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笨鸟真的会先飞么 |
范文 | 袁康 【内容摘要】学生考试后总是会为失败找理由,因为有人比自己聪明。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因为“跑在前面”并不意味着“跑得就快”,而是因为别人已经深度学习了。同时那些你总认为是聪明的人往往“一步领先”又“步步领先”了,因为看不到也不大愿意承认他们往往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要让提前学习应该是一种学习习惯。 【关键词】考试成绩 笨鸟先飞 提前学习 每次考试过后,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心情,尤其是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时,会不会在心里这么想因为人家比我聪明,所以考得比我好!我觉得这个想法有两个意思,一是直接回答了人家考得好的原因,是因为人家比我聪明;二是间接推卸了自己考得差的责任,因为“我笨”(加引号)。所以,我们似乎找到了理由,因为有了笨的家长,原则上会生出笨的孩子,所以我们考不好完全是因为家长。但是,我在想那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就一定是聪明的吗?是不是笨小孩,就一定不能取得好成绩呢?要是我们的成绩,完全是由聪明与否决定的,那还需要教育干什么呢,教育对我们同学的学习还能够产生什么影响呢? 一、“跑在前面”并不意味着“跑得就快” 当你在操场上跑步时,发现有一个人跑在你的前面。请问,这个人能够跑到你的前面,就一定是因为他跑得比你的快吗?我们也可以倒过来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跑得快的人,就一定会跑到你的前面呢?他跑到你的前面,有可能是因为他跑得快,但也可能是因为他跑得比你早。同时,你也不要忽略了跟在你后面跑的人,他们虽然现在还跑在你的后面,但并不是因为你跑得比他快,可能因为你跑得比他早。要是你再不去调整自己的跑步方法,再不去端正自己的跑步态度,估计过不了多久,他就跑到你的前面去了。当然,等到他真跑到你前面去了,你也可以自我安慰,他跑到我前面,是因为他跑得快嘛;而我跑得慢,主要是因为遗传基因不好呀?于是乎,把“跑在前面”与“跑得快”绑在一起,甚至把“跑得快”作为“跑在前面”的原因,那些关于跑步的方法,关于跑步的态度,等等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就都不重要了! 如果人家考试成绩比你好,就相当于人家跑在你前面了,当你认为人家好是因为他比你聪明时,这个时候你就接受了这样的事实,而且认为这个现状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上,更有意义的是,那些考试成绩比你好的,当然有可能比你聪明,但更多时候我觉得是因为这些人学在你的前面,当你第一遍学习时,他已经第二遍学习了;当你复习第一遍时,他可能已经复习了好几遍了。尽管我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智商高低之别的,但不管智商有多大的差别,也不大可能大过学了几遍和刚学第一遍之间的差别吧。特别是对新知识的学习,也就是我们讲的对新课的学习,不管你有多聪明,在第一遍学习时,都会有或大或小的陌生感,都需要你花时间来熟悉,然后才说得上是理解与应用。但对于那些先学了一遍,甚至几遍的同学来说,由于他们跑在你的前面,所以更容易理解老师的意图,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 二、“一步领先”往往“步步领先”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聪明与不聪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但在长时程的学习中,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聪明与不聪明是有影响的,但更大的影响是同学们喜欢与不喜欢,而对喜欢与不喜欢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则是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没有获得成就感。不管是聪明的,还是不聪明的,对你们来说,长期学习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不过随着聪明程度的不同,你们感受到的痛苦程度也不同,但痛苦总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学习内容的结构,多样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可以减轻同学们的学习痛苦,但这并不能根除学习上的痛苦。既然学习上的痛苦是无法根除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用另外一个东西来弥补学习中的痛苦,那就是学习后的成就感。 学习成就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看到自己学到的东西真的有用,二是感觉自己比别人学得更好。前者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实用性,说真话,这个对于我们高中阶段的同学来讲,我们学的知识要在日常生活中显示有用性,还是很困难的。后者来自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学习能力的有效性。学习成绩的相对比较,在我看来,这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把自己和谁比较,要是你总是和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比较,那肯定不可能有学习效能感;如果你总是和比自己差的同学比较,虽然这个学习效能感不一定真实,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经常用笨鸟先飞的道理,来教育同学们在学习上,那怕自己比别人愚笨一点,只要养成比别人先飞的习惯,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掉队。笨鸟先飞,讲的道理,就是你跑得没有别人快,但你可以通过比别人先跑,从而让自己仍然在跑步中保持优势地位。但我始终认为,这种事情往往只能在理论上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概率极小。你可以想象,连笨鸟都知道要先飞的道理,难道那些聪明的鸟,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其实很多在学习上跑在前列的同学,他们既是聪明的同学,也是先飞的同学,只不过我们更容易看到他们聪明的一面,总是忽略他们先飞的一面,所以最后得出结论,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学习上跑在前列,只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聪明。正如当我们看到达官贵人的小孩取得成功时,总是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家庭背景,而不大愿意承认他们往往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三、提前学习应该是一种学习习惯 让孩子先飞,这不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吗。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谁不是在先飞呀,不仅大量的幼儿园提前教小学的内容,而且家长们还主动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加课,一方面想丰富他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希望他们在进入小学时能够走在别人的前列。可事实上,这样大幅度的提前学习,虽然会看到你们学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但却让你们对学习充满了敌意,这种感觉往往比厌学还要可怕。那怕这种状态到了小学,家长们还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提前学习。可是,这种通过各种各样培训班提前学习获得的学习红利,往往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失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进入小学三四年级后,学校的学习任务明显加大,这个时候如果让同学们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再开辟个第二学习战场,相信没有几个同学的实力会强大到同时应对两场战争的程度。因为你们在应该学习的时候都不好好学习,谁能够保证你们在原本不应该学习的时间里,还会好好学习。 那究竟什么样的学习,才既可以走得比别人早,但又不要至于让同学对学习早早就产生敌意?这并不是一个高深的问题,那就意味我们需要提前学习,但一定要让提前学习保持适度。保持适度的提前学习,才可能让我们学得更主动,还可以让我们学得更有信心。适度的提前学习,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预习,也包括寒暑假里提前学习教材内容等。当我们适度提前学习了这些内容,就会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一些自己都无法解答的问题;到了第二天的课上,也许不一定整堂课都认真听,但当老师讲到他们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时,我们就会非常认真的听课,这个时候的课堂教学,尽管教师在追求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但我们的学习却是富有针对性的。换句话说,只有带着困惑去上学,带着问题去上课时,这时候的学习才有主动性。所以,提前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让我们什么事情都有备而来,保证每件事情都做得漂亮;但不能把提前学习作为一个运动,最后并没有培养出一个学科专家,但却培养出一个个对学习抱有敌意的学生。 在今天的教育中,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往往是过度的提前学习;但到了初中或者高中以后,孩子们反尔不提前学习了,还不要说过度提前学习了。一旦我们的学习滞后于老师的教学,那么学习就会依附于教学,让学习失去主动性和针对性。最终的结果,是老师负重前行,但效果是事倍功半。我们都希望同学们既会复习,还会预习,但在两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会更看重同学们的预习,毕竟有了美好的明天,才换得回更多的时间回味过去的昨天。所以,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是不是当笨鸟都知道了要先飞,聪明的鸟早就飞走了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