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分析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发展 |
范文 | 鲍小雨 回归自我追求真实性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动机,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发展从而对理解游客的出游目的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以遵循的规律。 旅游真实性理论的提出是以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呈现出高度现代化,大众旅游掀起热潮为背景的。首先是学者Boors tin认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局限于旅馆、餐厅与旅游设施内,与外界隔离,对旅游目的地一知半解,看不到真实的旅游客体,他提出旅游真实性具有绝对客观标准。学者McConnell认为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就是为了跳出现代化所带来的无序、虚假、暴力、不稳定、不真实的生活状态去找回他们是去的真实事物。学者Cohen则认同现代化社会对现存机构与单位带来的冲击,社会失去它原来的面貌,个人认为外面社会已丧失它的真实性,于是回归自我追求他知的真实性,此种追求真实性的动机预示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动机。 一、国外学者对真实性理论的发展 首先关于真实性定义和本质的理解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把真实性带入旅游研究中更是一个众多学者不停讨论探索却也始终没有形成公认概念的一个事项。其中有四个个典型的代表学派就旅游真实性的探讨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客观主义真实性学派认为为真实的旅游体验是由旅游客体的真实性而来的;而修正主义者认为旅游者寻找的是社会建构后的符号真实;更为激进的后现代真实性理论彻底抹杀了真与假、幻象与现实的界限,提出了“超真实”的概念;存在主义者认为旅游者毫不关心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只是借助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 其次,在早些时候一部分研究旅游真实性问题的学者认为对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文化的商品化就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虚假的构造,是对真实文化的“污染”。这种看法如今看来是比较偏激的,因为如果当地居民能够通过将文化商品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他们的生活并提供当地旅游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并把这种文化的讲述作为一种身份使命,那么商品化就不会破坏当地文化产品的本质,尽管它可能会对文化进行改变或增加新的含义。 再次是旅游者对旅游真实性的感知及差异研究,即使旅游者参观游览中所接触到的旅游产品、服务等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旅游者旅游体验也不一定真实,这是因为旅游者才是真实性的评价主体,而旅游者对真实性感知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Littrell等学者指出旅游者用来判断手工艺品真实的标准包括独特性、手工制作、美学和使用价值、文化和历史真实程度等方面,同时制作者和购买体验特征同样会影响真实性感知 二、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的探讨 国内学者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要远远晚于国外学者。直到1999年王宁发表在《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中的“旅游体验原真性再认识”一文,将西方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用于研究旅游者动机和体验的“真实性”概念引入中国旅游研究阵地。 从1999年开始,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开始进行研究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因为这些研究都局限于从定性角度的探讨,如真实性之于遗产旅游,民族旅游的定义及重要性和实现对策。 2005—2006年可期间研究的范围和方法都有较大改进,主要涉及文化遗产真实性、民族民俗真实性和相关理论引介。部分学者开始使用实证研究方法,但数据分析过程大都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该类分析结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无法探究真实性感知与态度差异的原因和规律。值得一提的是,田美蓉使用SPSS软件研究了旅游者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认知,以及各要素对旅游者真实性体验的影响。该文是这一时期国内旅游真实性实证研究的代表,国外旅游真实性感知的研究模式在该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和应用。 从2007年至今,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的研究探讨已经有了一定的体系规划,方法也逐渐成熟。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以周亚庆和马凌等的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为代表,为进一步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铺垫了基石,是的实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部分学者开始从感知的角度对体验真实性进行评测,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 三、旅游真实性研究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外关于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与应用非常蓬勃,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也导致了对真实性的理解和定义越来越多样与模糊。所以在未来学者们关于旅游真实性的研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真实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即使是因为真实性本身就是一个不清楚的议题而导致诸多关于真实性本质的问题纠结,也要对这些定义做出明确的分类以及应用的条件。 其次,真实性严格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许多学者在研究旅游真实性时过多地投入与对其定义的研究而忽略了其应用。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旅游真实性是为了更好地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学者们应该要加强旅游真实性的在旅游业中的实践和应用研究。 最后,真实性理论研究表明,客观真实也是可以“塑造”的,是发展变化的。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关注的是主体真实,而非客体真实,专家测评的真实不一定能够带来旅游者感知的真实,旅游者才是景区真实性的最终评判者。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