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志愿服务伦理意蕴研究 |
范文 | 摘 要 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代青年生力军,也是作为在高校中参加志愿活动主力军,在新时代,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大学生们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努力进步,敢于担当,为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而作出贡献。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在道德意志支配下自觉自愿进行的活动,是志愿者在道德意志支配下自觉自愿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出于义务心的纯伦理行为,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组织性和时代性等诸多特征,体现了儒家仁爱思想、墨家兼爱思想、道家向善思想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才、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共筑中国梦等。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志愿服务 作者简介:张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22.98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063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内涵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观点不尽相同。社会学家科菲·安南的认为,广义的志愿服务就是个人利用自己时间,经验和技能为所在社区,社会提供一种非盈利,不计报酬援助性公益行动。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观点认为志愿服务是以自发或招募形式招募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青年和热爱公益事业团体,为建立和谐社会提高社会风气建立社会良好秩序进行和开展出一系列献爱心和正能量行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观点认为志愿服务是公民服务于社会的个人行为,是非政府组织的个人行为,通俗来说就是,就是志愿者或志愿组织利用自己掌握的生活和生存技能为社会有困难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生活和生存保证。 从以上概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志愿服务就是指群体或个人,自愿奉献自己掌握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来促进公益事业长远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所做的公益性行为。志愿服务具有以下属性:一是自愿性。志愿者或志愿组织是不受法律要求和强制命令所做出公益性行为。二是无偿性。所有志愿服务都是无偿和不计报酬,出于一种完全公益的目的。三是具有社会价值。志愿服务具有社会价值,志愿服务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和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校志愿服务者 所谓高校志愿者,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校大学生中一些思想境界较高,乐于投身于社会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的群体,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自愿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个人或者组织提供无偿帮助或者服务,志愿者团体范围很广,高校志愿者只是志愿者团体组成部分之一,这些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出于自愿性,是非强制性的,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的最主要特性。同时,志愿服务活动还具有无偿性。 高校志愿者是来自高校的学生群体,学生们在学校接受了优质高等课堂的学习,无论在道德上还是思想上,均具有较高的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术的应用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这些高校志愿者们通常比其他志愿者团体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视工作效率,在组织和纪律上通常也表现更好,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成为社会榜样,起到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更有利于群众对志愿服务的接受和认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公益心充斥整个社会,让责任感注满社会这个大家庭。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服务他人,还能教育自我,从而使社会环境更加美好。在开展高校志愿活动时,这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勤于动脑,勇敢创新的高校志愿者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为这些大学生们要忙于学业和不同的社团活动,其受课余时间多少、精神以及身体状况、专业特长等等诸多条件影响,高校志愿者们在志愿组织中新旧交替较快。 二、志愿服务的特征 (一)志愿服务的特征 1.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在道德意志支配下自觉自愿进行的活动 志愿服务,很显然,其最主要特点就是“自愿性”,这里自愿性,即非强制性,是完全自觉并且是自愿的,这意味着志愿服务的前提是一种道德意志的支配,在这种支配下展开活动,道德意志是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首先明確志愿的目的,然后进行活动,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所展现的一种精神,这是一种实践的精神。众所周知,政府组织通常会进行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不断鼓舞人们踊跃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但是,这种鼓舞始终是具有外在性,并不能成为强制性的约束和负担。 2.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在道德意志支配下自觉自愿进行的活动 本质上来说,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从价值原则上来说,志愿服务具有社会公益优先性,社会公益优先,类似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两者在内在方面具有统一性。集体主义者认为,社会公共利益相较于个人利益来说,更具有整体性、根源性和长久性,社会公共利益关乎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但是,社会公共利益却不能直接归属于社会成员中某一特定人。社会公共利益的存在,满足了个人利益实现,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证,在所有利益顺位中处于优先和首要位置。志愿服务活动属于社会公益活动,表明志愿服务中,社会公益始终应该处于优先顺位,在志愿服务中,最高的、或说是唯一追求就是实现社会公益。 3.志愿服务是一种出于义务心的纯伦理行为 志愿服务不具有强制性,只是出于道德约束,因此,大多数志愿服务都是在法律所规定义务之外,对于志愿者来说,并非非做不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社会劳动带来的成果,与此同时,也应该分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和平,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贡献,都应对社会公益具有一份承诺,并分担社会责任,这属于社会道义。