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小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去杠杆” |
范文 | 郑沈莲+夏凡+李林 摘要:“去杠杆”属于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项目,对中小银行的影响较大。本文在介绍了银行杠杆率与“去杠杆”政策的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去杠杆”环境下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及所受到的冲击。最后,文章重点提出了一系列中小银行应对金融“去杠杆”的有效策略。目的在于使中小银行能够在“去杠杆”环境下,更加稳健的成长。 关键词:中小银行 杠杆率 “去杠杆” 同业理财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金融杠杆属于涉及国家宏观金融环境、社会各行业及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目前,中小银行的利润来源均以利差为主。加杠杆是提高利润率的主要途径,但如长期通过该途径盈利,银行很容易出现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对国家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不利。“去杠杆”政策的提出,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也对中小银行长期形成的盈利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如何有效应对“去杠杆”政策,是当前中小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银行杠杆率与“去杠杆” 杠杆率即风险与资产的比率,属于衡量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情况及还款能力的关键指标。通常情况下,杠杆率越高,银行的杠杆化程度越轻,还款能力也就越强。为提高银行发展的规范性,我国有关部门规定,银行应将杠杆率控制在4%以内,以降低经营风险[1]。 “杠杆化”指以借贷的方法投资运营,实现小成本、高收益。当金融市场活跃、发展状态较好时,高“杠杆化”能够起到提高银行利润的目的。但当金融市场发展势头较为低迷,银行借贷所面临的风险则会被显著扩大。“去杠杆”指的是降低金融杠杆的使用率,将原有的贷款逐渐归还的一个过程。“去杠杆”主要包括4个阶段:(1)金融产品去杠杆。(2)金融机构去杠杆。该一过程中所涉及的金融机构一般以商业银行为主。(3)投资者去杠杆。(4)消费者去杠杆。在上述4个阶段中,中小银行去杠杆处于第2阶段,属于“去杠杆”政策拓展实施的关键阶段。银行需加强对经营模式的改革,为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 金融“去杠杆”环境下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以辽宁省中小银行为例,对金融“去杠杆”环境下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2.1 负债来源以非金融机构为主 辽宁省中小银行2010年及2016年负债情况及来源见表1[2]: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0年,辽宁省中小银行总负债为29.5亿元,其中非金融机构来源的负债占比较高,其他金融机构次之,来自于中央银行的负债比例较低。2016年,辽宁省中小银行总负债为28.3亿元,非金融机构来源的负债比例最高,但较2010年有所降低。来自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负债占比增加。分析可以发现,和2010年比,2016年,我国辽宁省中小银行的总负债数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够明显。这表明去杠杆政策的推广,已经对中小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银行并未完全适应该政策。 2.2 通过错配加杠杆的行为较多 辽宁省中小银行2017年各月份同业理财余额见表2[3]: 通过表2可以看出,2017年,我国辽宁省中小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发展速度较快。至2017年5月为止,同业理财余额已经达到了4.17亿元。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部分中小银行往往利用自身资产购买债券。通过买断的方法,达到杠杆套利的目的。长此以往,市场的流动性极容易受到影响。结合中小银行在资产与负债端两方面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中小银行以错配为手段加杠杆,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对银行的长远发展不利。 3 导致“去杠杆”政策落实受阻的原因及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 3.1 导致“去杠杆”政策落实受阻的原因 3.1.1 宏观原因 (1)信息未充分披露:出于对资产价格的考虑,当前中小银行对信息披露往往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担心信息披露过多,导致资产价格下降,进而对自身的收益造成影响。受上述心理影响,金融市场上的制约机制会逐渐失效,致使中小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充分披露信息,是实现风险预警的主要途径,对于银行应对“去杠杆”政策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监管力度不足:监管力度不足同样会对中小银行对“去杠杆”政策的落实情况造成影响。以错配为手段加杠杆现象的出现,即与监管力度不足有关。 3.1.2 微观原因 (1)过于注重扩张规模:扩张规模是中小银行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与规模较小的银行相比,较大规模的银行盈利能力以及对市场的吸引能力通常更强。但需注意的是,规模的扩大需以经营能力的提升为基础来实现。部分中小银行忽略了这一点,单纯通过借贷的方法扩大规模。由此导致的负债量增加的问题,与“去杠杆”政策背道而驰。