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储蓄国债新品种的设计与发展 |
范文 | 刘月霞 董艳良![]() ![]() 摘要:本文围绕储蓄国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同时借鉴国外储蓄国债发行管理经验,试图探索设计一种利率浮动的储蓄国债新品种——收入储蓄国债。 关键词:储蓄国债 品种单一 定价机制 国债新品种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于1950年开始设计发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种国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8-1980年由于历史原因,国债中止发行。自1981年开始恢复国债发行后,我国国债发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品种逐渐丰富。我国从1994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国债,特别是在2006年,财政部依据当时的金融环境、国债发行经验和信息技术水平,开始推出针对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储蓄国债。其主要特征为:发行对象为个人投资者,并鼓励投资者持有到期;从发行之日起以固定利率计息;可以提前兑取、质押等方式变现,但不可流通转让。 从国债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储蓄国债发行起步较晚,在发展方向上更倾向于扩大销售规模、改善管理水平,而在储蓄国债品种开拓、利率定价方面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后,单一的储蓄国债品种显然已经很难满足我国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因此,探索设计储蓄国债新品种,是当前储蓄国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储蓄国债新品种设计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单从近期对于储蓄国债的研究来看,王培(2015)认为当前储蓄国债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从多维视角出发,提出发行不同币种、不同计息方式的储蓄国债;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国库处、眉山市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2016)认为我国储蓄国债应丰富投资品种、完善发行机制、拓展销售渠道、加强国债管理;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2016)通过对比国际储蓄国债发行管理方式,也认为我国储蓄国债应丰富品种;人民银行连云港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6)通过考察我国储蓄国债发行管理现状,设计了储蓄国债网络直销方案;申琳(2017)深入研究了美国国债发展历程,同时借鉴美国国债发行管理经验,建议丰富国内储蓄国债品种,发行利率浮动并带有普惠性质的储蓄国债。以上储蓄国债研究均从不同程度上提出,我国应设计发行利率浮动的新品种储蓄国债,但都没有对具体的储蓄国债品种进行完整设计。 1 我国储蓄国债存在的问题 1.1储蓄国债品种单一,缺乏针对性 一是从储蓄国债品种上看,目前我国储蓄国债只有凭证式和电子式两种(3年期和5年期),品种较为单一,投资者没有更多的投资选择;二是储蓄国债面向社会所有公众发售,没有针对不同投资群体设计的品种,缺乏投资群体的针对性;三是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储蓄国债没有收益优势,且差异性较小,致使储蓄国债很难培养新的投资群体。 1.2国债利率固定,缺乏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 一是储蓄国债以相同期限(3年期或5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为基准确定收益水平,在投资国债的全部周期内利率不发生变动。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国债投资周期内的基准利率不断浮动,导致储蓄国债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国债投资的积极性下降。 二是在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提高,利率固定的储蓄国债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收益上的比较优势。据中国银行业理财网数据,2018年3月份商业银行发售的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一年期)平均收益为4.4%,与同期电子式储蓄国债利率(3年期票面年利率4%,5年期票面年利率4.27%)相比,商业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收益高,周期短,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 综合以上两点,仅发行利率固定的储蓄国债,显然已不能够适应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市场,不能满足广大投资者的国债投资需求。 1.3国债承销机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日益增多,且更新速度较快,出于业绩需要,银行网点往往将销售理财产品作为首要任务。由于国债业务与其他理财业务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国债承销机构承销国债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向国债投资者推销其他理财产品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近几年人民银行对国债发行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但以目前的监管方式仍难以调动商业银行承销国债的积极性。 2 美、英储蓄国债发展情况及特点 2.1美国储蓄国债发展情况 目前美国在售的储蓄国债包含I债券(即通胀指数化债券)和EE债券(固定利率债券)两种,其中,I债券利率由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部分构成,浮动利率通过一定时期的通货膨胀率(以CPI反映)来确定,且通胀率为负值时,浮动利率不能低于0,投资者不会因为通货紧缩而遭受损失。I债券的收益随经济走势变动,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可以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通货膨胀风险。而EE债券为固定利率债券,投资者持有EE国债不满20年时,年收益率只有0.6%左右;而如果投资者不提前兑付,持有EE国债满20年,年收益率在3.5%以上。