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直播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范文 | 赵雅轩 张德胜 【摘 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大媒体进一步加速了其融合发展的进程,网络直播报道以其现场感强,影响力广,内容直观,参与感显著等特点深得人心。而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又使得网络直播报道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本文立足当下,分析网络直播报道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直播的特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规范网络直播报道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得网络直播报道呈良性化发展态势。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直播;对策一、网络直播报道的优势 随着网络直播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直播这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媒介受到广泛关注,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众多媒体更是将网络直播运用于新闻报道当中。网络直播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又有效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现场感较弱的缺陷,因此,网络直播现场报道在全媒体时代成为新闻媒体抢夺的重地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 首先,网络直播实现了视频影像的实时传播,能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及其现场情况直观快速地传送给用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此外,网络直播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其共时性和不确定性,可将基本没有损耗的现场情况完整呈现给观看用户,避免了文字编辑和后期视频剪辑中人为主观因素的过多介入。 其次,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部分,网络传播具有较强的贴近性,生活化片段和民生事件的报道往往是网络直播报道的主要内容。事实上,网络直播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的大众传播,出现了更为私密的、轻松的人际传播的特点。很多直播的内容较传统的新闻而言虽缺乏深度思考和新闻价值,但却极大地还原了生活的样貌,有较强的贴近性。 除此之外,网络直播中受众与后台小编的及时互动拉近了主播与受众的距离。除了即时互动之外,网络直播甚至可以依据受众的兴趣和个人偏好,以网友提问等方式改变或增添直播内容,使得直播更具针对性,更能尊重受众的选择。网友不但是直播的收看者,还是直播内容的参与者,受众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选择信息转变,这也是传统媒体现场直播所不具备的。二、网络直播报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分众化传播的辨识度较低 在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下,传统媒体用新闻报道内容引导大众认知,传播者占主动地位,受众多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进入全媒体时代,受传者地位发生改变,网络直播报道应遵循以受众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尊重受众发掘新闻与反馈信息的能力。而传统媒体在融合新媒体进行报道时,仍旧坚持以往的编辑、采访、直播的报道方式,所能融入的互动方式仍以留言为主,鲜少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报道。这种融合实则只是将传统的报道模式直接搬移至网络平台上,媒体仍旧占据信息主导位置,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受众的被动地位,传统的以传者为中心的报道模式没有改变。 此外,在如今的网络直播报道中,报道方式与内容千篇一律,同样缺少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分众化意识,很难根据用户的兴趣点进行不同的报道,因此也很难培养长期稳定的用户群。 (二)对自身情感的把握不到位 网络媒体出现后,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新闻记者与普通大众一样,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信息接收者。新闻记者在全媒体时代的双重身份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既要具备自然人的情绪,喜怒哀乐随情而动,同时也要守护报道职责,情感变动要始终围绕采访主题。 在网络直播报道中,由于记者对自身身份界定模糊,或为满足受众个性化选择的要求,博得受众的认同,记者在直播报道新闻事件时经常出现主观意识过强的现象,新闻直播受情绪影响,对事件的评论性观点多于对新闻事实的采访报道,无法真实还原事件原貌。全媒体记者在直播报道中对自身情感的把握不到位也成为网络直播报道的一大不利因素。 (三)甄别新闻事实的能力不足 全媒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媒体对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和新闻客户端等传播手段的充分整合利用。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网络巨大的开放性造成信息量庞大且有效信息锐减的局面。表面上看,信息量的增加给网络直播出镜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和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但事实上,大量利用率低且冗杂无关的信息严重干扰着出镜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甄别,为了节省时间,更有网络直播出镜记者直接复制、粘贴旁人未经考证的内容拼凑为直播报道,进而影响大众对新闻事实的辨识。三、网络直播报道的改进策略 (一)提高新闻准确性 新闻内容准确客观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新闻线索越来越多,新闻细节越来越丰富,新闻准确无误的传达则成为受众获取客观真实新闻消息的前提保证。 