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意时代下高校舞蹈教育生态现状与优化机制 |
范文 | 丁慧 [摘 要] 在近年高校教改的热潮中,教育工作者从关注良好的教学效果,过渡到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教育技术信息化已成为当前课程建设依托的主要平台。曾经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些在线课程、模式都是教学改革中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拓展了传统课堂的维度。然而,在教学中追求高效便捷的“快餐式”舞蹈教育是否长期有效、顺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舞蹈教育生态现状如何、高校舞蹈专业在线课程建设典型案例分析等,这给今后关注、参与、承担舞蹈专业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反思。 [关键词]创意经济时代;舞蹈教育生态;在线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122-04 1991年至2019年,众多舞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学者对高校舞蹈专业课程建设给予了广泛关注,开展了长达28年的舞蹈教学改革研讨。从课堂教学到舞臺实践、从多媒体运用到现场视频教学、从慕课到微课、从翻转课堂到在线课程模式的多维探索,“创意时代”悄然而至。创意可以通过舞蹈艺术载体呈现出来,舞蹈也能借助创意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 在近年高校教改的热潮中,教育工作者从关注良好的教学效果,过渡到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教育技术信息化已成为当前课程建设依托的主要平台。曾经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些在线课程都是教学改革中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拓展了传统课堂的维度。然而,在教学中追求高效便捷的“快餐式”舞蹈教育是否长期有效、顺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舞蹈教育生态现状如何、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在线课程建设典型案例分析等,这给今后关注、参与、承担舞蹈专业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反思。 一、创意时代下的高校舞蹈教育 文化创意是一种以创新驱动为源动力的产业形势,主要是给文化产业提供创意方案、创意人才与创意形式。高校舞蹈教育也需要关注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在教育模式上多维度创新,增强舞蹈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和专业核心素养。 2012年至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定期举行“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继“大学生电影节”之后又一个高校艺术品牌会议。会议秉承“开放”的理念,拟将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打造成一个国际舞蹈高校交流参访的中枢,并为中国舞蹈教育建立一个以开放为特点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学院领导、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支持下,“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融合了艺术与传媒学院“从游式”的教学理念,于中国首开先例,以“创意”为主题,以“创新”为驱动,以舞为文,文舞交融,开创了中国高校舞蹈教育的新理念。 2018年,北京舞蹈学院的创意学院由编导系、现代舞系、艺术设计系、影像新媒体中心、创意研发中心组成,在专业特色方面力求建立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学科机制,推广创意实践教学以发挥各专业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特长。旨在培养有创意文化和艺术创造力,能够紧扣社会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具有扎实专业学科知识能力和艺术理想的艺术人才。从2018年1月建院之初到2019年12月,全院开展创意文化产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共计43项,把教学实践与学术科研相融合,以工作坊为交流平台,以社会需求为职业导向,在教材建设、舞剧研究、道具实验、技术体系、跨界创意等方面开展纵横研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舞蹈创意人才。该学院的创立与发展也给其他高校舞蹈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对舞蹈文化产业的理论、市场、产品、品牌、流通渠道做出了深入的阐释,对纸媒和电媒的创意策划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还是舞蹈专业院校,教育工作者们都逐渐意识到舞蹈学科的专业发展,既不能一如既往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也不能一味迎合地随大溜降低艺术水准。那么,未来中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科发展定位路在何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都做出了敢为人先的成功探索,这无疑给当下其他高校舞蹈专业徘徊踌躇的学科带头人提供了一个可尝试的发展方向:创意—创新—创造。创意对于舞蹈而言并不陌生,从1999年到2019年,创意这个关键频繁出现在艺术工作者的学术视野和实践舞台,若干舞蹈作品的编导、港澳台地区的舞蹈风情、少数民族舞蹈文化……2008年起,舞蹈专业学科发展才提升到创意产业的开发与研究阶段,逐渐延伸到母语文化、媒体交互、旅游开发、公共服务、美育思政、品牌文化、人工智能等新领域。艺术文化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多元需求,给高校舞蹈专业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创意时代、创新驱动、创造品牌。 二、“快餐式”舞蹈教育生态现状 当下,舞蹈创意产业多元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单一培养模式的真空地带不断扩张,从艺考催熟到招生催满,从演出催排到专业催全,高校舞蹈专业教育改革应该如何推进深入,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应该反复思考的课题。对于学科教学而言,课程设置是首要任务;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教学模式是改革重心。目前,在线课程建设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接踵而来,让高校师生目不暇接[2]。特别是近三年,从高职高专、综合大学到专业院校,对舞蹈慕课展开了教学设计、实施与应用研究,对舞蹈微课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模式构建的探索,对舞蹈翻转课堂展开了教学有效课堂与优势价值分析,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实际上,一些主讲教师并没有完全认识、了解、掌握在线课程建设的含义、分类、用途,为了迎合教学改革潮流,匆忙建课,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与此同时,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上课的便捷方式,也给学生留下了随时随地可选择的快餐式学习印象。