EE债券在利率设计上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 2.2英国储蓄国债发展情况 英国储蓄国债品种丰富,收益方式灵活多样,大多针对特定条件的投资者,如:主要针对儿童成长发行的儿童奖金债券(Childrens Bonus Bonds)、针对工薪阶层发行的收入债券(Income Bonds)、旨在丰富65岁以上老人投资方式的养老金债券(Pensioner Bonds)等,多为针对不同投资者设计的储蓄国债。此外,英国的不同品种储蓄国债的收益方式也各不相同,包括每月抽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每月付息到期还本等多种方式,收益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2.3美、英储蓄国债发行特点 综合英、美两国储蓄国债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国外储蓄国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债品种较多,投资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二是在产品设计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发行不同品种的国债;三是计息方式、收益方式灵活多样。 3 收入储蓄国债的设计理念及发行意义 3.1收入储蓄国债设计理念 鉴于目前储蓄国债存在的问题,本文所设计的国债新品种——收入储蓄国债围绕三个理念:一是针对投资意愿较强的特定人群发行;二是利率浮动,能够保障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三是根据投资者收入特点确定发行模式。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借鉴英国收入债券品种设计、发行管理经验,确定收入储蓄国债的投资主体为有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在利率设计方面,参考美国I债券利率定价方式,浮动利率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借鉴美国工资抵扣的国债发行模式,投资本金按一定期限从工资中扣除。 3.2收入储蓄国债发行意义 一是能够有效扩大投资群体,使储蓄国债更具有普惠性质,让国债收益惠及更多人群。我国工薪阶层数量庞大,且家庭资产和收入水平较高。据西南财经大学2017年《中国工薪阶层信贷发展报告》数据,截至2016年末,全国工薪阶层人口数约为2亿人,工薪阶层群体庞大;工薪阶层平均收入约为15.4万元,与非工薪阶层的7.9万元相比,工薪阶层收入高,投资意愿和能力较强。因此,针对工薪阶层发行储蓄国债具有极大的潜在投资者基数,有利于优化国债投资者年龄、职业结构,能够有效培养新的国债投资群体,同时让更多普通投资者受益。 二是灵活的利率定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储蓄国债的产品竞争力。与商业银行品种繁多、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相比,储蓄国债在发行兑付上沒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收益略低于银行理财产品,明显缺乏竞争优势。而单一地提高储蓄国债利率又会增加财政负担。因此,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发行以规避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收益损失为目标的收入储蓄国债,有利于提升储蓄国债在众多金融理财产品中的差异性,从而增强储蓄国债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能够有效提高承销机构的发行积极性。工资抵扣的发行模式,能够促使投资者在国债承销机构开立工资账户。各承销机构在销售国债的同时,可以招揽更多客户,吸收大量存款,从而实现发行国债与开展银行业务利益上的统一,提高承销机构发行储蓄国债的积极性。 4 收入储蓄国债的产品设计 4.1采用工资抵扣的发行模式 分期工资抵扣的投资方式,一是可以减轻投资者的投资压力,为更多中小投资者提供投资储蓄国债的机会;二是工资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降低分期投资国债的违约风险。 收入储蓄国债采用工资抵扣的发行模式进行发售,即在发售前根据国债发售额度,制定合理的工资扣除计划,投资者购买国债的本金按扣除计划逐期扣除。 4.2收入储蓄国债发售流程设计 投资者认购国债。投资者到国债承销银行绑定工资账户后,由系统根据投资者工资收入、单笔购买限额等确定可购买国债上限,投资者在认购上限内购买国债。 投资本金分期从工资中扣除。投资者认购国债后,系统根据购买国债金额、分期期限进行分期扣款。可发售多种扣款期限(按月扣款、按季扣款等)的国债品种,以供投资者按照自身收入情况进行选择。 ![]() 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借鉴美国“I系列储蓄国债”和英国“指数挂钩储蓄国债”等利率浮动型国债的发行经验,收入储蓄国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见图1。 4.3收入储蓄国债利率定价机制 首先,收入储蓄国债以规避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在利率定价上必然要考虑同期通货膨胀率;其次,收入储蓄国债能够给中小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实际收益,因此其利率水平应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平均利率。 综合以上两点考虑,收入储蓄国债的利率设置为:同期银行存款平均利率+一定期限内的通胀指数。若通货膨胀率指标用CPI作为依据测算,同时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同期银行存款平均利率采用加权平均值测算,则收入储蓄国债的利率计算公式为:收入储蓄国债利率=同期银行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一定时期内的(半年或一年期)CPI指数。 ![]() 5 结束语 通过参考国外储蓄国债发行经验,探究我国储蓄国债新品种的发行意义和发售流程、定价机制,说明我国针对工薪阶层,发行以规避通货膨胀为目标的新品种储蓄国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浮动利率储蓄国债发行方式、利率设计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申琳.美国储蓄国债的发展变迁与政策启示[A].上海金融,2017(1):67- 72. [2] 郑慧玲.浅析国外储蓄国债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A].金融市场,2016(5):33- 37. [3] 麻靖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储蓄国债管理及定价机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6(20):17- 20. [4] 王培.储蓄国债品种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60- 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