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分析研究
范文

    李雅琨

    摘 要 目前我国已经从制度上保证了不让每一个贫困学生失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高校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关键词 高校 资助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1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已经形成了奖、助、贷、补、勤等较为全面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部分问题,最为突出的便是高校“资助”和“育人”相分离,并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仅仅是注重物质上的帮扶而缺少思想引导的现实情况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仅限于“救贫即救济”的物质层面。

    为了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及辅导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放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审核工作中,而资助工作一般是在开学比较繁忙的阶段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负责资助的老师不能很好地层层把关、实地调研,认定工作的精准度有待提高。同时并未重点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接受资助的学生还未树立感恩、诚信等意识,资助工作就已结束,育人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有些大学生会产生理所当然的情绪,主动意识不强,不思进取,需要辅导员反复提醒提交材料,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资助项目,弄虚作假,向学校提供不真实的家庭贫困证明,以此骗取学校的帮扶。同时高校资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着“数字化”观念。例如贫困等级会根据分数高低来判定,资助人数有名额限制,并且高校在家庭困难学生申报和认定过程中存在着漏洞,虽然会有明确的打分表,但在打分过程中有人为因素,存在审核小组和申请学生关系近分数就高的现象,个别学生情况比较难核实,但最终仍然获得了助学金。还有一些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自尊心较强,会刻意隐瞒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却因此没有获得相应等级的资助。

    现如今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资助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表明资助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提高,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还要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社会贫富差距现象依然存在,社会功利主义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诚信意识欠缺密不可分。目前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基本生于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初,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难免会出现自私自利的心理。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自于贫困偏远地区,父母都是农民,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并长期在外地务工,因此与孩子的沟通甚少,对孩子的了解不多,导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较为陌生,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孩子们无法感同身受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便缺少感恩的思想意识。上了大学之后,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受到了国家在经济上的资助,虽然这些学生在经济上实现了“脱贫”,却未能将爱心、责任进行发扬传承。这种一年一度的“免费午餐”让接受资助的贫困生习以为常,感到理所应当。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去年受到了资助今年也一定可以,还有同学产生去年我拿了一等助学金今年也一定要拿一等助学金等想法。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受助大学生在得到资助后并没有产生太多的感激之心,他们越来越习惯于索要而忽视奉献,对于一些公益性无偿的志愿活动参加的较少甚至从不参加。

    在感恩意识缺失的同时,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诚信意识欠缺,存在着依赖性。他们认为国家既然出台了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他们就理应等着、靠着这些资助金,申请工作是负责资助工作老师的职责,所以提交材料时不积极,需要一遍遍提醒督促。往年各高校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一般是通过学生提交《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以及证明材料来进行判定审核,尤其是证明材料一定要盖有公章才具备有效性,但今年除精准扶贫、低保等需要证件证明外,其他申请者的《申请表》上公章由申请人手写承诺代替,对于申请者填写的家庭情况真实性难以确认,无法做到百分百精准、公正。

    3高校加强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3.1在资助工作开展前强化榜样、勵志、诚信宣传教育

    高校资助工作一般是在九月底左右,可以在九月开学时就对资助工作政策、规定进行前期宣传,并通过积极宣传贫困大学生的优秀案例,以此激励其他贫困大学生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奋斗超越他人,发挥出资助育人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榜样,体现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作用。同时可利用班会、晚点名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所有学生申请奖助学金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参与评定贫困生时提交的材料应当真实准确,不可弄虚作假。只有申请材料确凿无误,学校才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真实情况对贫困程度做出初判,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才能得到相应的帮助,高校资助育人的目的才能达到。

    3.2建立健全高校资助体系,制定完善育人方案

    建立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是将资助育人工作做好的前提,只有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资助育人制度,才能将国家资助政策落实落地落细,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得以受益。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资助资金仅仅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是此项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建立好本校、本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台账,根据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和证明材料,通过与班干部、寝室长深入交流了解申请学生实际家庭情况,建立专属档案,这样既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同学做帮扶,也利于第二年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进行育人工作,在学习生活中对他们要给予充分的关心与爱护,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在心理上摆脱“贫困生”的标签,让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和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最后将感恩氛围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日常可以通过公众号、主题宣讲等方式积极宣传国家、学校资助相关政策规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了解国家和学校对资助工作的大力重视及投入情况,弘扬感恩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四面八方的温暖与关怀,通过育人工作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

    3.3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提升心理承受能力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大多是刚刚成年离开父母来到外地独自一人生活学习,很容易受到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带来的困扰。虽然现在各种资助项目已经十分普遍,资助工作较为完善,但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偏远地区,从小接受的基础教育较为落后,他们不仅要承受着经济方面的压力,还会受到其他多元化观念的影响,部分贫困生比较容易产生自卑、敏感、孤僻等心理。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开设“莫欺少年穷”等主题的相关讲座,帮助他们转变资助观念;还可以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帮助他们消除害羞自卑心理,尽可能挖掘出每个人的闪光点,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的优良品质,并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受助心态,面对困难时积极解决,不自卑不敏感不消极,加强对他们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

    3.4对贫困生建立后期职业能力培育

    高校资助育人要将“扶贫”和“扶志”工作同时开展,我们不仅仅是要关注学生经济上的困难,经济资助只能帮助他们暂时缓解一时之困,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精神上的“扶志”更应该受到关注。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可以多提供一些勤工俭学岗位,拓宽勤工俭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锻炼中提升自我,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提早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对有职业规划的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细化个人的职业目标,在就业方面给与指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杨玉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资助育人的有效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8):4-5.

    [2] 王宏.95后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问题现状及引导[J].大学教育,2018(11):248-250.

    [3] 张远航.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06):106-1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