通过表1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2016年,我国辽宁省中小银行的负债量虽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这表明多数中小银行仍存在通过向非金融机构借贷以扩大规模的心理,对其落实“去杠杆”政策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阻碍。(2)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资产与负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中小银行中同樣显著存在。通过表2可以看出,辽宁省中小银行存在同业资产量高的问题。当该部分资产到期后,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会受到极大压缩。为将资产流动性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银行必须缩小规模。长此以往,资产端与负债端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拉大,与“去杠杆”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3)负债的被动性强:活期存款以及同业存款等属于中小银行负债的主要来源。上述负债时间通常较短,对银行发展的影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这是导致中小银行产生错配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阻碍“去杠杆”政策推广的主要因素。 3.2 中小银行应对金融“去杠杆”的有效策略 3.2.1 宏观层面的应对策略 (1) 充分披露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充分度,能够有效提高风险预警水平,降低中小银行发生风险的几率。从长远的角度看,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中小银行规模的扩大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较为有利。中小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披露信息:建立官方网站,在网站中设置有关银行信息以及相应政策等模块。采用上述方法披露信息,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同时也能够为银行的发展提供动力。对银行规模的扩大等较为有利。长远来看,还能够有效提高中小银行对“去杠杆”政策的应对水平,为其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2)提高监管力度:监管力度低是导致中小银行通过错配获得高杠杆的主要原因。国家银监会应提高监管力度,以降低上述问题的发生几率:第一,根据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重新规定中小银行的杠杆率。第二,通过网络或实地调查等方法,了解每个中小银行的实际杠杆率。第三,当发现中小银行杠杆率超过银监会所规定的范围时,应给予其经济处罚,并加大对该银行的监管力度,使由错配带来的高杠杆的问题得到解决,提高“去杠杆”政策的落实水平。 3.2.2 微观层面的应对策略 (1)谨慎扩大规模:第一,将稳健经营的理念渗透到银行经营过程中,避免通过负债的方法扩大规模。第二,设置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银行的发展风险进行预测与评估,判断是否存在扩大规模的必要。当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经营状况较好,扩大规模无风险时。可适当扩大经营规模,以扩大市场覆盖面,使经营风险得到分散。适当扩大规模,能够有效解决中小银行盲目借贷问题。借贷率的降低,是银行“去杠杆”的首要步骤。当中小银行将发展方向从扩大规模方面转移出来时,“去杠杆”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2)合理调整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负债率过高,资产率过低,容易导致中小银行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合理调整资产与负债的比例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第一,以资产定负债:中小银行可以以1个月为一阶段,对自身的资产情况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调整负债,避免负债过高,提高对“去杠杆”政策的应对水平。第二,负债端采用差异化定价的方法确定价格。例如: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定价,提高定价的个性化水平,确保资产与负债能够相互匹配。(3)提高负债的主动性:中小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的方法应对金融“去杠杆”,提高行业的发展水平:第一,将同业负债规模控制在监管部门要求的范围内。第二,通过网络等途径公开银行利率、明确标准化期限。第三,通过谈判等方法,尽量拉长同业借贷的期限,避免银行在短时期内遭到過大的打击,提高自身对“去杠杆”政策的落实水平。 4 结束语 研究发现,当前中小银行在应对“去杠杆”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国家及相关部门应通过调整宏观政策的方法,引导中小银行的发展。而银行也应主动规范自身行为,谨慎扩大规模、合理调整资产与负债的比例、提高负债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去杠杆”政策在中小银行得到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 周宏梅.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对策略——以保定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J].河北金融,2016(1):41- 42+51. [2] 田华茂.以文化建设应对金融变革——中小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变革的法门[J].银行家,2014(11):67- 70+7. [3] 许创强.冲击与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1419(11):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