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妇科炎性感染中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
范文 | 黄丽娟 【摘要】 目的:研究婦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接收的120例妇科炎症感染患者,取其阴道侧壁30%面积的分泌物为微生物检验样本,将采用培养法开展微生物检验的60例设为A组,将采用凝集法开展微生物检验的60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B组患者的微生物感染阳性检出率为91.67%,A组为81.67%,两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596 9,P>0.05);B组标本培养时间为(1.02±0.10)d,A组为(7.29±0.59)d,B组培养时间与A组相比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088 4,P<0.05)。结论:培养法与凝集法用于妇科炎症感染微生物检验中阳性检出率相当,但是凝集法需要的培养时间更少,因此,在实际的临床中建议采用凝集法作为初筛,再由培养法完成最终确诊,以此提高检验的准确率,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更为及时可靠的数据依据。 【关键词】 妇科炎症感染 微生物检验 凝集法 培养法 doi:10.14033/j.cnki.cfmr.2020.19.0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0)19-00-03 Study on Methods and Effects of Microbial Examination in Gynecological Inflammatory Infections/HUANG Lijua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0, 18(19): -8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in gynecological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Method: From September 2018 to September 2019, 120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received by the inspection department of our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secretions of 30% of the vaginal sidewall were taken as the microbiological test samples, and they will be developed by culture method. 60 cases of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set as group A, and 60 cases of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using agglutination method were set as group B.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microbial infection in group B patients was 91.67% and that in group A was 81.6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字2=2.596 9, P>0.05). The culture time of group B specimens was (1.02±0.10) d, the culture time of group A was (7.29±0.59) d, and the microbial culture time of patients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74.088 4, P<0.05). Conclusion: The culture method and the agglutination method have the sam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in the gynecological inflammation infection microbiological test, but the agglutination method requires less culture time.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the agglutination method as the initial screening in the actual clinical practice,and then the final diagnosis by the culture metho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and provide more timely and reliable data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atients. [Key words] Gynecological inflammation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Agglutination method Culture method First-authors address: Jiangm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Jiangmen 529000, China 妇科炎症是临床妇科发病率极高的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自身身体素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及夫妻生活等多种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上环境污染与工作压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妇科感染疾病的发病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微生物感染检验方法,及时准确找出妇科炎症感染患者的致病因素与病情,为其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是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2]。据有关研究表明,诊断妇科炎症目前比较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为微生物检测,此次以培育法和凝集法为检测方法,探究微生物检验用于妇科炎性感染中的临床效果,现将详细的研究资料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接收的120例妇科炎症感染患者,入选标准:均经临床确认与2016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妇科炎症感染患者的诊断与检查标准》中关于妇科炎症感染的疾病诊断标准相符。排除标准: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器官有严重损伤的患者。取其阴道侧壁30%面积的分泌物为微生物检验样本,将采用培养法开展微生物检验的60例设为A组,将采用凝集法开展微生物检验的60例设为B组,A组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38.24±5.01)岁,其中阴道炎27例,宫颈炎16,附件炎9例,盆腔炎8例。B组患者年龄24~55岁,平均(39.64±6.03)岁;阴道炎21例,宫颈炎9例,附件炎11例,盆腔炎9例。此次研究已經取得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入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本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采集两组患者阴道侧壁30%面积的分泌物作为微生物检验的样本,先将采集沾有阴道分泌物的无菌棉拭子保持于底部放置有软琼脂的试管当中,以-40 ℃的温度保存,注意从样本采集直到接种完成,时间必须维持在24 h以内。