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启示 |
范文 | 田春雨+袁伟嘉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顺利闭幕,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紧密,我国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也纷纷走上了海外投资之路。但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面临政治波动、国家安全、环境问题等阻碍因素,加之未能详细调研和正确决策,时常出现项目搁置的情况。在这众多的风险之中,国内知名家电厂商美的集团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并购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本文正是要分析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对外投资的机遇和美的成功并购的经验,为我国企业顺利走向海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美的集团 海外投资 一带一路 同质化竞争 企业并购 中图分类号:F125.4;F752.7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的问题逐渐显现,反全球化的呼声日益增长。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抑制资本、人员的流动,限制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世界经济格局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进程的退步,相反,在实际情况上,经济全球化依然呈上升趋势。由近年的数据可知,全球的商品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正向增长,近三年,增长率稳定在一个均衡水平。因而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仍然处于上升状态,反全球化的呼声难以阻挡全球化的进程。 同时,中国的变化趋势与全球的变化趋势始终保持一致,并且大幅度高于比同期世界水平,这表明中国近些年来保持着高速发展且全球化参与程度高,这也为中国在新时期抓住历史机遇,引领全球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其目标主要是与东亚、东南亚、中亚、非洲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合作发展,构建包含经济、政治、安全与人文在内的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44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29%。同时,我国企业也积极迈开“走出去”步伐,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160亿美元,已连续三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然而,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项目由于考虑不周被临时叫停,导致损失无数。面对机遇与挑战,总结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问题,借鉴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显得格外重要。 1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问题 1.1中外对“共商、共建、共享”的认识和期望存在差异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赏、共建、共享”原则,东道国虽然对此表示欢迎,但在实际操作中,其“隐性”的防范之心依然长期存在。 中国企业认为,中方在沿线国家进行基础性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双方进行大规模的贸易、资本往来,增强政治层面的互信、经济层面的交融和文化领域的和谐,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合作共赢”,并不涉及到国家间任何主权的让渡,纯粹是经济的往来。然而东道国往往认为,他们把本国的市场让给中国,做出了合作之中的一个重要的让步,而中国作为投资方,其影响力将会长期存在,这是对本国主权的一种威胁,那么东道国理应享受更多的优惠。因此,东道国会要求中方进行更多的让步,索求更多的优惠条件。 1.2盲目投资,缺乏对项目扎實、深入的调研 在国内政策的倡议下,企业在决策上很容易出现“扎堆”现象。项目开展前国内长期的产能过剩,导致开展初期企业急于释放产能而盲目投资,很多项目没有经过仔细的实地勘测和调研便落地施工,经常在项目后期出现搁浅。这些风险一般是由外方内部政治动荡以及项目工程复杂所导致的,但是究其根本,在于我国企业对当地的总体状况缺乏全方位的认知。同时,文化差异也是影响企业对海外环境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往往依靠新闻和官方数据了解当地的情况,但是对实际的风土人情难有全面的掌握,就难以预计项目动工后的风险。例如在泰国、缅甸和一些拉美国家,政府的更迭、内部政党或者组织的兴起经常导致投资项目的暂停甚至是终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寻求与熟悉当地情况的合作伙伴去开发这样一个不确定性很大的未知领域,可以分散风险,更有利于中方企业的发展。 1.3产业和项目对接的品牌尚未树立 所有的投资项目最终都要面向市场,在当今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中,一个知名品牌的效应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因此,企业在海外扩张中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品牌来和其产业相对接。然而,许多在国内颇为知名的企业,其品牌在海外的影响力极其有限,要依靠自身力量逐步推广品牌,再得到目标国家的认可,最终形成稳定有力的品牌基础,在短时间内是很困难的,也会使企业面临过高的投入。 1.4国内各省市出现“同质化竞争”的趋势 目前,多个地区出现了争抢项目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当前的业绩,即便是对一些缺乏可持续营利性的项目也拼命争取财政补贴,使得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其项目不能够长期运行。此外,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和市场发育程度相似的情况下,大量省市地区选择了近乎相同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其服务模式、投资领域出现大幅度重合,最终导致各地争抢货源、不经过详细调研便承接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外方自然会在各省市中选择条件最优惠的项目,因而在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下,财政优惠实际上被外方取得,地方非但没有获益,反而增加了财政负担。 2 借鉴成功经验——美的集团的海外扩张之路 美的在2016年上半年之内先后主导了三项跨国收购,分别是日本“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的股份,德国库卡集团85.69%的股份以及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 80%的股份。收购容易、整合难是国内许多企业海外扩张中难以避免的阵痛,然而此番美的的大规模并购却很成功。