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老子道论内涵探析
范文

    薛赟 李泽璐

    摘 要 老子的道论是道家思想的基础,看似恍惚幽深的道,其实蕴含了老子对社会治理、修身处世的理论倾向,如今学者对道家思想内涵各执一词,本文从最高范畴的道出发,分别从“天之道”“人之道”“古之道”三个层面深入探讨其中哲学思想,意在减少人们对道家思想的曲解,找寻其中的积极意义,从而为道家哲学的大众普及和现代化诠释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老子 道 天之道

    作者简介:薛赟、李泽璐,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114

    《老子》一书中关于“道”的概念出现了71次,对于道的描述更是不计其数,古今中外学者对老子的道论思想也是极为重视,而老子的道是其思想的内核,是最高的范畴,但是学者对老子的“道”的分析并不完整,在五千言中很多语句虽然没有说到“道”,但却是对“道”的描述或者道之用的体现,老子虽说道不可名,但全篇都没有脱离这个概念,很多时候提到的道,都具有不同的涵义,针对《老子》一书中的道论思想,本文从其对道的特性,状态,分类,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深入到老子思想的最深处,体会其中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奥哲学。

    一、最高范畴的道

    第一章提到“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的含义是不同的,第三个道是老子思想的专有名词,是最高范畴,也是贯通全文的玄之又玄的东西,是其思想中宇宙万物的本体。那第一个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道”这个字,在老子哲学产生之前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了,在《诗经》《尚书》《国语》中都有提及,我们可以将其中对道的叙述当做老子思想的基础和源泉,但和老子之道肯定是存在的很大差别的,《诗经》中的道的意思就是“道路”,借道路迂回遥远的特点来比喻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百姓遭受的苦难,以表内心的悲伤之情,还没达到一种形而上的境界,《尚书》中对道的描述就体现出了抽象的一面,将道赋予了宗教神学和道德规范的意义,内涵层次更高了。例如《尚书·虞书》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其中所说“道心”与老子最高范畴的“道”就很相似了。那么在道德经中有哪些是描述最高范畴的道呢,第五十二章说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用“始”和“母”为譬喻,也就是说“道”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之母,道生万物,万物之中也都存着“道”的特性,都是道的具体表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在这句话中也是把这种变化莫测且永不停歇的道比喻为一种母性。除了将道比喻成为母性之外,也多把道喻为婴儿赤子,在第二十八章中提到:“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段话即描述了道是一种刚刚开始的状态,也描述了道所具有的质朴纯真的性质。并用这种质朴的道来规劝人,圣人应该以此种方法治理天下,百姓也应以这样的方式保全自己。

    除了这种以具体事物为喻来形容道的状态和作用外,也用了大量的虚词来描述道,目的是让人在说起道的时候,脑海中能形成一个大概的观念,例如“湛兮,似若存”,“湛”是幽隐的意思,就是形容道是隐藏着的,好像是存在的又好像沒有,这种形容词在五千言中甚多。第十四章中提到“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是为恍惚。”恍惚一词类似湛,也是若有若无的意思,绳绳兮是绵绵不绝的意思,形容道永恒存在。就是这种深邃恍惚的道,生成了天地万物,因此万物也应效法道的运行而生存,那我们来分析一下最高范畴的道都有哪些具体含义。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

    根据上文中对“道”最初出现的追溯,可以看到,在老子之前,“道”已经开始上升为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那么就有很多学者从历史的角度认为“道”是为了取代传统的天道而提出的,因此把老子的道等同于天之道,比如:王博认为老子的“道”是对旧的占星术士所使用的天道的突破和改造。的确老子作为史官,对占星,天象等最为熟悉,老子的天之道也的确建立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但这种解释只能说明老子采取了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处理天人关系,而难以说明作为最高范畴的“道”是如何产生的。老子之道“先天地生”,作为一种本源的东西,是要高于天之道的。由此可以看的出,老子的道既摒弃了人格神的观念,又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大于天之道的更高等的存在,那么老子的目的为何?就是为了以道治天下,最后还是走向了对当时社会的深深担忧以及急切的想要改变现状的目的。很多人认为道家老子思想是出世的,实则不然,虽然道家隐者,甚至庄子,杨朱等人都主张隐居避世,但老子却从这种出世思想中看到了当时社会战乱不堪,政治昏庸,想要用一个更高的标准来改变现状,老子借天的权威性和绝对性来加强道论思想的重要性和说服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作为老子全书中对天之道描述最为明确的一句话,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自然界最初的法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即“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此可得两方面结论,第一,天之道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万物自道而生,却不被主宰不被占有,而是自然生长,最后还复归于道之中,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宇宙运行的方式。第二,人们身处在宇宙中,作为宇宙中的一部分,就更应该效法这种规律,换句话说,老子提到的这些宇宙运行规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按照这种规律去做。才能做到“没身不殆”。