志愿活动就属于在社会道义激励下进行社会公益行为的活动,人们通过志愿活动,履行社会责任,它是一种自发地、内在性自我要求,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因此,志愿活动属于真正的社会伦理行为,它本质上是无偿的、是非权利动机性的。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特征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在高校志愿活动中,自愿性始终是青年志愿活动基本精神,自愿性是志愿服务本质属性,是青年志愿活动需要遵守的最重要原则。在高校中,大学生们作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首先应该是基于自己本意,是当代青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内在品行和理性所决定的,是当代青年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所進行的自主活动,并非是义务使然,更不具有行政命令的性质,自愿性,体现了对高校大学生们自觉自愿进行志愿活动的尊重。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无偿性也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高校志愿活动不以获得物质回报为目的。在许多志愿服务的活动现场,比如社区、比赛现场或者救灾现场,都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这些青年志愿者们都是无偿提供志愿服务,不求任何回报。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实践性。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青年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尽己所能,发挥专业特长帮助他人,在志愿活动中锻炼了自己,这种实践活动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大有裨益。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组织性。高校志愿活动,都是具有组织性。一般是由高校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或者学校社团为组织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时代性。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建设符合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青年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服务社会,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们还得到了成长和教育,在志愿实践中成长,时代性非常鲜明。青年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和特长积极投入到社会中去帮助他人,投身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这是高校志愿活动魅力所在。 三、高校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明自上而下五千年,形成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独特的传统思想观念,还形成了许多美好的精神品质,例如劫富济贫、侠义之心、忠厚贤良等等。虽然在我国古代还没有明确提出志愿服务相关的字眼,但其实早在我国历史中已经看到这一思想有所体现,并在各个学派都有涉及。所以,如果要研究高校的志愿服务的理论来源需要联系我国的传统思想。 (一)儒家的“仁爱”思想 我国历史演变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思想,甚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儒家思想最终确立了主导地位,被大多数人所尊崇,尤其是孔孟提倡的仁义思想,更是被视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其内涵不断丰富,也蕴含着中国传统志愿服务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这也是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也是志愿服务思想的最高境界。“仁”强调的是仁义、爱心,即对他人付出关心,这种付出是无偿的,不会被任何东西所衡量,也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而中国志愿服务本身就带有无偿性,仅仅是自己想要实践的某种行为,和回报无关。具体来说,对“仁”的理解可以从下面方面入手:首先,君王将儒家思想视为正统思想,并且主张实行仁政,救助百姓,而且当时有许多世家大族为了救济百姓都进行施粥活动,并且是无偿的;再者,人们在生活交往中也主张仁义,孟子曾经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主张我们在交往时要将自己的爱扩散,发扬博爱、大爱,对待别人的小孩和老人也要慈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争取让社会变成充满爱的世界,实现社会的大同。其实,从本质上来看,“仁”指的就是对他人的关心和怜爱。孔子在创建儒家思想时,就提倡爱要无私,要关心他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注重对他人的关心,后来还提出“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这种思想贯穿孔子思想的始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爱没有局限于血缘关系和家族内部,而是鼓励大家冲破血缘的限制,去关爱更多的人,传递更多的关心,即便是陌生人也要给予关爱,家族内部更要相亲想起,互相帮助。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为现代的中国志愿服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中国志愿服务的观念以传统儒家思想内涵为基础和前提,并赋予时代的特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不断补充中国志愿服务思想的内涵。当研究中国志愿服务和具体内涵时就会发现,其和儒家思想中的内涵具有许多共通之处,都讲究人与人的互相尊重、关爱、团结,都讲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二者在人性的认识上都认为性本善,只要多加引导,人们就会愿意付出爱和关心,这也推动着中国志愿服务向着自愿无偿发展。 (二)墨家“兼爱非攻”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除了儒家之外,墨家思想也曾占有一席之地,墨子创办的墨家学派同样对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和人际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念,其核心是“兼爱非攻”,讲究要关爱他人,不要太过于急功近利,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墨子提出的思想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即是互相关爱,彼此关心,如果你付出一分的关心,就会得到一分的回报;同样,如果你存有害人之心,甚至行为方式对他人造成伤害,那么必然会遭到他人的报复,无论是关爱还是伤害,有一分的实行就会有一分的回报,所以我们应当始终存有爱人之心,那么收获的也将是爱心。墨家还有一种思想是“爱人若己”,这一观点和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着共通之处,都强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即现代所讲的换位思考,从中也可以看出墨家思想的博爱。 