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民素质提升策略 |
范文 | 摘 要 “公民”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成员,而“公民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有效提高公民素质,已成为世界性研究课题。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素质教育事业,本文在对公民素质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探究了公民素质提升的意义,并提出了公民素质提升策略。 关键词 公民 公民素质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高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059 一、基本概念解读 (一)何谓“公民” Citizen是西洋文明的舶来品,其概念于清末民初随欧风美雨而输入我国,在汉语中,此概念被译为“公民”,基本含义与“国民”相同。建国后,“公民”作为政治用语,则首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各种政治局会议中。根据我国宪法规定,要成为新中国的公民,首先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取得过程依法依规;其次,在民族、性别和不做要求;再次,对受教育程度和财产收入状况不做硬性要求;最后,不限制居住时长。 满清末年到民国中叶,关于“公民该如何定义”这一命题各方讨论颇多,中外学者虽莫衷一是,却也取得不少共识:第一点,公民须是国民。一方面,公民隶属于国家,必须遵守党纪国法;另一方面,公民融入在社会,不能违背乡规民约。因此,它既属于法律法规限制的范畴,又受到社会组织的制约。第二点,臣民别于公民。公民是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它具有时代意义上的平等,是正式的社会基本成员,并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能独立而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和国家管理。 (二)“公民素质”是什么 “公民素质”的定义是不断发展和日益开放的,公民的素质除极为重要的政治素质外,还涉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等等。这里的“素质”,相当于“素养”,既与先天生理基础挂钩,又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其中,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公民只有在掌握一定知识、培养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谋生,更好地生存,从而追求更美好的社会生活。换而言之,即获得作为一位公民应有的基本品质。 把握“公民素质”的内涵,我们要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狭义上的“公民素质”表现为一种意识,它指公民能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即国家主体,并且能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国家”等诸多关系中独立行使权利,承担相应义务;在行为上,“公民素养”還反映为一种智能,即公民以道德规范自律,高度自觉,不违犯法律法规,选择什么观念,做出什么行为,都有基本的判断。广义上的“公民素质”还包括公民主动发展聪明才智、锻炼健壮体魄、提高审美雅趣、热爱动手劳动等其他方面。 (三)关于“公民素质教育”的定义 公民的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公民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水平,它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中的中心,其重点是引导“学习应如何有效,思维该怎样创新”,而“实践第一”与“诸育并举”是其鲜明的特色。简单来说的话,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培养与公民资格相适应的素质教育”。 须知,公民素质教育还须做到这样几点。 其一,全民覆盖,关注全面。每位公民接受其教育,是义务,更是权利;该教育不能是片面的,要追求全面发展,因此,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都应该接受公民素质教育。其二,从生到死,千姿百态。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教育才是对公民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其教育手段杂,教育方法多,与提升公民自身素质有关的内容,大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小到为人处世理解教育,都可以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方法。其三,过程动态化,内容开放化。但凡国情一变,教育内容会变,素质要求会变,对公民的要求自然也会随之改变。经济发展是变化,政治进步是变化,文化日雅也是变化,由变化而带来调整,以此基础的素质教育,注定不能一成不变,闭塞不前,它必须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中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二、公民素质的主要内容 (一)体魄与心理素质 公民的体魄须强壮、心理要健康,是一切素质中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身子不健康,就会病态恹恹;心中不畅快,将是“神经兮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实在没什么必要谈论公民的思想纯不纯洁、道德高不高尚;研究公民的科学思维有无、文化是否改进等等。身心是每位公民自己的,健康生活是习惯,是权利,更是对国家尽义务。同样的道理,良好且积极的心态,也要靠各个公民自觉化树立。 (二)思政素质 思政素质,又叫做思想品德素质,或思想政治素质,是生活在意识形态浓厚的现代化国家的任何一位公民,都必须拿下的一项基本素质。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指导其为人处世、行动走向的重要支撑,常言道,“能力不足是次品,思想不好是毒品”,缺失了良好的思想与醇厚的道德,培养其科学素质是祸国,提高其法律素质是殃民。胡锦涛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好不好,道德高不高,首要体现在理论学习方面。我们用什么样的理论武装头脑,就会直接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根据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应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理论。 因此,我们不应回避马列主义的指导,不该忽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要树立“红而专的三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底色。其次,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正确意识到“服务人民”是责任,“奉献社会”是义务。再次,讲求文明,注意礼貌,学会尊重,这都是中华优良传统,无此谈何在道德情操上的追求。