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视域下的音乐传播研究 |
范文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李小莹教授著、现代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一书,正是在新媒体视域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有机结合传播学和音乐学两大学科基本理论,分析探讨了音乐编辑与传播的创新发展和系统化建设。该书以大量实际案例解析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当前新媒体音乐所面临的现状进行了深刻阐释,并依据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原理,为探索新时代新媒体音乐传播的发展和创新之路提供了思路和策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不断地与互联网进行着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音乐的传播也从根本上冲破传统模式,音乐的审美、音樂内容的创作和传播、音乐编辑与传播的运行体制和模式等都将进一步重新建构。李小莹教授认为,正是鉴于这个大环境,音乐编辑与传播这一领域的发展面临重大契机。移动终端更是为新媒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场景。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来促进音乐传播的发展创新和机制改革,并进一步助推音乐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某种意义上,《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一书正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该书共分八章,全面而系统地对一系列研讨课题进行了论述。第一章对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进行了概述,明确了新媒体音乐传播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对新媒体音乐和编辑与传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从不同媒介视角分析了各类媒介中的音乐编辑人员的主要职责与社会需求,并对新媒体音乐编辑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素养进行了阐释。从时代需求出发,对新媒体音乐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和预测。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新媒体数字音乐用户与市场及其相关概念和问题。在这部分,作者基于当前音乐市场的现状,对在新媒体环境下影响音乐编辑和传播、音乐消费等环节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解析。作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市场,与传统媒体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是:传统媒体时代是将生产好的音乐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消费者是被动的接收状态;而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可以从互联网上自主选择,主动地“拿”自己想要的音乐产品,显然,后者使用户的参与度更高,获得感也更高。同时,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音乐的用户与市场的新特征,如新媒体数字音乐的用户对音乐的审美、听歌的习惯等,并指出新媒体音乐传播发展的关键是音乐传播的用户参与和体验,提出了“新媒体数字音乐体验”这一全新概念。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从“流媒体音乐应用的编创与传播”和“流媒体音乐电台编辑与传播”两个方面,对流媒体音乐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中详细分析了流媒体音乐应用平台的创建与编排、流媒体音乐应用平台的管理与营收、流媒体音乐电台的编辑与制作、流媒体音乐电台的管理与运营等内容。作者认为,流媒体音乐的应用、传播模式、发展创新以及流媒体音乐电台建设等都是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下进行的;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了解用户的喜好、习惯、特点,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来追踪、分析这些数据,进而为用户推荐针对性强、个性化强的音乐产品,以吸引更多用户,拓展市场,促进流媒体音乐平台的建设。同时,流媒体音乐电台在这个发展过程和移动网络技术逐渐完善之中应运而生。与网络电台不同,流媒体音乐电台非常适应移动终端的传播模式,并能够随着移动终端的进步而不断进行更新升级,其用户量和用户的参与关注度也都是网络电台所不能比的。第五章至第七章主要探讨了“自媒体平台的音乐编创与传播”“新媒体音乐体验与项目传播”“新媒体音乐平台与媒介融合”三方面内容。在前文的基础上,作者对自媒体平台的音乐内容编创、自媒体平台的音乐传播与营收、新媒体音乐技术与体验、新媒体音乐项目与传播、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发展现状及音乐类视听节目的媒介融合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述。其中,作者以微信为例,对自媒体音乐平台的建设做了详尽的剖析。同时,作者对音乐传播的项目化发展趋势做了预测,指出以项目为中心的音乐传播形态将可能是推动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发展的动力之一。最后一章特别关注了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及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人才教育这一课题。任何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新时代的新媒体音乐编辑和传播也必然对相关人才提出了不一般的要求,那么,作为培育人才的音乐教育也亟待随之进行适应和变化。作者认为,要提升音乐编辑与传播人才的质量和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才能培育出适应新时期音乐传播和发展的人才,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本书所涉及的新媒体音乐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现代音乐,也包括其他类型与审美风格的音乐艺术形态,特别是一些基于新媒体进行创作、传播的音乐作品。而就研究重点来说,作者将关注点放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编辑和传播的相关问题上,并理论联系实际,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具体的相关案例来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实用性极强。在以这个问题为中心的视角下,作者在书中的论述则为读者呈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通过对新媒体音乐市场现状的分析,解析音乐的编辑与传播要适应不同媒介平台的内在动因。 在新时代全媒体的大环境下,所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形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媒体编辑人才。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那样:“不同类型的媒介对其音乐编辑与传播从业者的工作内容与技术水平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而与传统媒体音乐平台相比,新媒体音乐平台有着不同的特点,由此,当今社会对新媒体音乐编辑从业者的基本职能与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利用大量实证分析,对当前音乐市场现状做了深入而具体的考察。并在分析音乐市场现状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特点,对新媒体音乐编辑和传播的人才需求的内在动因进行全方位阐释,论理深刻,内容翔实,令人信服。就市场分析来说,作者从面到点,从全局到局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作者最先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当前新媒体音乐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国家相关政策、整体市场的特点等;随后从具体的微观层面,对互联网上音乐的付费机制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等做了详细的剖析,同时结合实例,进一步描述了整个国内音乐传播市场的经济状况,指出国内新媒体音乐产业经过不断优化,已经越来越规范,整个新媒体数字音乐发展势头强劲等观点。 第二,通过对当前新媒体音乐传播与传统媒体融合探究,阐释了新媒体音乐传播的新路径。 创新新媒体音乐传播的路径必须构建在新媒体用户中心平台创建和多元化传播路径的基础上。当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正处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音乐与传统音乐占据不同的市场份额,也吸引着不同的受众群体。作者通过剖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碰撞融合的过程凸显出的新媒体音乐传播的自身特点,探索了新媒体音乐传播的可行性路径。如作者对用户群体的新媒体音乐体验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在传统的音乐编辑和传播中,受众群体通常是被动接受音乐传播的内容和获取路径等,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的地位则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受众从之前的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而且在互联网的作用下,音乐传播用户群体对音乐的审美、喜好、获取路径等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用户的参与和互动也在新媒体的发展下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占据主动态势。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对新媒体用户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在获得丰富而具体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用户群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引出基于新媒体的音乐传播用户群体的主体地位这一概念。此外,互联网为新媒体音乐平台建设带来的广泛沟通和多功能互动也为用户群体的音乐体验创造了条件。故而,作者指出“用户基于音乐体验对于音乐的选择成为音乐传播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因,同时也是当前音像行业专制的主要动因和必然方向”。 第三,通过对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人才培养的关注,寻求新媒体音乐传播新策略。 人才无疑是驱动新媒体音乐传播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新时代互联网大背景下,音乐产业的升级对新媒体音乐编辑和传播人才培养带来新的需求和挑战。作者认为,“新时代音乐编辑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应构建多元主体、多方合力、广泛沟通、协同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形成合力效应,为数字音乐编辑与传播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提升数字音乐产业的创新能力,确保数字音乐传播的持续发展。”在论述中,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并以中国传媒大学作为范例,阐述了高校应如何对新媒体音乐编辑人才进行培养和教育。如完善相关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策划和制作的机会、注重社会实践等。 综上可知,《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一书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注重用实例说话,用数据分析,在多方位的阐述分析中,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用户中心”这一创新理念;同时作者富有全局和战略性眼光,对新媒体音乐编辑和传播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策略,对相关人才培养提出思路和方法,极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文为世界银行支持新疆职业教育发展项目课题“新疆校园原创音乐作品研发和推广”(课题编号:2018XZ001)的阶段性成果] (蔡沅羲/碩士,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