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法治视角下的政法文化建设 |
范文 | 摘 要 文化是精神的发展,是人在征服自然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这是根本。文化贯穿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同样也是表现在我国政法工作中,形成了政法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法文化,作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政法作为传统法律文化创新的延伸,是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法治社会最重要的目标和内容之一。因为政法文化建设可以使我国法治建设创造出“法治灵魂”,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但可以培育法治,还可以促进司法公正。 关键词 政法文化 司法公正 社会文化 作者简介:顾蓓蓓,扬州广播电视总台。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060 政法文化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是国家政法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将政法活动与政法关系之间的各种心里因素逐渐突显的一种文化,是一种道德现象和精神状态相互融合的一种形式,是实践精神下产生的一种积极结果,其中包含了政法的心理,道德和精神。而对于政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其表现形式是指导司法人员形成正确的三观,合法履行相关的权利与义务,指导司法行为的合理化,并奠定司法公正的文化基础。 一、政法文化的含义 文化作为政法文化的核心,是其根本要义。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当中,长期存在一种叫作的“以文教化”的文化理念。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曾指出:“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组合,其中包括了信仰,艺术,道德,能力和社会成员的思维惯性等因素。”政法文化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但脱胎于政法实践与行动中,可以说正是因为我国政法机构、部分、单位等工作人员的实践活动的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政法文化。这种文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受到我国国情、社会性质、经济体制等的影响,我国目前形成了“依法治国”“法治大于人治”“以人为本”的政法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政法文化是以人类法律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围绕人们从事的政法行动,国家制定的政法制度,结合社会建设运作的模式以及价值观形成的一种精神内核。同时,从狭义上来说,政法文化体现的更多的是专业的文化,如法官文化,检察文化等,又都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政法文化的精神内涵 。 二、基于法治角度下的政法文化的特点 (一)具有特定载体 政法文化以一个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其有一个特定的载体,即政法专业群体和与政法专业有关的群体,一般指党政机关以及其中的与其活动相关的工作人员。而对政法专业群体而言,其是国家机关中最接近法律的群体,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法律纠纷的仲裁者和法律程序的行动者。这种专业角色的定位就要求他们一定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要熟悉中国的各种法律知识,包括了各种规则和制度,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与身。而这就是服务于整个社会和人们的基本要求。 (二)具有特定领域 其次,政法文化会发生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这个特定的领域就是政工工作的活动范围。政法制度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保障国家平安法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政法工作不僅是政法专业机构按照宪法以及法律行使自身职责的过程,也涉及到相关的社会关系,但是这显然是一种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关系,因此,对于政法文化要极其重视。此外,行使这种权力的领域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并直接涉及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或实施。 (三)具有一定的心理现象 政法文化不仅仅表现出以上两种特点,它还有一种特别的心理现象,即表现出一种道德现象以及一种相关的精神文化体系。而这对于政法专业群体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精神文化体系是政法文化最高层次价值的体现。另外,社会主义下的公平正义,是政法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政法群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政法职业群体应忠于法律,并将其作为自身行使职责的标准。所以,政法专业群体应当把依法治国,和以人民利益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标准,始终坚持公平与正义,以全局为方向,并以党的领导作为其自身行动的准则。 三、政治文化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要求和标准。它们不但构建出了道德准则,也构建出了法律和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将它们设置为法治的价值体现。而司法权又是一种资源,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将社会效益从已有的法律资源中体现出来。所以,司法正义是社会正义和公平在一个国家的具体法律活动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它是政法文化的本质和核心,能更深入的体现政法文化的积极性。 因此,司法公正只能由司法人员的具体司法行动判断。但由于人的主观性,不可避免的是司法人员的行为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判断和抉择。所以保持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业务能力,扎实法律意识和政法知识,是避免这些失误产生的重要保证。因司法人员行动的主观性和不公正性,即面对金钱和物质欲望,权力和情感的外部影响,在具体的司法程序中,他们依赖自己的好恶,不论事实证据的正确与错误,不顾是非与事实证据,屈服于物质和腐败产品,纯粹是根据个人需要、目的和欲望做出法律行动,外部影响削弱了司法人员的内在道德,导致各种司法不公的现象出现,从而扭曲了司法正义。所以司法人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树立“四个意识”,面对不正之风要义正言辞地拒绝。事实证明,司法公正首先体现在司法人员的道德正义中,如果司法人员的职业素质或职业道德意识的弱化,那么也会导致司法不公的产生,虽然司法人员的道德公正难以判断但不公平的正义其负面影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司法公正也会影到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影响到依法治国的目标的实现 。 四、政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在政法领域表现出对人民的管理。人民的政法主要体现在执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司法执行上,即加强人权以及与人权相关的保护意识,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实现对公民的保护。通过公平执法和公正执法的权利,将人民的政法要求以及政法工作得到充分执行。政法的概念不仅强调了“为人民服务”在政法实践中的要求,而且要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其行动的根本出发点。除以上原因外,政法还应当强调政法程序的透明化,并真正将原则落实到现实。所以,政治文化建设还应当以民主化,以人为本为根本要义。首先,社会主义法治要充分体现出人们治理国家的意志与意愿,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次,政法文化要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且由经过人民的手从而来创造价值。这就反映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文化 。然后,政法文化的建设应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白手中的权力是来自于人民,就要急民所急,想民所想,为民谋利,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同时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充分地保护人权,体现人权,保护和提现人权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政治权利和文化自由,也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权力的自由做贡献,不论是普通人和还是特殊人群的人权,我们都要充分尊重。因此,政法文化的建设应当建立在人权的高度优先之上,是不断完善制度和规则的过程,让公民真正参与到对政法工作的监督中去,让政法制度真正贯彻到群众路线的本质中去 。 五、政法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 公平正义及时社会发展的追求,也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和追求,公平正义也成为了国家政法机关运作的价值、道德的标准与准则,成为政法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成为政治和法律的根本要义。纵观中国传统社会,正义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彼此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只有心中深化公平与正义,才能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中正确地运用法律以及相关法规。政法的公平公正不僅仅需要系统化、全面性、先进性的法律体系作为制度保障,还需要有专业的、高素质的政法人员进行执法。执法者首先要有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在执法过程中以公平正义的准则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才能将公平的法律和司法结果发聩给人们。如何培养一个政法专业人才,首先要加强培养政法人的职业道德,不断灌输公平公正相关价值观,学习和贯彻中央对执法、司法要求的精神,创建一个明确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法律精神 。同时,要对政法人员实施持续性的文化教育,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论在哪个领域都是应该加强对知识文化的学习,对于政法专业人士而言既要拓宽学习的范围和领域,加强法律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身,不仅要能够真正掌握公正、正义的法律知识,还要学会“会用法”“活用法”“用好法”,能够运用法律知识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保护法律的正义价值,进而不断实现自身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也要。最后,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引导政法职业者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合法化、理性化、科学化的政法行为,从而为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奠定道德基础。 六、结语 政法文化隶属于社会文化,也是政法活动实践的重要表现,所以其对建立健全法律理性社会的现代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搞好政法文化建设,提高整个政法团队的素质,尤其是司法队伍对于国家以及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政法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在司法实践中实现司法公正,还可以使社会保持正义,公正的风气。 注释: 盖艺文.和谐社会政法文化建设的分析.法制与社会.2017(25). 肖金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与法治理念——法治乃政治文明所需、和谐社会所求.法学论坛.2006(11). 王荣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及其发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4). 闫佳.法治视野下的政法文化建设.中国司法.2007(5). 石弘如.基层政法机关的政法文化建设思考.法制与社会.2015(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