“依法治国”早已深入人心,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亦非空白,法制观念多次刷新,不再是百年之前“只知王法,不晓国法”的弱国小民了。自觉守法,大势所趋;自觉遵纪,形势所向。我国公民思政素质的提高,已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法律素质 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指现代公民对所在国家的自我认同,对自己身为国家主体地位的自我意识。具体表现为,公民在生活中自觉地坚持“学法、懂法、守法”的信念,不断强化在法律方面的意识,对自己的言行有极高的要求,并且,不放过坏法分子,不包庇违法分子,不支持不法分子。公民法律素质的良好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而公民的地位、权利又是由法律所赋予,换而言之,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法律素质。 目前,中国不断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提出依法治国,正为实现法治社会而努力,那么,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这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四)科学文化素质 自第三次科技浪潮以来,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一个国家有没有竞争力,已经不能光看政府之强弱,而是关涉到了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公民。国家建设与国家软实力想得到更好的发展,每位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刻不容缓,责无旁贷。那么,“科学文化素质”究竟该如何界定?据相关文件,它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样的定义,符合大众对科学文化素质其内涵的一种普遍理解和认识。 三、中华民族基因中的公民素质品质 (一)笃信勤劳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财富,更是民族文化的长久积载。公民素质就是继承了历史记忆的民族精神,它凝聚在当代,集中表现于生活之中。中华民族是古代各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相互激荡,用火与血为融合剂,用通商与和亲为连接点,复杂演化而成的民族,而中华民族在书写中华伟大历史的同时,相伴相生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笃信勤劳”是中国人的天生信仰,自然崇拜。中国人民历来以勤劳为荣,视懒惰为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信条流传千年,“勤能补拙”等民谚和“笨鸟先飞”的故事已化入血脉。“天道酬勤”更是当今社会创业者挂在嘴边的口头文化。正是这种笃信勤劳的创业精神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岁月变迁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住了脚跟。因此,引导中国公民发挥其其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倡导以勤劳带动创新,是民族走向辉煌的必经之路。 (二)在和平中弘扬和谐 “和谐”思想似乎在近代才出现,不少人认为是西洋文明所独有。然而,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对此早有涉及。在文化底色淳朴的中华民族看来,“善”是必須遵从品质。其中,“与人为善”更是普遍的价值认同。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家大多坚持睦邻友好和、和谐相处。其实,我们在“与人为善”的同时,也是“于己亦善”,于是“致中和”。因此,“和”的思想也深深地印入脑海中,成为我们的内化价值。这一点曾得到过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中华民族历来善于在“和平”中体现“和谐”,以和平的方式弘扬“和谐”的主旨。适可而止,旨在和解,是中华民族在战争时的姿态;和平共处,构建和谐,是中华民族在非战争年代的强大精神。 四、公民接受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改革走向深化,离不开公民的素质教育 公民素质越好,越能形成一股推动改革、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众所周知,人是一切因素的关键,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全体公民,而全体公民只有把自身素质提上来了,才能更高效地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解除困扰生产力的诸多因素。 (二)我国政治文明建设须以高水准的公民素质为基础 改革开放至今,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在文化领域也取得相应突破,而在政治领域虽有建树,仍有不足。目前,教育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有力的杠杆。目前,我国正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中国化、本土化的政治制度,更需要一代现代化、高素质的公民。目前的政治文明建设亟需大批的多元化、高素质公民投入全力支持。公民的素质得以大幅提升,才能使公民自觉生成权利义务意识,才能使之真正掌握自己手中的责、权、利,从而提高全体公民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热情,锻炼全体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在具备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条件下,通过实践认识到自我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的平等、完整、和谐、自由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全面性发展;其内涵,是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并使各种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即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开展公民教育之目的,就是充分挖掘、最大开发对人的一切潜能。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落实。 五、提升公民素质的途径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其视野恢弘万象,是形成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素质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底色,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受其潜移默化,中国人的行为作风被其深刻影响。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一切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我国现代公民素质教育中的基本价值观。 