预习、熟悉。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的能力,等讲课结束时,再用中文给学生作简要总结,从而达到英文和中文相辅相成的效果。
编写适合于我国学生的双语教材。纯粹的国外原版教材是根据外国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来编写的,并不适合我国学生使用。一方面为了满足中国就业市场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型专业学生的需求,我校每四年就修订一次教学大纲,食品化学理论学时一再被压缩,实验学时不断增加,目前理论学时减少到45学时,实践学时上升为15学时。因此,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学生的自身特点、英语水平、学生需求等,参照国外原版教材的内容加以取舍,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化学双语教材,从而使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更规范、更高效。
改革创新双语教学模式和手段。我院除了创新采用"结构→性质→功能"的授课思路外,还让学生参加探究式实验、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校外实践、研讨式和启发探究式教学环节、专家前沿科研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中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画、视频、中英文转换等综合运用到一起,有效的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以图文并茂、声光电一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会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浓厚的外语氛围是双语教学“催化剂”,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我校通过校园英语广播、校园标志双语化、英语演讲比赛、寒暑假外国游学项目、国外名校访学、国外世界500强企业观摩及调研等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和空间。利用本院外国留学生的语言优势,加强他们与中国学生在专业上的交流,鼓励他们用英语讨论专业。在学生社区打造中外学生国际社区,为提高双语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环境。
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是食品专业国际化办学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中之重。当前双语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学生专业英语基础薄弱;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现有的中文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与双语教学建设不匹配等。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建设适合于我国学生的双语教材;改革创新双语教学模式和手段等方法提升食品专业双语教学质量,从而为我国食品专业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
曲文娟(1980-),女,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功能成分提取及其生物活性;马永昆(1963-),男,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果蔬发酵、果蔬功能性成分提取;王蓓(1985-),女,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食品物理加工。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