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包公与端州古城 |
范文 |
摘要:本文以肇庆市包公文化园历史陈列内容为依托,深入解读包公治理端州的历史典故,对肇庆古城西门包公祠的历史脉络作简要梳理并指出重建西门包公祠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包公:端州古城;历史典故;包公祠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196-01 肇庆市前阶段启动“肇庆古城保护与复兴”及“肇庆古城墙申遗”两大文化惠民工程,本文将从包公治端典故、西门包公祠重建两个方面,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正于文博专家们。 一、包公治端历史典故解读 在肇庆市包公文化园(包公文化博物馆)清心园展館序厅内,有一面由数块大绿端石无缝拼接而成的浮雕墙,长7.18米,高2米,厚度18厘米,重达10吨。其主题为“包公兴端州”,包含12个与包公相关的历史典故(清心直道,包井冰清,仓充雀喜,保境安民,峡砚清风,包公访砚,只征贡数,兴文办学,宝月荷风,石室遗墨,梅花高洁,裹蒸飘香)和66个精雕细刻的人物,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包公在端州的勤政与清廉。然而,这12个精辟的历史典故,并不都是今人的总结。其中“包井冰清”、“宝月荷风”、“石室遗墨”、“峡砚清风”、“梅花高洁玛之五个典故,基本出自明清至今(2003年重评“肇城八景”)的“端州八景”,即“肇庆八景”。 二、肇庆古城墙西门包公祠重建设想 自宋至今,端州城区先后建有五处包公祠,其中古城内的西门包公祠自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从肇庆府署内迁建,1969年“文革”被夷为平地,如今已改建为肇庆市泓强康复医院(如图1.图2所示),祠堂已毁,古树仍在。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当年包公所在端州署(肇庆府署)大部分地方曾一度作为市第一人民医院用地。如今医院已搬迁,包公府衙修复重建已纳入肇庆府城复兴三大项目之一。 西门包公祠在历史上存在时间长达465年,文化底蕴深厚且香火不断,是端州百姓祭祀包公最为重要的场所。虽然肇庆府城之东、西各有砚洲包公楼和包公文化园,但前者距离古城距离较远、后者又被纳入严格管理的文化景区,两者都不便于平明百姓日常对包公的祭拜。 西门包公祠原有楹联如下: 生为柱国,死作阎罗,宋代直臣第一; 堂溯枕书,洲留掷砚,端州循吏无双。(其一) 燮理阴阳,独擅玉衡金鉴; 尊崇道德,谁能铁面丹心?(其二) 百代仰仪型,风貌清严,自昔台阶昭重望; 千秋留惠泽,冰心皎洁,还从砚诸溯遗征。(其三) 遗像至今留铁面; 当年报国见丹心。(其四) 包公祠对于传承包公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肇庆古城保护与复兴之中,根据清道光《肇庆府志》府城图记载的包公祠位置和肇庆古城墙西门包公祠平面示意图,于古城内西门包公祠旧址重建包公祠,就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包公与肇庆府城互为关联、密不可分。重建西门包公祠,也是打造肇庆市府城旅游品牌的必备基础。西门包公祠是肇庆府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承载了包公治端的伟大历史,同时也承载了一代代肇庆人的共同回忆,是肇庆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同时,肇庆府城保留了众多包公治端的遗迹,要弘扬包公廉政文化、深挖包公治端的历史,复原和保护肇庆府城的历史遗迹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若西门包公祠与宋城墙、包公府衙、包公井能恢复原貌并连接成一条旅游线路,就能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包公治端历史脉络,将大大有利于包公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成为宣传肇庆历史文化的一个新窗口。 参考文献: [1]道光《肇庆府志》,清屠英等修纂. [2]肇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肇庆市文物志[J].内部资料,1987. [3]风景这边独好——重评肇城八景纪念册[J].内部资料,2005. [4]黄小红.砚渚清风播古今:包公治理端州文史资料荟萃[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5]李玮.包公[M].济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黄慧婉(1991-),女,广东肇庆人,文物博物馆专业助理馆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