在公民素质教育的取材上,我们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中华元典”。例如,传统的儒家经典《孟子》就是中华元典,即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源代码”。《孟子》的重点都是在探讨人生关于“义与利”的价值选择及其合理性,广大公民若能熟读《孟子》,就可以学会如何做出更好的价值判断。在公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上,我们要“润物细无声”,通过电视节目、日常游戏来完成,例如连续几届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的艺术高度,它为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政府必须对引导公民提高自身素质 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公民重视自身素质,使其认识到自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一方面,政府引导要有“法”。政府既要订立法律,先立乎其大者,又要出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法规,须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得搞“一刀切”,做到符合国法原则,不悖乡土民规。另外,也要讲究“方法”,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使用什么样的方案,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行之过激,要求过高。另一方面,政府引导须靠“人”。提高素质,教育公民,是百年大计,是大众视野,必须依靠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才落实。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就会纲领不明,方向不定;没有专业的人才介入,只会乱作一团,秩序失当。 (三)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 如今,信息化已渗透到社会机体的各个角落,传媒的话语方式已由过去的“精英主导”向“大众言论”转变,这使大众传媒的引导功能异常强大。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到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务必使之立足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大力呼吁全体公民要以国家利益为重。面对祸国殃民的丑恶行径,大众传媒要不遗余力地反击。在大是大非面前,大众传媒不能用“请客吃饭”的商量口气。在社会道德底线浮动之际,大众传媒要坚持“惩其恶”的呼吁,坚守“扬其善”的阵营。如此一来,公民便看到了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规范”,什么是共同的“家国情怀”。另外,大众传媒要关注民生市井,须反映寻常之乐,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生活,要依靠大众传媒时时刻刻的引导,让公民通过微信圈参加入社会的互动,让公民广发朋友圈展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主动要排斥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内容,杜绝传播假知识、伪科学、毁三观的文字信息。 (四)加强公民的自我提升意识 公民的自我提升离不开“反省”与“反思”。“反省”是提升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见贤当思齐”,于己之长,继续保持,努力发扬;“见不贤自省”,于己不足,努力改过,及时修正。对于美好的言行,要努力效仿,要虚心请教;对于丑恶的言行,要严防杜渐,要虽小不染。“反思”则是提升素质的高级技能。自我层次的公民,他们以快乐为第一标准,自律尚不足,目中难容人。当公民学会“反省”后,便进入到本我层次。这时素质有所提升,但没有达到高度自觉。经过不断的“反省”,公民开始上升到“反思”的层面,这时已能够“超越自我”,面对诱惑,岿然不动;面临困难,勇往直前。 (五)知行合一,重视实践 理论水平不等于素质水平,学好理论不代表素质提高。因为“空谈”往往误国,唯有“实干”才能立身。明代哲人、一代大儒王阳明曾反复强调,“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认识是更好开展实践的一个前提,实践后才能验证“知”的正确与否。人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其本身就是自我素质的提高。每位公民只有做到“所学知识生活化”,才能“生活实践理论化”,从而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只有做到知行合一,自身的素质才算从本质上得以提升。同样的道理,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为建筑师,由于演奏竖琴而变为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力行公正而变成公正的人,由于知道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 全球化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对公民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一个国家是公民素质已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公民素质”早已成为世界性课题和全人类的共同关注。本文力求在厘清与“公民”相关的种种概念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提高公民素质的多种意义与多元价值,并找出提升我国公民素质的基本途径。通过研究发现,公民的心理素质、思想动态、法律素质等,都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素质提升,有助于深化改革,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公民素质,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引导公民提高自身素质,需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需要公民自身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张志安.网络空间法制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石亚军.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刘少杰,王建民.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1-3 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陈联俊.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的发生与引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秦树理.公民道德导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9]昝玉林.网络群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