究其原因,在于事先做好充足的调研,并结合自身与外方的优势,有目的地进行有选择的并购。综合考虑这三起并购,美的的着力点主要在三方面: 2.1市场和供应链 美的集团在国内建有14个生产基地,其国内销售多年来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趋于饱和,急需快速打开海外的销售渠道。东芝作为日本的著名家电生产商,在日本、中国、泰国拥有9个配套设施完善、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模式领先的生产基地,在日本、东南亚和中东也都布有销售网点。美的一举收购东芝的家电业务,可直接利用东芝在海外已经营多年的市场基础,将美的的产品放进东芝的渠道,从而快速推进海外的销售。同样地,Clivet是成立于1989年的意大利老牌家电商,在俄罗斯、英国、德国、印度以及阿联酋等国家设有子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40个销售办事处。收购Clivet意味着美的家电业务向欧洲市场进军。 与此二者不同的是,收购库卡则是为了开发新市场。库卡是德国知名的机器人制造商,主要从事开发、制造和销售可应用于自动化制造过程的核心机器人设备,及其相关的服务和控制器。与库卡合作可谓高瞻远瞩的一步棋:既可以利用库卡的工业机器人升级现有的家电制造产业链,实现自动化生产,又可以结合已有的家电制造经验开发多样化的家用服务机器人,挺进面向未来的新市场。 2.2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重要形象,一个知名的品牌代表着当地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信赖,任何企业要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一个知名品牌都必然要经历一番筚路蓝缕。而美的采用了另一种策略,直接通过收购获得海外名牌的授权,将自身产品加上其标签。由于当地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粘性,使得美的很容易越过地域间的文化隔阂,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费者的不适应性,从而迅速拓展销路。 這种策略也能够反向使用。东芝、库卡和Clivet均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名牌,此番美的将其收入麾下并引入国内,可以在已有产品结构上开发高档次的新产品,同时极大地提升美的的企业形象。 2.3技术 美的通过一系列收购,能够轻易越过企业的技术壁垒,从外国获得核心技术,从而有利于自身在未来占领制高点。从这三家被收购对象来看,美的对技术的获取并不盲目,而是相当有针对性,注重与自身产业的互补。东芝家电业务的收购条款中,包含了五千余项白色家电相关专利,足以使美的在现有的家电生产上进行一次技术升级。 Clivet向来致力于设计、生产及销售家用、商用和工业用途的空调、通风及空气净化系统,主要产品包括冷水机组、热泵、空气处理及净化系统等,可以使美的在空气机械方面发力。与库卡的合作则更具战略意义,一是可以利用库卡成熟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升级生产线,推动自动化生产,二是利用库卡的系统和自动化解决方案推动已有家电产品的自动化,开发智能家居,三是将自身的家电生产经验与库卡的机器人技术结合,开发新型家用服务机器人。 综上所述,美的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采取了跨国收购的方式,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并直接利用其资源和渠道。美的的投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注重与自身已有资源的互补,从而在市场、供应链、品牌和技术等各方面为其带来了众多优势,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3.1做好国别政策研究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政府正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双边投资协议也在不断推进和完善。因而企业在向东道国投资之前,要掌握我国和该国的合作协议及其生效和实施情况,充分利用其中的优惠政策,在未规定的方面要作好风险预案。其次要清楚掌握东道国的在外国投资方面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程序进入,特别留意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等强制性审查。此外,企业还需要对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做出整体综合的评估,除了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到国际政治、地区发展、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3.2企业战略定位 正如美的在三大笔收购中做好了市场、品牌、技术三方面的战略定位,企业在对外投资前一定要先明确自身的优势,以及在该项投资中怎样发挥优势,如何利用该项投资的回报助力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而确保该投资项目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一致,而不能趁着政策红利盲目进入海外市场。 3.3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 国内企业短时间内难以了解纷繁复杂的环境,且在东道国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如果通过收购、合资、战略合作等方式与熟悉东道国市场环境,在当地拥有知名度的企业共同开发市场,就如同有了在当地投资的向导,可以直接利用合作伙伴已有的资源渠道迅速拓展销路。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与合作伙伴的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企业在东道国的长足发展,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将外国先进的技术和品牌引入国内,创在更好的效益。 3.4舆论与社会责任 目前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树立互利共赢的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进军海外的国内企业更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感,将这种互利共赢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决策中,如促进当地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公益事业等。将投资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使当地民众收获看得见的利益。这有利于破除对中国投资的偏见与防范,为企业在东道国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步尘.美的收购库卡,德国为何这么舍不得?[J].中外管理,2016(8):31. [2] 王柄根.美的集团:收购东芝家电80%股权双智+国际化战略加速[J].股市动态分析,2016(12):33- 34. [3] 搜狐财经.美的集团:进军国际品牌 海外并购一定九死一生?[EB/OL].http://www.sohu.com/ a/139256386_481520. [4] 谭畅.“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7):114- 1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