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应对“答非所问” 努力达成“教学相长” |
范文 | 许秀华 【摘要】分析“答非所问”产生的原因,处理“答非所问”的基本举措,以求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答非所问;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之前学区举办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中,我给学生讲授了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穷人》这一课。我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反复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形象。经过我的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层层分析,总结出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随后我提出了一道开放式问题:渔夫回来了,他和桑娜内心之中,各有自己的心事,两人沉默了一阵……这里的沉默,是指暂时没有了语言的交流,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各在思考着什么呢?很快,一名同学已举起小手,发言道:“他们思考着这么多孩子我该怎么办呀?”此言一出,我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该如何应对。很显然,这位同学的回答没有真正领会到这篇文章人物美好的精神品质,也没有揣摩我提问的真实意图。本以为学生的回答会言之有物,一语中的,可为什么却是“答非所问”呢? 执教多年来,这样的“答非所问”现象屡见不鲜,细细分析,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由于思想开了小差,导致对老师的提问一知半解,所以才会不知所云,或胡言乱语,东编西造,或颠三倒四,蒙混过关。 二是学生心理准备不充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是学生对该科目没有兴趣,没有打算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上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 三是学生知识层面不宽泛。有时候提问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可学生偏偏回答成了修辞方法,反映出学生对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概念模糊,混为一体,掌握的知识不准确,不全面。 四是学生课前预习不扎实。老师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十分投入,而学生听着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此时提问,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答非所问”。 当然,除去学生的原因,老师自身因素也会引起“答非所问”的现象。 1.老师提问目的不明确。例如,老师要学生赏析某一文段,但却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学生便不知是从修辞手法,还是描写,还是表达方式上去思考问题,从而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 2.老师提问时机不成熟。有的老师习惯于课堂上“满堂问”、“一问到底”,不留片刻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疲于应付,不能潜心思考,导致“答非所问”。 3.老师提问设计不妥当。有的老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所设问题经常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自然无从作答,或者“答非所问”。 了解“答非所问”症结之所在,我们便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我认为,课堂上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作为教师,应科学对待,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切记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更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用爱心、细心、耐心、虚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在问题的铺垫、设计、提示、引导上把功课做细做实做充分。因此,我觉得老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老师要暂时忘记自己的身份,全身心融入学生中,与他们做朋友,做到角色和观念的转变。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位老师,一个学生在她的公开课上举手回答问题,只回答了一半,由于答案风马牛不相及,该老师粗暴地打断了学生的回答。接下来我发现那个学生,一节课都低着头,心不在焉。我想如果这位老师当时能鼓励下这名学生,对他的错误,能理解,以宽容之心对待,以诚恳之情纠错,我想,这样就一定能激起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在一个友爱温馨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敢于表达,老师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学生。 第二,以虚心态度倾听学生。要珍视每个学生的声音,哪怕是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想大相径庭,我们老师也应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他们以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记得以前带过的一个学生,他从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在一次教研课上,很意外地,他也积极举起手来。于是,我请他起来为大家朗读课文。虽然读的磕磕巴巴,节奏、读音频出错误,可我还是对他的勇敢参与予以鼓励,真心表扬了他一番。后来发现,他在我的课堂上听课聚精会神,参与课堂活動也越来越多,作业正确率越来越高。 第三,以宽容胸怀呵护学生。遇到学生“答非所问”,老师要学会以宽容和理解来对待学生,用宽容取代呵斥,用鼓励唤醒心灵。因为老师的真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老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则更容易沟通,更容易交流,这样的课堂必定会更和谐! 第四,以多彩教学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这就需要老师有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够做到收放自如,使自己的课堂富有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一些“意外情境”老师科学应对,冷静处置,生成课堂资源。课堂教学中老师编剧本,当导演,做观众,认真组织,精心点评,学生当主角。就这样通过教学互动,达成教学相长,老师的教学艺术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学习兴趣不断增加,学生成绩不断提高。 总之,学生“答非所问”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现象是教学最本真的反映,是课堂教学的必然产物,它最能暴露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因此,我们老师务必引起重视,查找原因,因材施教,把这一现象当作难得的教学资源,精准整合,合理利用,变被动为主动,化尴尬为顺畅,以此提高课堂效率,共同演绎“不期而至”的课堂精彩! (编辑:陈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