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
范文 | 游晶华 摘要:文章首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包括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重视健康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045 引言 小学体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和个性发展,还关系着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当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实施教学,并不断地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体育教学策略。同时,我们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爱上体育,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品质,成为一名拥有健康体魄和体育素养的人。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基于核心素养教育需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展开体育教学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品格。很多体育运动都是团体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学生需要团结合作方能成功完成运动,体会到运动魅力。所以,团结协作是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种意志品格。然而,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重技能教学、轻体育品格培养,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团结合作意志品格的形成。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品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形成团结合作意识品格。具体的是,课前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由组长负责组内的交流、协商等工作。然后,其他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小组合作活动,大家相互协作、帮助,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如体育课堂上可以组织进行“三人两足”活动,在活动中,每一个小组员的步调都必须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不摔跟头,成功达到终点。通过这一体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意志品格。 二、精心設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培养是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之一,为提高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着重讲解体育运动技巧,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增强自身的运动能力。体育课堂上,教师按照教学导入、示范讲解、技术动作练习的顺序实施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第一,生动导入课堂教学。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投入度。所以,做好体育课堂教学导入十分重要。考虑到体育教学一般都在户外,不能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导入,教师应当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的开场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如讲解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技术动作,或者借具体有趣的教学对话导入教学,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第二,示范讲解。正式开始课堂教学后,教师示范讲解体育运动的每一个技术动作,指导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示范讲解时,教师要注意细节的示范与讲解,让学生掌握每一个动作要点。当个别学生没有掌握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此外,教师不能只演示讲解正确的技术动作,还要把一些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示范给学生,让学生清楚知道哪些技术动作是正确的、哪些技术动作是错误的,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能力。如讲足球的颠球动作时,教师先示范讲解正确的颠球动作,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展示错误的颠球动作,让学生认识自身的错误,从而规范自身颠球动作,形成一定的颠球能力。第三,技术动作练习。示范讲解后,教师让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扎实、规范、正确地掌握每一个技术动作,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学生练习时,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三、重视健康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以健康知识为基础,教师要想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首要工作就是开展健康知识教学。然而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师比较重视运动技能教学,这为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埋下了隐患。对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提高对健康知识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健康知识教学和健康行为引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第一,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应急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最重要措施,学生只有懂得了应急处理知识,才能在自己身体出现运动伤害时做出正确处理,把自己保护得更好。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运动项目讲解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应急处理能力。如跑步运动时,教师示范跑步过程中突然摔倒造成膝盖摔伤的正确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消毒、伤口处理、包扎等应急处理知识,使学生形成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第二,讲述运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运动项目讲述运动相关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如田径课上,当学生剧烈的跑步后,教师要告诉学生不易过快饮水,同时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放松动作,舒缓紧绷的肌肉,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教育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的主趋势,指引着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基于核心素养框架探索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体育能力、健康行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运动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敏.小学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104. [2]陆文强.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1):7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