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单元整合教学,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
范文 | 刘艳萍 梁晓云 【摘要】单元整合教学就是根据一个单元的内容提炼出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搭建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一步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探究课文内容,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充实,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单元主题;学习目标;整合;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字、词、句、段、篇,可教的东西可以有很多,可往往耗时很多,收效不佳,零散的知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如何在看似一篇篇独立的课文中寻找到一条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升语文能力的培养路径,发挥教学的引领作用?前段时间看到了“单元整合教学”策略,不禁眼前一亮,把一个单元的课文既看作一个整体,又看作一篇篇独立的个体,教学时侧重由一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向一组课、一类课的转变,做到一课一得,拾级而上,从而形成新型的课堂系列,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探索。单元整合教学就是根据一个单元的内容提炼出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搭建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一步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探究课文内容,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充实,能力得到提高。 如何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呢?在此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操作策略。 一、制定单元学习目标,确立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感悟人生”为主题,安排了三篇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三篇课文讲了扫路人、哲学家和他的弟子、雪松的故事,有人、有物,看似平淡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笔者依据单元主题,把单元目标定位为:1.感受词句精妙,品析写作方法;2.从细节描写中感受扫路人的以苦为乐、苏格拉底的育人智慧;3. 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这一整体目标的关照下,笔者确定了单元主旨问题,继而从人文性与工具性角度寻找各篇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读,最后设计一连串的内容问题。 表1中教學问题的设置,基本问题主要指向工具性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教学时基本靠自主学习就能解决。而内容问题主要指向人文性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根据学情捕捉资源,有效调控,把握教学进程,架起“学生”与“教材”间的桥梁,不仅挖掘了各课的育人价值,而且在这系列教学中体会到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各个主题展开的逻辑。 笔者将第五单元的整组教学安排7课时的教学时间,用图表 示,如图1。 二、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单元导读课,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找好本单元教学的切入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梳理教材提炼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去实践探究,做到“导趣”“导思”“导法”,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平台,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请看第五单元整体感知课的教学设计: (一)单元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三篇课文中所附的人物图,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是谁?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些什么故事呢? (二)内容梳理,明确主题 分课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想一想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单元呢?(学生交流)我们可以给这一单元确定一个单元主题———感悟人生。 (三)自主学习,感悟道理 出示框架问题,认真读课文。针对问题,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汇报。 (四)质疑问难,实践探究 围绕“感悟人生”主题搜集相关资料以补充单元内容的学习,探究解决框架内问题。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单元内容有了明析的把握,同时也对“感悟人生”这一主题产生好奇,看似平常的事物,原来深入思考其中还蕴含着这么深刻的道理。身边还有哪些人生哲理等着我们去挖掘?这些哲理究竟对于我们有何意义呢?这样的思考,对于成长中的少年来说无论是对于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很有价值的。 三、单元推进,分享品味 单元推进课,就是实现结构化的整体内容的推进。针对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做到点面结合、有效整合。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但在单元主题的关照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写人方法,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问题不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感悟人物的品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去思辨:为什么明明很累,却说“不累、不累”?“老人真的能活到一百岁”吗?读完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老人说,或对自己说?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感悟到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的那份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最大的麦穗》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了解弟子们如何捡麦穗以及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等句子的含义,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和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最大麦穗”和“眼前的一穗”。 《山谷中的谜底》是主题单元“感悟人生”中的第三篇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发现雪松的生存智慧,体悟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有了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基础,学生很快能解开“山谷中的谜底”。但教学不能仅仅止步于此,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像雪松那样做适当让步,以求反弹机会的事例,再结合一些革命先烈的事迹,说说他们可不可以也像雪松一样先弯曲一下,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学以致用,得到了超越文本的感悟。 三篇课文的教学在单元目标的整体关照下,整体设计教学由扶到放,主次分明,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去解读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抓住关键词语诵读、感悟事与理、物与理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明理。 四、习作导评,巩固运用 如果说阅读是吸收的过程,那么写作则是倾吐的过程。倾吐的素材在哪里?怎么倾吐?这又涉及读写结合的问题。三篇课文为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会学生去观察身边的平常小事,正视遇到的烦恼,学会与人相处,因而在引导学生习作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用具体的事例把心中的烦恼形象化,化解烦恼,又要哲理化。富有哲理的描写,既能提升语言品位,更能提高生命价值。 五、单元总结,内化提升 一组教材内容学习结束,要进行单元总结,有利于梳理知识,内化提升,主要流程如下:说说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汇报学习收获—检测学习成果。 单元整组教学要树立整体意识,以结构为单位,教结构然后用结构,即使是一堂课,也要在整体的关照下,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重建长程的质的思考,每天向着明亮的地方进步一点点。这样,课堂上师生就会更加自信从容,胸有成竹,我们的课堂也逐步走向了简约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汪圣龙.基于学习科学的课堂建设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5) [3]秦斌.单元整组教学:让语文课堂走向简约[J].语文知识 2016(8).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