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方人大开展工作评议实践与思考
范文

    许美群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互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拟舆论场,政治生活也必将置身其中。

    一、研究综述和理论视角

    (一)人民日报微博的相关研究

    新浪微博是互聯网时代兴起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典型代表。2014年中国网络舆情年度报告指出微博已经成为了舆论事件搜索的又一大平台,仅次于新闻搜索。以国家部委作为主体的搜索量稳居第二位,在近年的舆情事件搜索中也呈上升趋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7月23日发布《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2]。报告显示,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已超7.9万条,发博总数超过6000万条,被网友转评总数约3.6亿次。相比2012年底,发博数和被网友转评数增长率分别高达73%、177%,显示出2018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活跃度、传播力、影响力仍继续高速增长。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已经成为了人民关注、搜索、参与政治生活的“主战场”。除此之外,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2014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统计表示媒体微博排行榜前十的榜单,第一名都是“人民日报”。可见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微博平台中影响力巨大。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创立于2012年7月22日。该日凌晨4时58分,账号“@人民日报”在人民网、新浪网同步发出第一条微博,标志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两大微博平台正式上线。截至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微博68072条,粉丝4903万人,任意摘取的一条热门微博评论量可达2万条以上,转发量可达1万次以上,影响力可见一斑。

    本文在搜集“人民日报微博”的相关研究发现,数量上,在中国知网上以“人民日报微博”为检索关键字可得到2016年相关文献9206篇,2015年相关文献12447篇,2014年相关文献13971篇。2015、2014、2013年研究文章数量均在1万篇以上,2012年为人民日报创立的第一年,相关文章数量就多达8千。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在微博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是各界学者争相探讨的问题。在类型上,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居多,特别是在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硕、博士投身于探讨人民日报对于舆论产生的影响和对于传播途径带来的变革中去。在内容层面上,与“人民日报微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民日报对新闻事件评论或报道的特点(包含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举例);(2)人民日报对于舆论的引导;(3)探究人民日报微博成功的原因;(4)人民日报对另一客体的形象构建(包含国家机关、企业个人、特定事件等)。

    (二)人民代表大会形象的相关研究

    “形象”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能引起人的情感或思想活动的具体生活图景。而有学者则提出“形象是事物内在与外显诸要素的综合”,通过一定形式的中介信息,引起公众心目中的感知、看法与评价,它反映出公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公众对该事物的喜爱和认同的程度[3]。

    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形象概念的界定。因此,本文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形象”的定义将借鉴廖为建对于“政府形象”的定义。“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和施政业绩在国内外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具体反映为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知晓度和美誉度。”[4]他认为政府形象系统包含组织形象、人员形象、标识形象、环境形象、文化形象、政策形象、宣传形象、社区形象共八个子系统,并将这八个系统归纳总结为政府形象的行为系统、视觉系统和理念系统,指出政府形象建设应该对这三大系统进行研究和科学的规划。本文将人民代表大会形象定义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履职能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在国内外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同时,笔者在廖为建的三大系统、八个子系统理论基础上稍作改动,用于对下文人民代表大会形象进行分析研究。

    目前,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客体作为形象塑造对象的研究较为缺乏。从内容上分类,文献主题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外媒对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形象的建构;(2)官方媒体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形象的建构。由于以“人民代表大会形象”为搜索关键词资源有限,进而以“形象构建”“形象塑造”等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其中与党政相关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中国或国家形象的构建;(2)国家主席或重要领导人物个人形象的构建;(3)政府形象的塑造。从研究方法上进行分类,实证研究方法居多,大多数采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或案例研究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结合描绘出主体对客体塑造的形象,进而得出结论。

    但是在目前检索范围内,以“微博”与“人民代表大会形象”关键字相叠加进行搜索,还未找到完全符合本主题的文献,这说明目前该研究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人大形象塑造的内容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将通过对选取的样本进行定量研究,从内容层面和语义层面对“人民日报微博”中关于人大的报道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运用图表与数据来展示研究成果,以期较完整地展现出人民日报微博上塑造的人民代表大会形象。