    三、 “无为不争”的人之道

    如上文所说,通过“天之道”来指导人的行为,老子从“道”的各种特性出发,来要求人各方面的行为,包括治理国家、个人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那么所谓的“人之道”,其实就是“圣人之道”,那么何为圣人之道呢?用一个核心词来讲就是“无为”,而无为在最一开始,其实也就是天的特征之一,譬如第七十三章说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这是说天从不有意作为、多言、但天始终是万物之主宰。这里虽然没有“人之道”与之相应,但从语气中就能够感受到老子把天的这一特征作为表率提出用以教育人们,并且这种不刻意而为正是老子心中圣人处世的方法。关于圣人该如何去做,在第六十八章有说“善为士者不武……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这里的“配天”就是“符合天道”的意思。第八十一章更是明确指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是希望人们能够远离复杂且饱受争议的仁义礼教,避免在功名利禄的争夺中损伤自己,而是提倡能顺从自己的本性生活,回归自然质朴的状态。但同时也因“无为”二字,使老子思想备受争议,“无为”并不是字面上不作为的意思,这也是很多人把老子思想看作消极避世的一个原因,而我们要看到的是“治”才是最后的落脚点,“无为”即“无不为”。同理,“不争”也是一种处世方式。“不争”也不是不争取,而是用特殊的方式去争取,争的过程中避免损伤,反而能提升自身。所以针对老子的“人之道”,也就是其所谓处世哲学,很多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思想是睿智的,甚至是狡黠的,不同于儒家直面解决问题,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以辩证的思维为后世留下了这种以弱胜强的交往方法,使人在修身的过程中更好的面对其他的人和事,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结果。

    四、“小国寡民”的古之道

    所谓“古之道”出自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把握着古人先贤的处世方式来处理现在的事物,了解宇宙的本来规律。实则是天之道和人之道相结合的一种理论。“道”虽然先天地生,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却越来越不能把握道,以至于“大道废,有仁义”。所以老子心目中产生了一种理想社会,用以比批判当时社会。而很多学者认为老子的这种理想社会是一种复古主义,更有甚者将其理解为崇尚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其实这种理解是有误的。先来说老子为何说“执古之道”,首先道是万物之始,先天地生,也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只要人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并把握到这种规律,就能使人们生活幸福,所以所谓老子执古之道,是为了破除当时只追求仁义礼反而丢失了事物本来规律的这种现状,所以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而礼则是乱之首。老子不是对古代的技术,生活方式等一切方面的追求,而是说现在人们的思想和古人的思想相去甚远,我们无法让社会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但是我们必须要学习古代先贤的思想。其次,我们来分析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所谓“国”在当时的意义上来讲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某个地区,“天下”才指代国家,所以这种小国寡民我们不能理解为古代那种部落村庄的零散格局,而是在有国家的大前提下,使得个体单位的范围减小。老子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看到了周分封制导致各地诸侯力量崛起,从而引发战乱。周分封制的这种“妄为”导致了民不聊生战火四起,所以老子希望统治者能理智的把个体单位的组织缩小,也就是削弱诸侯国的力量让统治者能够有干预的能力。那么为什么还要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呢,追溯古代社会,也没有民不相往来的记载。那我们知道老子主张人要清心寡欲,不要让欲望过度导致身体衰弱,那人们为了追求这种欲望就会有所作为,这种作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来往,阿谀奉承。所以要求人民不往來其本意是为了减少人们利益交易而专注于提高自己的修养。由此可发现老子的“古之道”并不是一种复古主义,而是要求人们把握问题本根的同时也要学习古人那种淳朴的性格,减少物欲,净化社会。历史不能倒退,已有的技术也不会消失,这种物质和社会的进步是改变不了的,老子也没有任何反对和厌恶的意思,只是要人们去追求“道”这个世界的本源,然后建立更好的社会。

    老子的道恍惚幽深,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却实际存在,其中包含的诸多方面,留下了令后世之人反复思考与喟叹的深沉哲思。也正是因为这种模糊的描述,给予了后世人们对老子思想的更多发散性理解的可能性,不论结合古今时代也好,结合思维现状也好,都能够诠释出一种既无可挑剔又引人深思的解释,本文对老子道的理解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基于本人对道的理解和学习以及各学者对老子思想所发表过的看法相结合阐发了这样的一种对老子思想的个人理解。并且笔者从中感悟到,道家思想虽不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但这也正是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之处,老子认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而现如今我们对老子之道的理解是否达到了老子本义所想,或者说是否能够超出老子之道本身,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更具时代性的道呢?所以道家思想还有更多更深的意义需要我们去探索,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扩充中国哲学的新内涵。

    参考文献:

    [1]曹峰. 论《老子》的“天之道”.哲学研究.2013.

    [2]曹峰.老子(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3]任继愈.关于《道德经》.中国哲学史.2001.

    [4]过常宝.名家品老子.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5]张欣悦.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视听.20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