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融合语言融合的一种类型。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语言融合过程中, 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规律, 主动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 选用其他民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北魏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 便采取相应措施, 放弃鲜卑语改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 结果汉语融合了鲜卑语。 另一种情况是社会相互接触是友好地进行, 语言在合作中互相吸取营养, 丰富发展自己,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 在民族平等、 民族合作的政策下, 各民族语言通过合作方式接触, 相互间吸收了一些成分。 当然, 进行合作的各民族之间, 政治、 经济、 文化诸方面发展不平衡, 发达民族在合作中发挥作用相对大些, 发达民族的语言便会因经常使用而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交际工具。 由于汉语的历史地位、使用人数以及汉族地区政治、 经济、 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汉语的广泛应用, 各少数民族纷纷学习汉语, 使用汉语, 使汉语成为我国的民族交际语。 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实行双语制,既使用本民族语,又使用汉语。参见 “语言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