A组患者的检验样放置于标准配置的沙宝罗培养基中继续进行培养处置,培养基空间内的温度需保持为35 ℃恒温,若被培养物进行持续7 d培养处置之后,出现明显的真菌滋生现象,则可以判定患者受到真菌微生物感染,即判定结果为阳性,对于在培养结果呈为阴性样本,需要再次放置到科马嘉培养基平板上开展3次传代处理,之后才能对样本实施孵育处理,最后判断出是否为阳性结果;B组患者的检验样本则运用念珠菌快速凝剂,采用凝集法开展微生物检验,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步骤及说明来实施,如果发现存在明显的肉眼可见紫色颗粒现象则可判断为阳性结果,反之则为阴性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微生物阳性检出率与标本培养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比较 B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91.67%,A组的阳性检出率为81.67%,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标本培养时间比较 B组标本培养时间为(1.02±0.10)d,A组标本培养时间为(7.29±0.59)d,B组标本培养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088 4,P=0.000 0)。 3 讨论 经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妇女的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女性群体中尤其是已婚女性妇科炎症的发生率正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其诱发女性妇科炎症最为常见的一种病菌就是白色念珠菌,一旦女性的机体抵抗能力降低或是机体内部的微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就非常容易受到念珠菌的感染和侵害,引发妇科感染疾病[3-4]。另外一项针对中国妇科炎症用药市场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妇科炎症用药情况正在逐年上升,虽然当前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抗生素药物在临床当中的广滥用造成了耐药菌株的出现,这一情况给妇科炎症的临床治疗与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采取准确、有效的微生物检验方法提升妇科感染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为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精准、可靠的临床依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5-6]。 在以往的临床中,妇科炎症疾病的检验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微生物鉴定的时间也非常长,而且准确度也比较低,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妇产炎症的临床诊治工作带来了延误等不利影响。近年来,培养法、凝集法等微生物检验方法逐步在临床中推广,并发展成为妇科炎症感染微生物检验的主要方法,为该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7-8]。其中培养法对于病原体的检测具备一定的提升作用,可以弥补凝集法当中无法对念珠菌所属菌种进行明确的缺点,可以和药敏试验同时开展,但培养法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进行检样培养,这是因为培养法在整个检验过程中需要在科玛嘉培养基上开展3次传代处理,并进行24 h的孵育处理,完成整个检验时间至少需要花费3~7 d左右,这会对患者的疾病早期诊断带来影响;就经济方面来说,培养法使用的费用也比较高,很多患者难以接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不利影响[9-10]。凝集法是当前临床检验当中应用最多也是普及和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检验方法,凝集法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高及反应迅速等特点。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菌落生成情况的观察,再结合仪器对念珠菌具体的菌种进行确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检验过程。此外,凝集法主要是结合念珠菌本身的抗体特征,再以快速凝集的方法将念珠菌凝凝集起来,之后利用念珠菌酵母细胞具体的抗原性特征对患者阴道内部的念珠菌情况进行判定,这更利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检测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并且获取得到的标本中念珠菌已经能够肉眼可见,则表明其含量已经达到了1.0×109/ml,则检验的过程可以更加简单、快速,但是凝集法无法对念珠菌具体的菌种进行明确,这也意味这种方法不能同时进行相关的药敏试验,更适合作为疾病初步筛查方案使用[11-13]。本次研究显示,检验后,B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91.67%与A组的阳性检出率8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标本的培养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培养法、凝集法用于妇科炎症感染微生物检验中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阳性检出率相当,但凝集法的标本培养时间更短,故建议临床可将凝集法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再以培养法确诊疾病,以此提升微生物检验的准确率,为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更为可靠、有效的數据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玉娟,别川定.妇科念珠菌感染3种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效果观察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118,120. [2]李彩红,戴燕.妇科炎性感染中几种微生物检验方法与效果研究[J].名医,2019(10):132,135. [3]张小莉.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与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39-140. [4]杨秋梅.不同微生物检验方法对妇科炎症感染检验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157-158. [5]吴永英.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1):191. [6]李建.不同微生物检验方法用于妇科炎症感染的检验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2):19-21. [7]刘莹.不同微生物检验方法在妇科炎症感染中的检验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7):73,128. [8]王晓宁.尿常规检验中阴道分泌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0):79-80. [9]刘影超.探讨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以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3):164-165. [10]冉红杰.几种微生物检验方法在妇科炎症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6):59,99. [11]关尚,徐涛,翁杏华,等.妇科炎症感染中白带真菌直接镜检法与培养法的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1):68-69. [12]贺映富.探讨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效果与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3):63-64. [13]宋俐君.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8,12(2):129-130. (收稿日期:2020-02-25) (本文编辑:郎序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