    (一)样本采集

    本次研究通过逐条查阅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所有微博,挑选出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的内容作为样本,主体包含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共计306条。初步的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二)分类与编码

    参照廖为建政府形象塑造的三大系统理论和对其内涵的解释,本文将人民代表大会形象塑造编码的前三项对应三大系统理论编为“价值理念与组织机构”“履职行为”和“视觉识别”。价值理念侧重于人民代表大会的价值观念、个性形象、精神追求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道德与文化理念;组织机构则侧重于人大的组织构成和运行机制。二者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诠释了人大“是什么”的问题,因而放在同一维度中。履职行为侧重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日常履职工作,包含任免职务、审议报告、法律草案或决定事项等。视觉识别主要指标志、图案、标志建筑、办公环境、公务车辆等人大形象的载体。如表2所示。

    (三)内容分析

    1.初步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微博账号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微博主要内容集中在日常的履职行为上,其次是价值理念的宣导,对于视觉系统的构建占比十分微小。可见人民日报作为党政的官方媒体,将大量的报道篇幅集中在人大日常法律的审议通过和人事任免领域。样本显示的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仍存在对人大形象构建不利的情形。

    2.针对履职行为的内容分析

    由于履职行为占比较大,本文将对它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任免、决定、监督四大职能;人大代表职权则包含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以下将结合统计数据对人民日报微博中的人大履职行为进行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有关立法工作的微博数量明显高于官员任免和监督、决定职能的微博。这与现实中立法职能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核心职能的情况相符。在微博的编辑内容中可以看出,微博的关注重点并不是法案是否通过或法案的具体条文上而是提交的议案、议案修改的内容或表决通过的法律具体会对民生带来的影响。这样的报道对网民起到消息传递和帮助理解的作用,其编辑后的微博通俗易懂地向网民传达了某法律法规对民生生活最直接的影响。

    在任免权履职的微博中,值得一提的是从2015年开始,与之前相比出现了更多人大常委贪腐违纪而接受审查或判决的新闻,这也与党中央进行廉政建设相一致,从侧面体现了党政队伍为保持作风廉洁所付出的努力,此类微博较好地向网民传递了人大代表队伍及党政官员清廉的形象,塑造了党在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下态度坚决,有利于人大形象的塑造,应该在未来的微博发布中继续适当增加相关内容。同时,任免类型的微博往往是语言风格最严肃的一类,体现出即便是在微博这样娱乐化媒体平台上,人大代表和政府官员的违纪行为的非娱乐化表达方式,侧面塑造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风格,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其的信任程度。

    决定职能主要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作出各种授权决定等等。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是每年人大会议上的例行事项,因此关于决定职能履行的微博较多地集中在人大会议召开期间。决定重大事项的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占比较少,因而报道频数也较低,符合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关乎国家战争与和平的立场或有关自治区制度的重大事项应在微博的编辑中侧重情感的因素,用煽情或调动性的语言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以达到扩散影响力的效果,并且加深人们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情感共鸣。

    监督职能的行使在微博中几乎没有提及,人大的监督权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的工作和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检查、调查、督促、纠正、处理的强制性权力。监督领域的缺失使得人大形象的塑造缺失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大的监督职能是指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及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调查、检查和督促等的强制性权力。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人们关注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微博领域对人大监督报道的缺失,间接导致人大权威构建的缺失,更进一步有可能带来人们对政府工作的关注度降低和不信任。因此,能够让群众在微博平台见证人大依法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监督法律的实施,对人大整体形象和权威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侧面反映出,未来“人民日报”发布微博的内容应兼顾人大的监督职能。

