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范文 | 李德周 摘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小学教育也进入了新阶段,不再过分要求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技能,而是要求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开创新的教学方式与形态,让学生获得经验与能力的转化,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本文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9-295 为了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方式,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目前,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加大学生数学成果的检测,还需要在实际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意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掌握综合性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多元化的解决问题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热爱数学,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类型分析 (一)发现问题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始。发现问题是一种思维习惯,是善于观察和思考、容易提出疑惑或质疑的品质。学生只有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才能拥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质疑,让学生拥有主动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掌握发现问题的技巧与规律。 (二)轉化问题 问题要解决,往往需要先完成转化,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将数字的问题转化为图像等。这种问题转化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师还要推动学生的思维开发,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灵活思想。 (三)应用问题 问题解决能力的最终用途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应用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将其应用于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上,由此达成应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或思考,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把题目读完整,找出数学信息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是先读题,直接把自己的理解转述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此,常常是教师反复讲,学生还是没有掌握牢固,教学效率低下。部分学生在平常的习题练习中,根本没有仔细读题,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对题目理解错误,或者读题只读一半就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想当然”地进行作答。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学生齐读或者一名学生读,低段的学生读题的时候最好用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句,让学生把题目读完整,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低段的学生,笔者通常喜欢将题目读完整后,让学生复述一遍,让学生完整的表达题意,再分析题意,在找准信息间的数量关系后用合适的方法去解答。 (二)善用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兴趣[2]。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重心。而情境教学作为一种能营造氛围、诱导情绪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愿意主动介入问题,并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情境。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学生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各个运算律的运用规律。但是,这种重复性质的练习又是学生缺乏兴趣的内容。因此,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建了闯关游戏的情境,在“勇闯古堡”的剧情中穿插来自古堡主人的考验。而这些考验就是混合运算的习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好胜心与游戏的娱乐性质会让学生忘记做题的枯燥,还会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保持专注,通过自己快速的观察力和反应力,得出相应的答案,既追求了速度,又追求了准确率。这就是情境为学生带来的良好的探究诱导作用。 (三)发现隐含信息,转化成数学语言 越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会出现每个字都认识,却没有解题思路,好不容易找到相关信息,解答完毕却未能做正确,关键在于没有抓住关键信息认真审题。是学生不细心?也许有这个因素存在,但是更多的是从文字语言到数学语言的不连贯。对题目中的隐含信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如,一年级下册学到“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王奶奶家养了22只鸡、17只鸭和30只兔,母鸡有5只,请问:公鸡有几只?这里需要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将文字中的“14只鸡”和“母鸡”“公鸡”形成联系,并转换成数学语言:母鸡5只+公鸡?只=22只鸡,这样就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了。 (四)建立小组,促进合作协同 合作是解决问题的一条便捷通道,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当掌握良好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通过将学生合理地分组搭配,刺激学生的探索意识,让他们的思维在相互配合与交流中碰撞,从而得出更优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还能找到同类型问题的解决规律,从而掌握问题转化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小数运算时,笔者就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将其划分为4人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能力比较均衡。然后,笔者向学生提问:如何使0.9×0.02的运算变得更简单?学生立刻开始在小组中讨论,纷纷展示自己平时的计算方法。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一种以新化旧的思维转化方式,将原本的小数运算问题,转化为9×2的自然数问题,再依据其小数位数,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的合作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了新的见解,还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达到了多重效果。 教师研究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得更加清楚、明白,所以,学生掌握好数学基础概念的同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数学知识,开拓数学思维,让数学立体化、透明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的每一道练习中,教师都可以潜移默化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居发芹.小学“解决问题”教学三部曲[J].数学教学通讯,2018(34):79-80. [2]万雪燕.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5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