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懿德 |
释义 | 郑懿德郑懿德1942—女。福建省福州市人。196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任北京外国语言专科学校助教,现任北京语言学院教授,留学生二系第六教研室主任。1989年10月应邀出席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第22届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1991年8月应聘赴美国文达大学任教。她结合对外汉语教学,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著有《现代语法难点释疑》(与人合作)、《汉语集稿》(论文合集) 和许多论文。其中,《汉日名量词琐谈》 (与人合作) 一文针对日本留学生误用汉语中量词的情况,就汉日量词在名量配搭、管辖范围等方面的异同作了对比研究。《留学生汉语教学语法二题》(与人合作) 讨论了现代汉语的两个格式: 一是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与表亲属称谓的中心语之间用不用 “的” 的问题,文章认为,如果中心语是单音名词,通常不用“的”,如果中心语是双音名词,用不用则比较自由;二是关于“在……看来”和“对……来说”之间的意义差别,文章着重指出 “对……来说” 并非如以往有的学者所说表示 “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而是表示“某事对某人或另一事有影响”。《时间副词“在”的使用条件》 一文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副词“在”的使用条件,是一份难得的关于个别词语用法研究的参考资料。《汉语语法难点释疑》 一书是中美汉语教师的合作项目,它以美国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或媒介语)的汉语学习者为对象,选择 “了”“着”“过”“是……的”“在”“呢”等语法难点作详细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郑懿德是这一项目的中文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写,并执笔撰写1/3以上篇幅。《对外汉语教学对语法研究的需求与推动》和《注重语义讲求实用的语法新篇——〈实用汉语参考语法〉读后》 (与人合作)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及其研究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比较起来她在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值得注意,她通过一系列的论文卓有成效地研究了福州方言里若干重要的词法句法规律。《福州方言单音动词重叠式》一文在对福州方言1019个单音动词进行逐一考察的基础上,对这些动词重叠的格式,重叠的能力,重叠的语音变化,重叠的意义及用法作了详细的描写,揭示出了许多重要的规律。得到学术界的肯定,获北京市1978~1986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福州方言的“有”字句》专门讨论福州方言“有”字句的语法结构,着重从“有”字的后续成分对“有”字句的句型、意义、用法作了详细的描写,为方言区的人克服方言语法的影响,学好普通话提供了一个方面的依据。《福州方言单双音形容词的重叠式》 一文在考察了384个单音形容词和169个双音形容词的基础上,对福州方言里形容词的重叠格式、重叠能力、语言特点、句法功能以及重叠式所表示的性质、状况、情态的强弱程度和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探讨。她发现,影响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感情色彩变化的主要因素与普通话有不同之处: 后者所表现的感情色彩与句法位置密切相关,而福州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则更直接地同重叠格式本身的情况相关联,尽管也受到句法位置的影响。正是重叠的格式和它在句子里的位置这两个因素交叉起作用,使得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所表示的感情色彩显得更为复杂和丰富。此文发表后,特别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福州方言的方位词》较详细地论述了福州方言中单音方位词和双音方位词的用法及语法特点,指出福州方言的方位词具有普通话方位词所没有的特点,即可以重叠,且有多样的重叠形式。《福州方言“𠲥”的词性及其用法》指出: 福州方言实际存在两种“𠲥”:“𠲥1”,读上声,是时间副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副词“在”;“𠲥2”读轻声,是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了”“着”“得”“地”“着呢/呢”,或者是方位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上”、“里”。《福州话形容词重叠式的音变方式及其类型》 (与人合作) 通过考察分析福州话形容词的7种重叠式的音变方式及其类型,对朱德熙提出的“变声重叠顺向,变韵重叠逆向,是不是汉语方言的共性”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发现“变调重叠也是逆向”的。此外,根据所见事实,提出 “无向变形重叠”的概念。这些论文,考察全面,分析细致,结论可信;这些成果填补了闽语语法研究的某些空白点。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