    另外,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主要有:审议权,即对列入会议议程的报告进行讨论、发表意见、表明立场等;提案权,人大代表可联名就其关注的问题向人大提出议案;表决权,人大代表可与对会议中的报告和议案表示赞成或反对;质询权,人大代表有权向政府、人民法院、检察院提出询问,要求受质询机关答复;建议、批评权,代表可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督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改正。在样本中,关于人大代表履职的内容占比仅次于人大的立法工作。人大代表履行职能的微博时间多数集中在人大会议召开期间,在会议召开过程中,代表会对自己关心的领域提出立法倡议。样本中人大代表多数履职行为的内容为关注到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呼吁人大关注其重要性,亦或是人大某一专门委员会委员回应民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见,人民日报微博对于代表个人所持的言论、态度以及提出了何种议案有较高的关注度。通过微博这样的平台借助人大代表之口反映群众的期望,有助于更好地获得网民的认同感,使网民接收到更多关于“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信号,对于构建人大形象十分有利。这样的视角是最为广大网民所接受的。此类微博从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通过人大常委会或人大专门委员会委员对热点问题的回应,一方面引起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共鸣,另一方面通过人大机构关键人物的回應以增强网民对问题解决的信心,进一步提高了网民对人民代表大会的信任度和依赖度。

    三、小结和讨论

    (一)微博中的人民代表大会

    微博的存在和发展为公共领域的延伸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除了传统的物理公共空间,在网络中也存在着公共空间,可以看作是现实世界中的公共空间在网络上的延伸。个人、媒体、政府等官方机构都能够借由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参与公共领域事物的探讨。按照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界定,政府及官方媒体不属于公众领域。但在微博的扁平化的视角下,官方主体也被“拟人化”,政府与官方媒体被视作个人主体,可以代表官方与群众进行对话和回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府与官方媒体也作为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在网络虚拟的公共空间中与民众共同参与着公共事务的探讨。这在人民代表大会形象塑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被人们认知为“高高在上”甚至是与我无关的机构组织,这与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和职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借用微博这个网络平台拉近人民代表大会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并把人大以往遥远、陌生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亲切、柔和显得格外重要。

    同时,“微博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模式,是一个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特点的政府形象传播阵地。”[5]人民日报传统纸媒需要相对较高的印刷、运输成本,而人民日报微博形式简单且具备拟人化特征,内容不超过140字,使人一目了然,使用私信、转发和评论功能,网民可以实现与党媒的双向互动交流,互动程度更高,这是传统传播方式无法实现的模式。该种传播模式成本非常低廉,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民参与的热情,为人民代表大会形象的有效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如此,传统纸媒的传播是一对多的单项传播,许多不选择接受该类纸媒新闻的人很有可能就被这样的传播模式遗忘,成为了传播死角。在微博平台中,“热门微博”的设置会使关注评论次数最多的微博自动抽选呈现在热门微博排行中,这样的机制往往使更多被遗忘在传播死角的人,即便不出于主动搜集的目的,也有便捷的途径接触到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微博。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微博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形象信息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二)人民日报微博对人大形象塑造的启示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人民日报微博对人大形象塑造可以归纳成以下三条主要经验。

    1.紧密结合两会,坚持贴合实际

    上文对微博的整理可以看出,每年人民日报微博中关于人大的内容,平均接近一半的内容在两会期间发布。两会期间是网民密切关注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密集地发布与人大相关的微博有助于网民及时了解人大会议进展,给网民带来更多的参与感。不论是两会期间还是非两会期间发布的微博,主旨内容都紧密贴合社会热点问题,可见人民日报微博在涉及人大的微博发布中更多地侧重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

    2.利用微博特点,吸引网民关注

    在微博这样的虚拟网络交流平台中,网民在心理上更加倾向于将微博主体看作某一具体个人,期待与其在网络上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微博“拟人化”的特征促使官方媒体语言风格的转变。同样人民日报在关于人大的微博发布的内容中,也尝试采用了个人视角,例如,2016年3月9日发布的关于“部长通道”的微博。该条微博采用了微博“直播”的新形式,形式上吸引了经常观看“直播”的网民,使得网民能够更直观地参与两会,如临现场,给网民以更多的参与感。在表达上也更加亲民,如同微博博主与网民实时互动和交谈。

