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戏曲唱腔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运用 |
范文 | 覃兰叶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自信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极具中国特色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为人们所传唱。笔者以作品《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分析现代歌曲中对于传统戏曲唱腔的借鉴,并对作品做深度的剖析,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文字形式的参考。 [关键词]昆曲;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峨眉山月歌》;《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98-03 一、作品《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時了》词曲解析 (一)《峨眉山月歌》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李白,盛唐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李太白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虽仕途不顺,但他在文学造诣上可谓是登峰造极,受自身豪放不羁的性格影响,其作品大都个性鲜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壮志豪情。《峨眉山月歌》一诗是李白25岁时决定由水路出蜀,年轻气盛的他,打算出去一展宏图,但离别之际总难免会有一丝不舍,途经峨眉借景抒情写下的传世佳作。由此诗可见李白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意与写实融为一体。 曲作者为作曲家罗忠镕先生创作的《唐诗绝句五首》第一首,全曲短小精练、曲速缓慢,罗忠镕先生深刻体会到李白在诗里所蕴含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想要一展宏图;另一方面,饱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罗忠镕先生采用中西方作曲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展现出词作者这一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 (二)《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李煜,南唐人,字重光,号莲峰居人,南唐中主李璟的六子,他是南唐末代君主,世称为南唐后主、李后主。在位十五年,国破降宋,于汴京做质,公元978年逝于汴京,享年四十二岁。他是迫于形势被推上王位的文人,若非生于帝王家,他本可是一代文学泰斗;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亦没有雄才伟略一统中原,他原本便过的是纸醉金迷般生活,于那些正处于战争不断、水深火热的百姓而言他是昏庸的亡国之君,宽和的性格不适合做乱世枭雄,以为妥协就能换来江山的安稳,仅仅满足于偏安一隅的王侯导致亡国,身为阶下囚的李煜经历了人间冷暖、看遍了世态炎凉,在软禁的三年岁月里写下了众多不朽的千古绝唱。 李煜多以文人之名为后世所熟知,多才多艺,善于书法、绘画,精通音律,是五代十国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创作的诗词以其在被囚禁之后的成就最高,词曲风格不再拘泥于传统花间集的婉约与奢靡,他通常在创作时直抒胸臆,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把不以言表的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代表作有《浪淘沙》《乌夜啼》《虞美人》等作品,其中后人把《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加入现代的曲谱,传颂为经典。李煜更是凭借其出色的才华被后世称为“千古词帝”。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本身为李煜逝前的绝唱,以精练、比拟的语言直抒愁思,把自己由奢入困的艰难困苦描写得淋漓尽致。虽然世人并不会同情李煜的骄奢之情,但正是因为其文笔的感染力以及想象力得以引起大众的共鸣。离乡的游子会思念家乡;异地的恋人会相互怀念;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俗事缠身时,总会被歌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感染。 据笔者不完全了解宋代大致有一千多个词牌,其中按照字的声律来作为旋律的词种类居多,宋词大都以曲填词,在既有的词牌格律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作内容,“虞美人”本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得名于西汉项羽宠姬——虞美人,后人演化成词牌。《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牌便是“虞美人”,此词为正体一双调的格律,讲究两仄韵与两平韵相结合的两段体诗词,前后一共四句。下面将进行阐述分析: 格律对照例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词牌是固定的格式,作词者只需要填词即可,需要严格按照上面词牌的平仄规律、韵脚来填,由上述分析可直观地看到词曲的韵律,其中,“平”表示所对应的词需要填写平声字;“仄”表示对应填写仄声字;“中”表示平仄均可。每一句的结尾的字为韵脚,符合常规“虞美人”的词牌填写规律。我们在演唱时,首先要对词做全方面的理解,在学习作品的初期先要准确地在统一的位置上熟练地朗诵作品。 现今以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为蓝本谱曲的作品大致有四种版本,笔者通过比较发现作曲家周家声创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版本的曲调更具旋律性、歌唱性,且音域更适合女高音演唱,更普遍为师生所学习、演唱或作为参赛曲目。 二、戏曲唱腔在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戏曲,大约有三百来种,最早来源于劳作,后兴起于宫廷以及文人雅士之间,最终走向群众并根植于群众,历史悠久且吸收各种优秀的艺术门类,集聚声乐、文学、舞蹈、器乐、服饰以及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成为独特的艺术形态。不论是京剧、昆曲的演唱还是其他的演唱门类,它们之间均有传承的关系,都有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地方,各个声乐体系之间联系密切,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得以升华、相互促进。近现代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并在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戏曲风格民族声乐作品,得到众多民族声乐学者的追捧。 