网络新闻直播报道利用较长的直播时间和较轻便的直播设备,有效地捕捉了新闻现场的新闻细节。网络新闻直播报道的时长较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更为灵活,报道所能涵盖的新闻细节更多,快速查寻新闻细节、抓住并抓准新闻细节对受众了解新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一个普遍现象是网络直播出镜记者在直播时喜欢使用“在之前的接觸中,他告诉我”之类的词语代替直接引语,由记者充当“代言人”抹去了采访对象最原生态的表现,也就失去了现场感,记者应利用网络报道的时间优势多让当事人自己发声。同时,记者过多的发表评论也会影响信息的精准性,以及受众对事件的准确认知,使新闻报道出现偏颇。 因此,网络直播现场报道必须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全媒体记者要坚守新闻底线,不断夯实新闻报道的基本功,调用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快速辨别新闻线索、核实事实细节、找准新闻价值,做到客观准确地报道。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分析辨别所捕捉、观察到的新闻线索。绝不可一叶障目,因小失大,曲解新闻事件,影响新闻的准确性。 (二)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全媒体时代,各大网络直播平台把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直播的点击率上,因此,各平台在节目内容上挖空心思出奇、出新,甚至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新闻选题策划目的是迎合受众喜好,但过度策划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在全媒体时代,经过策划的新闻对新媒体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的挑战。此外,网络直播报道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其视觉冲击性更强,因此为捍卫直播平台中的新闻真实,还应做到新闻摄影的真实。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最好的方法就是贴近现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新闻摄影摄像主要依靠形象传递信息,报道内容,表达思想,如形象不真实,就会影响新闻的整体真实性,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网络新闻直播借助新媒体平台报道新闻事件,新闻镜头较传统媒体更全面、不隐晦,因此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对象的三位一体,画面务必与出镜记者的口播内容相对应、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增强信息的信服力。而现在多数网络直播报道中,摄像随机变化镜头,不顾主要信息,画面内容混乱,信息量大而复杂,没有明确指向性,加之未能处理好口播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完整性降低。 (三)杜绝直播情绪化,正确引导舆论 视频直播与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共时性的,正是这种共时性和不确定性,给视频直播的观看带来一种期待或意外的戏剧性,但与此同时,由于很难控制或者选择现场中正在发生的事实,给新闻生产的把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直播报道对突发事件的可预测性低,全媒体平台没有传统媒体的严谨性,记者的报道也较为随意,面对特殊情况,记者很难快速摆脱自己“目击者”的身份而化身为客观的报道者,理性思考被感性认知所取代,表现为过分情绪化。这会使直播平台的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虽然迎合了受众的好奇心,但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长此以往,记者的情绪化势必会错误的引导大众情绪。所以,网络新闻直播的记者必须控制好情绪,合理利用网络优势,网络新闻直播平台也应加强把关,提高记者的职业素养,正确引导舆论,传播网络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直播报道氛围。 (四)贴近新闻第一现场,提高新闻敏感性 网络直播报道的特有优势使得其更加贴近第一现场,因此受众通过画面、采访、口播获取的主要内容会更加贴近新闻本源,这也对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直播出镜记者在到达现场之后要快速选择可以插播在直播中的画面,同时要把握好出镜报道的时机。在网络直播中,出镜记者很容易出现随意选择出镜地点或选择相对僻静的位置出镜的问题,这些都是极不严谨的,很容易错过随时发生的重要信息,丢失重要新闻线索。除非是遇到紧急情况,直播记者要找到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报道,并且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不断切换场景,寻找新的信息点,但也不应为了大量捕捉画面,而进行流水账式的报道。 结语 从2015年下半年至今,媒体纷纷加入网络直播报道,表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网络直播报道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全媒体环境下坚守新闻底线,利用网络优势推陈出新,自我完善,仍是网络新聞直播平台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周晓鹏.新浪网副总裁谈移动直播如何带来媒体弯道超车新机会[J].中国记者,2016(09) . [2]林斐然.新闻视频直播的四个问题[J].青年记者,2016(12). [3]桂小笋.直播APP行业进入焦灼期 梦想直播寄望年中能扭亏[N].证券日报,2017-1-23. [4]李夏至.《北京时间》:开启视频新闻直播时代[N].北京日报,2016-4-13. [5]黄晓梅.设计APP打造跨界新闻栏目——基于《直播港澳台》个案[J].视听,2015(08):129. [6]全昌连.移动视频直播给《新京报》 新闻生产带来的改变[J].中国记者,2016(08). [7]何强,闫帅南.关于移动视频直播新闻的几点思考[J].中国记者,2016(08). [8]吕克.移动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与写作,2017(01). [9]尹鹏飞,吴志超.由“澎湃新闻”探析传统媒体的转型战略[J].科技传播,2015(02). (作者:赵雅轩,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德胜,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编:周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