    3.语言风格平实且亲民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党媒,一直以来给人以语言风格刻板的印象。但面对网络舆论多面向的发展趋势,人大和政府需要有更加直接和亲民的消息传递方式。官方媒体的传播从以前上对下的单项传播变成需要接受网民“点赞”“转发”的平等传播,这也考验了官方媒体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民日报微博”做到了更加拟人和亲民。但相比于非人大相关微博来说,本文所选取样本的语言风格整体偏向正式,这是政务类新闻的特征。

    因此,针对不同类的职能,应采取不同的表达风格。在描述人大履职行为时应尽可能使用正式的风格进行表述;在表达人大主要精神时,可掺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使其说服能力更强,能够唤醒民众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在传达与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应使用更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并结合人们实际生活。

    (三)人民日报微博对人大形象塑造的不足和建议

    虽然人民日报微博对我国人大形象的构建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得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如内容比例失衡和互动性较弱等。

    1.内容比例失衡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对于人大形象的塑造是不全面的,甚至在某些部分是空白的。因为人大的形象构成是一个整体,各种形象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不论是组织形象、人大代表形象、宣传形象、标识形象还是文化形象等,都是构成人大形象这一整体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其中任何一个组成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形象。目前来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于人大形象的塑造还停留在基本职责履行的报道上,而在环境、标识等此类视觉构建方面存在缺失。微博发布了许许多多关于人大履职的信息,可是无法在“实物”层面在网民脑中构建一个人大的整体样貌,例如人大代表办公地点建筑、人民代表大会的经费开支等报道十分罕见,这样网民依旧会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人大的错觉。除此之外,在价值精神层面,人民日报微博对人大形象的塑造也有所欠缺,主要微博内容集中在领导人的發言,以此表达人民代表大会的价值取向和理念。

    因此,针对内容比例失衡的问题,建议可以适当增加“人民日报社论”的频次并且添加“人大代表眼中的人大”此类板块,通过人民日报和人大代表的视角来传递人大的价值观,同时调动网民情感,增强网民对人大价值理念的认同感。

    2.互动性有待提升

    人民日报原创微博居多,尤其是与人大相关的微博几乎都是由运营团队自行编辑和发送。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个人微博或与个人微博互动的情况少之又少。可见,人民日报在人大问题上与个人微博和其他政务微博的互动选择是十分谨慎的。这也是人民日报为了确保其立场的正确性和报道事件的真实性所致。

    针对该问题,建议适当增加人民日报与人大代表个人微博、政府官员个人微博甚至是专家和网民个人微博的互动,这能够使得在宣传人大形象时更加鲜活。甚至,人民日报微博可以起到媒介和桥梁的作用,借由人民日报微博的平台,邀请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领导参与网民的网络互动,直面网民提问,并进行回应。这样的方式更能够缩近网民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心理距离,增添对人大的信任程度。互动性是新型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之一,人民日报微博在互动性上也在慢慢改进,2016年首次采取的两会“直播”手段就是有利证明,但在整个直播过程中,人民日报并没有与观看直播的网民进行互动,这也是未来亟待改善的一点。

    注释:

    [1]黄楚新:《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党报与微博的互动——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观察》,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载《电子政务E-GOVERNMENT》2013年第8期(总第128期)。

    [3]刘继南、周积华、段鹏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263 页。

    [4]廖为建:《论政府形象的构成与传播》,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3期。

    [5]史丽琴、耿步健:《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载《新闻知识》2012年4期。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行政—立法关系视角下的人民代表大会赋权授权机制研究”〔17CZZ00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