昆曲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戏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母”,距今约六百余年,昆曲在演唱时要保持丹田气息的使用,昆曲的演唱用气讲求上中下(即头腔、胸腔和腹腔)三方面协调运用,有利于保持歌唱平衡,且使得声音在演唱时相对集中。《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两首作品借鉴昆曲的用气方法。前者豪气又不失惆怅,后者奠定了一个“悲”的基调,二者在演唱时要注意声音的“绵延性”,营造出“声断气不断”的效果。可以借鉴使用“叹气”的办法解决曲中出现的装饰音。 昆曲的唱腔对字音有着极高的要求,如唱到《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往事知多少”的“少”字时,作曲家本身已经把时长扩大,并在延长后的尾声加入泛音增加哀婉之感,在演唱时咬字时要相对松弛,声音要更加委婉,以便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可以在突出昆曲曲风委婉性的同时,呈现给听众一种辽阔之感。昆曲因其润腔使得在演唱时给听众一种婉转、优雅的享受。昆曲润腔众多,是演唱不可缺少的辅佐手段,其中一种在演唱中控制音量大小和节奏快慢的润腔被称为“橄榄腔”,是昆曲中最能体现收放、抑扬的润腔方式。使用此润腔演唱时,声音更缠绵婉转,柔丽妩媚。笔者认为,在演唱两首作品或与之类似的作品时均可借鉴此唱腔来进行演唱。 三、作品《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演唱设计 结合昆曲的表演形式,笔者在演唱这两部作品时嘴形不宜过大,需要演唱者对照镜子反复练习,保持正确美观的形态。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在演唱时要注意把握分寸,要注重演唱的细腻度,精准到每一个字的演唱、每一个动作的配合。 (一)《峨眉山月歌》演唱设计 纵观全曲,作品是诗人年少气盛、出川后不禁思念家乡之时所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年轻人浓厚的矛盾心理,歌曲只有短短四句歌詞,且并无重复,词为七律绝句,对仗工整,韵脚为平声字“ou”音,便于归韵。 全曲整体音域不广,故而在演唱作品时要注意,“山”“三”“思”“君”咬字位置的统一性,整体演唱要保持开口音的状态,在“水”字做了前十六后三连音的处理,恰如其分地用声音去模仿水流的音色,如下: 在演唱时,不可强化每一个音的力度,要保持气息平稳的状态下,让声音挂在面罩上进行演唱。作曲家在谱例上面明确标注了演唱的力度,在演唱初期可严格按照谱例上的要求来演唱,当熟练后,可进行二度创作,但也要时刻注意把握演唱的分寸,要在全面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后再进行个人的处理。笔者认为,在演唱时要时刻把握古风作品的演唱风格,在演唱时要注意“依字行腔”,在演唱前做好文案工作,把声母、韵母按照传统“四呼五音”“十三辙”的传统方式反复推敲琢磨。 (二)《春花秋月何时了》演唱设计 纵观全曲,作品是在词人身陷囹圄、万念俱灰的状态下创作,在音色上尽量选用偏向低沉的状态。通过对作品格律的分析,上阕每两句为一个相同的韵脚,第一个韵脚“了”和“少”,是仄声字,第二个韵脚“风”和“中”,归在平声字上。下阕的第一个韵脚“在”和“改”,是仄声字,第二个韵脚是平声字“愁”和“流”。在初学作品朗读时就要特别注意仄声字(即第三声与第四声的字),演唱时不能出现“倒字”现象,演唱时一定要带上它自己的本身的音调去演唱,着重去声(即第四声),先说后唱,不然就会倒字。 歌曲引子部分为散板的伴奏形式,模拟戏曲的伴奏织体营造了一种思绪愁乱的氛围。 上阕开始四拍子,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音区较低,要运用弱声唱法,但是身体内在机能以及演唱状态不能松懈,依然是保持和唱高音同等的状态去唱,保持歌唱状态的统一性,“月”字注意保持去声字的准确性,“何时了”的“了”是完结、结束的意思。 大意为:我在异国他乡被囚禁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作者本身已经无法忍受这种处境,故而在演唱时,我们要把握好心态,带着无奈的感叹的情绪。 下阕的散板间奏部分开始已经相比之前的节奏型更为密切,调动了情绪、整体营造出激动之感,其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旋律为上行音阶开始,且密集,要时刻注重咬字位置的统一;其中“改”字在演唱时可以稍做停顿的处理,声断气不断,做延长处理。以此表示故国早已不在的悔恨情绪。词曲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设问的格式结尾,并且运用比拟的手法,词中的“一江”是比喻“愁”之广,“春水”比喻“愁思”之多,“向东流”比喻“忧愁”之长,借满江滔滔不绝向东流的春水来形容自己不知何时终结的忧愁,故而作曲家在创作时把这里作为歌曲高潮。 第一个“恰似一江春水”必须由弱到强推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笔者认为可以在第二乐句开始前换气,在句中不能换气,因为这是全曲最高潮的地方,要把音乐推起来,“向东流”则是接着之前高潮做基础,保持声音的稳定以确保最后一句中“恰”字出来时,由高音转低音,位置依然可以精确无误地保持统一,咬字不能太重,气息要稳稳地托住,最后一个“向东流”还是要继续要往前推,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愁苦无人诉说,由问天到问地到问己,演唱者需要借助激荡的音调,把作者寄托于作品中的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在处理时,可加入适当的手势作为辅佐演唱时的兴奋度,需要演唱者要反复琢磨适合自己的表演形态。 总 结 笔者认为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在完成基础的演唱前提下,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握才能更加完整地表达作品。歌曲《峨眉山月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音域较为宽阔,速度缓慢,极具抒情色彩,演唱时就应当把昆曲味独特的地方展现出来。我们需要通过歌曲的风格来丰富人物特点。这就是戏曲艺术带给我们的魅力。 戏曲风格声乐作品的演唱更注重“依字行腔”,即在歌曲演唱上字的清晰程度重于腔体,此类声乐作品在演唱时更重视歌唱中的字,同欧洲歌剧唱法“以腔行字”的演唱处理相悖,当然不是说不重视腔体,亦没有轻视它的存在,笔者认为字重腔轻则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利于中国风格特色曲目的演唱处理。 当今时代潮流呈现多元化发展,受社会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接收到繁杂的思想,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的年纪,需要良好的思政作为引导。专业的提升不仅仅是把作品处理到位,单一提升专业素养是不行的,更要兼具“德、智、体、美”全面学习和培养,“德育”[2]为首,内在由外在所体现,笔者认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关心时政,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有意识地关注相关的思政课程,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指导教师:刘海燕) 注释: [1]刘海燕.论昆曲《牡丹亭·游园》闺门旦的演唱艺术[J].中国音乐学,2006(02):65. [2]张建化.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为例[J].当代音乐,2019(02):45.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