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中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研究 |
范文 | 弓艳荣 【摘要】学生社团依据本身的性质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起到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增长学生见识的作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试从学生社团的角度研究如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关键词】社团文化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模式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团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学生是民族教育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而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成立的一种组织,社团成员民族类型多样,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一大阵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可行有效的教育模式在学生社团中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中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调查 学生社团是指中国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学生社团可以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社团的作用是可以团结一些和自己兴趣相投、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进而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社团文化活动中具有隐含基础——团结性。调研发现,目前成立的高职院校社团类型有兴趣爱好型、社会公益型、就业创业型和专业技术型。这些社团中只有社会公益型的社团,比如党员示范岗会安排一些民族团结类的教育活动,其余社团开展的活动均与社团本身的性质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少,社团管理部门对社团活动没有明确的民族团结教育要求。而且目前民族文化类型的社团较少,参与的社团成员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居多,汉族学生参与少,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开展社团文化活动时,同一社团里包含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可以进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从而达到心灵碰撞,升华友谊。高职院校可以每年开展社团文化活动节,不同的社团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才艺展示,各民族学生一起排练节目,交流想法,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提升集体荣誉感。 (二)融洽同学关系 社团成员借助于社团活动,利用自身民族优势,不仅可以宣传民族文化,也可以感受到来自不同民族同学的关心和关爱,融洽同学关系。例如学生社团可以举办民族文化宣传活动,销售民族服饰、配饰,各民族学生加入宣传行列,通过口口相传、网络宣传等方式扩大活动影响力,在此过程中,不同民族同学之间互相认识,可以扩大朋友圈。 (三)丰富教育形式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因人而异,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的高职院校邀请少数民族校领导担任辅导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民族团结思想引领效果好。 三、影响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发挥的因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团活动和社团性质、成立目的有关,配备的指导教师也是负责技术指导,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社团文化活动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经费支持不够 目前,学生社团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于社团自筹,社团在开展活动时的经费也需靠赞助商的支持,学校的支持力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教育活动的形式不够丰富 经调查,目前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开展的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绝大部分是以文艺表演的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同时具有民族性的社团少之又少,而且社团成员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率不高,举办活动所面向的对象也大部分是社团内部,面向全校的较少,这种情况导致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困难。 四、提高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时效性的具体措施——“三全”模式 (一)社团指导老师全方位理论授课模式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的實质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创造出巨大的能量。在社团指导老师配备上,除了要有专业指导教师,还应该配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提供民族团结教育中有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论知识解析和实践活动指导,使得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体现到社团管理和社团文化活动中。 (二)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全方面体验模式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比较高、理论性比较强的工作,枯燥的理论知识难免会流于形式,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理论指导实践,知行合一,这就需要社团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多走出校园,利用地域性特点,多深入农牧区、社区,利用专业特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进行实地调查和服务技术帮扶,这样不仅普及了民族团结政策,也提升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社团文化活动中民族团结教育更加有效。 (三)社团活动校内全方向展示模式 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多结合民族学生的特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集体活动。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展示,比如民族类歌舞表演、工艺品展示、书画展示等,这些活动能激发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五、结语 在当前社会,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要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组织形式,切实把学生社团作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和渠道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为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安然.学生社团在北京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 [2]张宝娣,周剑波.高校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投资在社团建设的应用研究[J].企业文化,2012. [3]喻长志,钱结梅.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 [4]王崇.教师在提升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析[J].科技视界,2016.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