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选择与教学重构 |
范文 | 马锐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使用,强调选而修之。选既是文本之选,也是教学策略之选,于是文本选择与教学重构,就是选修教学应有之义。文以《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例,阐述了精读略读相济、读文读人相辅、感文感意相成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教材 文本选择 教学重构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黄厚江点评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时,言其“文体丰富,风格多样……宜教宜学”[1]。翻阅这本册子,确实感觉其从选文、分章方面别具一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能迅速理解编者的意图,就能有效吸收文中的营养。选修毕竟是选修,只有先精选再精修,才能真正品味到文中的意趣。而这,离不开对教材的文本选择与教学重构。 一、 精读略读相济 选修一词的本义是选而修之,笔者以为这里的选有两层含义:一是教材编者之选;二是教师之选。基于选修教材而教学,其实是尊重并延续了编者选文之意。而教师之选,除了基于互文解读需要之类的另行选文之外,还有选择教学方式之意。选修教材不可能篇篇精修,事实上只要精读略读相济即可。通常情况下,一个专题的三篇(少数为一、两、四篇)中,一篇精读而其它略读。这样以精读引领略读,可以收到以教促读之效。至于哪一篇精读,哪一篇略读,教师可以自行决定,这才不失教学重构的本义。 如“论说”这一主题中,笔者选《名二子说》一文作为精读选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在解读《进学解》与《朋党论》以及《留候论》时,虽篇幅较长,但难度是可以自主克服的,而《名二子说》虽短却颇有文意,学生读之记之,可使其有一针之效,而洞穿其余数篇文章。而当笔者选其作精读对象时,教学效果确实是不错的。 本文确立的教学重点有三:一是体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二是理解作者苏洵为两子取名的深意;三是从文中读懂性格与命运的联系。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重点所指之意,得由学生自己读出来。实际教学从“‘一门词客三父子者谁”的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对“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的解读中,领悟“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善处祸福之间也”。 其后,略读《进学解》中的“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则可互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略读《朋党论》中的“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则可解“同道中人”为何义……如此,是为精略读相济也。 二、 读文读人相辅 笔者历来主张,读文非只读文,更是读人。文言文解读更是如此,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之撷萃,读八大家之文,就是在识八大家之人。读文与读人,这种相辅之关系,必须明确,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教学重构的应有之义。 八大家,32篇文章,作为代表作入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者,可从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中读出其人风格与处事、处世智慧[1]。如王安石在教材中有《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祭欧阳文忠公文》等文,虽然三文分在“书信”、“山水游记”、“祭文”三个单元中,但只要是一人所作,就能读出其人之意。如《答司马谏议书》是对司马光称之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反驳,以表自己坚持变法之决心;《祭欧阳文忠公文》则在列举欧阳修生平功业的基础上肯定其气度;《游褒禅山记》虽是游记,却也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的感悟,而这感悟,又岂是纯粹寄情山水的人的感悟?所以说,读王安石的三篇散文,更多的是读其政治抱负甚至是治政手段。 从这个角度讲,读一人是需要进一步走出教材的。“王安石变法”天下闻名、历史传唱,然其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究竟几何,却也是需要考究的,否则阅读散文恐怕真会读成书呆子。著名金融学家陈雨露先生评论“王安石变法”,说“误尽天下苍生者皆此人”,唯从此类评点中才可以读出王安石政治抱负的另一面,或者说“八大家”之“大”,仅指文学造诣,非指其它。如果真的领悟到这一点,那读文读人的相辅之功也就有了,起码,读文的视角更高了。 三、 感文感意相成 文言文散文阅读的选修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的是,无论什么形式的读永远只是手段,只是信息输入的基本方式。读有所感才是关键的,感有感知的意思,即由感觉产生知觉,进而完成意义建构,此是谓感文感意。 由文解意,文意相通,文与意原本是形与神的关系,在学生的阅读中如果能够能同时感文感意,那便是教有所成了。如读苏轼的《后赤壁赋》,首先是从文中读出秋江夜月之景,进而读出借景抒怀,以文中“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再解其后蕴含在“携酒与鱼”中的哲理。读《后赤壁赋》,是可以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联系起来的,两赋一词,是为文本选择,亦为教学重构。 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面临苏轼不同时段的三个作品,可以拉近历史的时空,缩短历史的记忆,以让苏轼作赋的意境明晰起来。从《前赤壁赋》的谈玄说理,到《后赤壁赋》的叙事写景,同为赋的体裁,却有着不同的意境,虽是不同的意境,却又是相同的诗情画意,因为前赋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以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而后赋则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面对此文,学生常常易解文中之意,而一旦有意,便走入了诗赋当中,彼时赋因人在,而人因赋爽,便是文意相成之教学境界。 故,高中语文教学之教材选择与教学重构,无非基于人与文的关系而得,凡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意之文本,均可选之;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意之策略,均可构之。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走进古代散文的风景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5):4-7.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