那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具体的功能和特点是什么,参见下表: 慕课原是建立在若干微视频课程即微课的基础上,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使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逐渐分解,其本意是针对缺课学生进行有效补课,再回到课堂面授讲解难题并完成作业,而不是提倡大部分学生都采用这种学习方式[3]。由于国内高校部分教师对国外这种新兴教育技术的一知半解,导致慕课翻转的是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并没有把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慕课原先的自学课本变成了直接听课,教师已经把知识点解析透彻,为学生省略了研讨的过程,看完微课,可以直接在线做测验,形成了速食主义的碎片式学习现状。所谓探究式学习,应该是在上课前,学生自学教材,首次遇到问题,会通过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合作解决。如果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就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研讨解析。若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则可以在课堂上提交给老师进行深入剖析,至于面授的时间和内容,以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为依据而设定,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原则。在此前提下的慕课所倡导的教师微视频引导学生探究课本知识。 针对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绝大多数院系的课堂教学是饱和状态,课外还有丰富的艺术实习、实训、实践环节,时间和精力对于舞蹈专业学生而言是有限的也是珍贵的[4]。建立在微课基础上的慕课,通过翻转课堂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舞蹈专业院校的优秀师资可通过慕课向综合大学倾斜共享,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讲课资源。慕课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面授,也不能直接代替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现场指导,故而更适合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可供参考、选择的有效补充[5]。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学习优秀的教学设计,学习转化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后观看相关慕课,加强练习和理解。甚至在今年全国疫情的特殊时期内,在线课程也成为全国高校网络教学的主力军。对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些教学改革的关键词,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取其长、避其短、不跟风,适当、适量、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构建和谐均衡的舞蹈教育生态环境。 三、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线课程案例分析 《舞蹈形体修塑训练》是2019年由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精心制作并推出的一门面对非舞蹈专业大学生群体开设的舞蹈美育在线课程。从舞蹈身体实践去修塑身体形态。通过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承,体现民族精神,同时融入教师仪表仪态训练,为师范生今后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奠定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形体塑造训练之芭蕾舞部分、舞蹈身体韵律训练之中国古典舞部分、舞蹈风格性训练之中国民族民间舞部分以及为师范专业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师礼仪规范部分。每个部分都从该舞蹈的风格特征和基本体态、动律入手。另外针对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创编或改编一些丰富的组合和小舞蹈来学习。《舞蹈形体修塑训练》课程旨在塑造优美的身体形态,锻炼身体协调能力的同时也传承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培养学生民族精神。该课程分别已在智慧树与学堂在线两个平台建课,历时3个学期,达2万多人选课,覆盖全国107所院校,教学互动达到4万多次,具体运行情况如下: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正是在金课的理念下構建通识类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教学目标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与评价能力,具体体现在:1塑造优美的身体形态,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2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3大大提升学生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以达到自信心的提升与增强;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仪表仪态;5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民族精神。该课程较具创意的教学方法在于采用翻转课课堂突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特色,启发性引导,营造研讨情境,开阔不同专业学生的舞蹈艺术审美视野。通过看舞蹈、论舞蹈、学舞蹈,以跨学科的视角和个人艺术素养的积累激发学生对舞蹈的联结关注,丰富师生双方的知识信息储备量,增进教学互动的合作、交流与学习。 结 语 创意,对于舞蹈而言既熟悉又新颖,它不仅是一个作品的孵化过程,更是未来中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科发展的动态理念。生态,体现舞蹈教育环境与师生主客体之间教的共性宏观和学的个性微观。优化,说明舞蹈教学改革的重心引力来自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新课程、新模式、新机制的探索实践。2020年恰逢创意时代的春天,高校舞蹈教育生态系统开始步入调整、净化、升级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做好高校舞蹈课程建设的护航人。 注释: [1]闫 艳.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基础教育学校评估研究[J].教育学报,2019(01):67—73. [2]李成文.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0(03):82—83.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0—23. [4]张 卉.中国舞蹈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12—17. [5]邝 嘉.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5—19.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