同样,中国的志愿服务也是一种带有博爱的行为,主张在实践活动中付出自己的真心,以真正帮助到他人为目的,并不断传递爱心,付出关心,争取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并形成友爱的社会氛围,这与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是有共通之处的,后者也为志愿服务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道教“尊道向善”思想 道教思想也在古代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道教中的“道”是抽象的、深奥的,不能用具体的言语或是词句来说明白,只能用心去悟,道家甚至将“道”解释为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我们应当遵循的信仰。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以“道”为核心建立了道教的思想体系,道家强调惩恶扬善,劫富劫贫,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即引导我们通过为他人设想,赠与别人关心,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真正修成“道”,实现人道合一。“尊道向善”还通过一种功利性的方式引导人们向善、遵道,即通过行善向道来完善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名望,虽然带有一些功利性,但本心还是引导人们多实善行。 四、高校志愿服務的意义 (一)个体价值——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推进中国志愿服务活动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不仅可以与他人进行语言以及情感上的交流,还可以获得对方的肯定,看到自己实践的成果,获得心灵的慰藉。其次,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看到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从而通过他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断改正,不断完善,以便未来更好地投入社会,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悟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由于人的价值只能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确立社会关系才可以确立,所以大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靠自己的双手服务别人,进而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正常付出回报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高校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可以深化大学生的奉献观念,让他们体会到一分付出也可以没有一分回报,但却能从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和喜悦,还可以升华自己的灵魂,帮助他们感受到无偿服务的价值。 (二)学校价值——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对学校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高校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也是传播思想观念的场所,对于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国家正在提倡科教兴国,主张重视社会主流思想的弘扬,而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对构建我国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蕴含着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这些品质都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学校的团体活动,还可以在学校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社会价值——共筑中国梦 大学生参与高校志愿活动可以帮助社会弘扬优秀的价值观念,传播“服务、奉献、无私”的美好品质,可以通过参与实践传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价值观,这种思想是正确的、进步的,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递社会优秀的价值观,共筑美好的中国梦。 同时,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真正帮助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关怀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大学生还可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并且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甚至还可以升华自己的灵魂,这是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相契合的。不仅如此,志愿服务中所蕴含的美好品质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具有共通之处,例如二者都强调团结统一、勤劳勇敢、互帮互助,这些在我国的民族精神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们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思想,继承传统思想中优秀的部分,还可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让大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还有利于实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社会和谐、国家富强,还可以引导大学生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晚,对高校志愿服务群体的研究较少,但是,随着高校青年一代致力于志愿服务实践的增多,有助于重新认识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高校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抱负、有活力的新生代,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得加入,给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在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今天,高校志愿服务群体将发挥举足轻重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志愿服务群体具有时间不固定,流动性强等特征,需要政府和相关组织人员的正确引导,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北京:知识出版社.2011 [2]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3]沈杰.志愿行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网城.中国公民志愿行为研究(2011).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100例.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6]王伟伟.论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4). [7]李良进.青年志愿行动的社会功能.青年探索.2011(1). [8]余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