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科技创新视角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
范文

    赵宇

    

    

    摘 ? ? ? ? ? 要: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其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但是从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但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依旧十分明显。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为视角,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其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创新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基于江苏省13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编号:2019SJA1290)

    1.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不断明显的趋势。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所以,从科技创新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江苏省近年来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得十分必要。

    2.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同比增长6.1%。从三个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6.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70.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64.7亿元,同比增长6.6%。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江苏省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同比增长5.8%。江苏省近年来GDP增长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速虽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人均GDP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

    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包括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5个地级市。从三大区域GDP增长情况来看,三大区域的所呈现出的“南快北慢”发展差异性被逐渐打破,虽然增长率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但是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总量和基础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但是这一差异性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且具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3.科技创新视角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原因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江苏省各地区在科技创新层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不平衡的问题。

    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结果显示,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位居前20名,依次为第4、6、11、16名;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市依次为第21、30、33、36、40、45、56名。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这4个城市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指数排名靠前,这4个城市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生态良好,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南京是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拥有的中央级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多,人才、智力密集优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较强。无锡、常州则是典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型城市,苏州被定义为开放协同创新型城市。

    由此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科技创新能力均较强,其GDP总量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较强,但与苏南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苏南地区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全力实施的创新名城建设战略也转化为强劲动能,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呈爆发性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南京新增企业8.4万家,其中,科创型企业新增2.4万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净增1282家,增幅近70%,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苏北地区以徐州为例,徐州在《國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排名第40位,2018年,徐州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徐州区位优势显著,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但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譬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型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能力弱,部分企业研发机构硬件设施不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较低,科技资源优势还未真正发挥出来。而苏中各地级市在科技创新层面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其科技创新后劲十足,在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增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转化创新能力以及传统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从以上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情况和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排行及能力来看,科技创新成为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且科技创新所产生的这种作用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因此要想有效缩小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就必须要从科技创新的角度采取相应的策略。

    4.科技创新视角下打破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对策

    4.1 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要想借助科技创新手段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就应该实现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科学合理布局。要根据江苏省三大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比如,要继续加大苏南地区科技创新企业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强化对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科技创新企业的带动,比如可以设立科技创新企业子公司等,使得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企业在数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协调性,进而可以在强化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

    4.2 强化政府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且由于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使得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苏南地区明显强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所以,政府部门要强化自身职能建设,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创新资源的投入,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划拨和拓展融资渠道等方式,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速江苏省各地区科技创新产业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相关政策的引导,通过制定科技创新发展的引导政策,根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贡献度,给予其必要的政策优惠,要引导科技创新更多地融入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以此带动江苏省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4.3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创新资源。所以,在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缩小江苏省经济增长差异性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引进。一方面,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其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各地区都要建设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团队,以此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更大力度的人才引进策略,从海内外各个领域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型人才,使其快速融入江苏省各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中,充实现有人才团队,以此提升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4.4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的,所以要通过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来进一步缩小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要在战略新兴领域进行更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充分发掘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比如要深入拓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苏中和苏北地区要根据自身科技创新资源和现状,逐渐打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基地,谋求与苏南地区的协同创新。同时,要坚持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实现增量带动和存量提升两方面工作,以此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总结

    虽然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是增长总量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科技创新角度促进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長的差异性是一项长期有效的策略。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企业、强化政府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出发科学借助科技创新策略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郝新东,杨俊凯.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J].经济界,2020(03)

    [2]殷李松,贾敬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9(08)

    [3]陈鹏,张继格.新世纪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9(10)

    [4]王思远.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