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海顿《g小调弦乐四重奏》 (Op.20 No.3)的演奏处理 |
范文 | 郑浩阳 [摘?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弦乐四重奏之父”,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之一。海顿作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其一生的创作量可谓高产。在海顿的作品中包含了多种体裁,弦乐四重奏作为其中的体裁之一共创作80余首,《g小调弦乐四重奏》(Op20?No3)作为其中的一首,较为经典且极富特色。本文以这首作品的演奏处理及其配合艺术为研究对象,对该作品的特点进行论述,最后对这首的演奏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关键词]海顿;弦乐四重奏;演奏处理;配合艺术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142-03 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罗劳,因其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被称为“交响曲之父”和“四重奏之父”。在其一生的所创作的四重奏中较为著名的有《云雀四重奏》《皇帝四重奏》等,曲风欢快、轻巧、轻松。海顿的音乐不同于前期或同时期的作曲家,也不同于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完善了古典音乐的风格和样式。在其后期的四重奏的作品中,乐章结构和技巧都趋于稳定,废除了数字低音,明确了弦乐的四个声部。海顿的这首《g小调弦乐四重奏》(Op20?No3),是他的同类作品中演奏次数较为频繁的,笔者翻阅资料发现关于这首重奏曲目的分析并不多,所以笔者以这方面为研究对象,能够使大家对这首作品有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以便把这首重奏作品演奏得更好。 一、海顿与《g小调弦乐四重奏》(Op20?No3) 海顿从小就拥有过人的音乐天赋。在他8岁时,就开始进入圣蒂斯唱诗学校进行学习。1756年,海顿结识了费恩贝格男爵,在其帮助下开始研究弦乐四重奏,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弦乐四重奏表演形式的雏形,在“启蒙运动”“狂飙运动”的影响之下,欧洲的音乐艺术与文化开始逐渐发生改变,海顿的创作风格在后来也开始发生转变,从之前的宫廷中的华丽风格逐渐向古典风格转变。在海顿中后期的创作中,其重奏体裁已趋于成熟,结构稳定,基本确立弦乐四重奏为四个乐章,他的重奏曲目多为欢快、活泼、灵巧。[1] 在海顿创作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Op20?No3)当中,大量运用了复调音乐创作技法中的对位法,把主旋律线条与复调织体相融合,即“赋格”。这样的创作可以让参与演奏的四个声部都有很大的表现力,使得音乐色彩、音响效果都得到新的进步。海顿还运用了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五度运动,重属九和弦镶嵌进第一小节的和声之中,在第二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使用属和弦,随后和弦性质发生改变而转为减和弦,和声变化明显,从而使音乐色彩呈现渐变的效果[2]。 二、《g小调弦乐四重奏》(Op20?No3)的演奏技术 (一)跳弓技术 作品的第一乐章节奏欢快,大量使用了八分音符进行谱写。在演奏中为凸显乐曲的活力及跳跃性,在短音符的演奏处理中应以跳弓进行演奏。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注意短音符的颗粒性,这个技术可被归纳为人工跳弓。与自然跳弓不同之处在于当运弓时要注意对弓子的控制,演奏的弓段应在中弓位置,而由于每根弓子的材质、重量等的不同,其具体中弓段位置应以弹性最高为基准进行寻找,在跳弓时要注意小拇指对于弓子平衡性的把握,应以依靠弓子自身的重量对琴弦施加压力,在其弹起的同时手臂要进行一定的干预,其目的在保证了跳音的短促的同时而不至于使音符过于琐碎,这有利于音符演奏时更有力度。在“跳”的同时有着“顿”的性质,在初步的练习中,先寻找弓子自由下落的感觉,在跳音中对于弓子的握持与控制,应追寻一种两者相平衡的状态而不是手对于弓子的完全控制管理,这对于跳弓的演奏极为重要。在对弓子的使用时,要注意手臂不能过于僵硬,过分地僵硬或许可以单独完成一次跳弓,但对于连续多次的跳弓是难以完成的。在练习的初期,可首先进行慢练,逐音进行演奏,感受在跳的同时又有着拉奏的感觉,以至于保持音色的结实,琴弦有力地震动同时保持其音符的短促,在渐渐熟悉后,便可进行加速,在与弓子的接触中寻找手与弓子相平衡的临界点,在演奏中要注意音符间的间断,同时也要注意其音色,以保证其音符在演奏中富有跳跃性的同时也清晰地发声。 (二)换弦技术 在乐曲中涉及跳弓技术的同时也蕴含着换弦演奏,换弦技术作为演奏的基本功之一可谓是每位演奏者的必修课。在这首曲目中,不乏多处涉及了连续换弦的同时进行跳弓演奏,想要连续平稳地进行跳弓拉奏,此时换弦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换弦技术可谓是连续进行有质量跳弓演奏的基础,这就需要对换弦技术进行更加严苛的要求。对于需要连续换弦演奏的地方,其换弦时就需要手臂进行动作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每次换弦时都需要有预见性地进行,要提前做出换弦准备,大臂应有准备进行换弦的趋势向换弦所在平面进行切换,在换弦时,要以大臂带动小臂进行换弦,在更换完成后要保持大臂、小臂、弓子在同一平面,在拉奏时要保证其手臂的稳定性,以防止出现蹭弦,弓子在跳动的过程中因繁琐的多余动作而导致中断或脱离控制。在连续换弦时则要有意识地对大臂进行控制,从而完成不同琴弦所在的不同平面的转换。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换弦角度的正确,保证动作的简洁利落。对于跨弦换弦,则需要注意的是其幅度相较于相邻弦换弦更大,但其花费时间与之相同,所以对于跨弦换弦,其要求在相同时间内做出大的动作,同时依然要保持换弦质量。在练习中,要首先对四根琴弦的所在平面有所了解,可进行慢练让弓子在琴弦运行时对手臂养成一定肌肉记忆,当能对每个琴弦更换时都能迅速准确地找出其位置时,才可加快速度直至曲目要求的原速进行演奏。 (三)颤音技术 在该乐曲中的部分乐句中使用了颤音技術,其多作为修饰增添了乐句的灵动,使其更显华丽。在演奏颤音时,应奏出轻巧的效果,这对音符的演奏则要求了解打指时的速度、力度,在保证其速度的同时要保证发音的清晰,在保证按音的力度的同时不能耽误打指时的速度,这在进行颤音演奏时,要寻找一种惯性的感觉。普通的打指对于演奏者来说不是问题,针对于有韵律的颤音则需要一定的练习,在打指练习中可进行慢速训练,首先在低速的情况下追寻按指时的力度,其力度的寻找可以以手指在接触指板时有轻微的声音产生为基准,对单一手指进行抬起、按下的针对性练习,这是对于手指及所连带的肌肉进行练习,以保证在演奏打指时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音色控制,使其一直保持清晰明了的状态。对左手的一至四指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当手指的肌肉在得到一定加强后,便可对其打指的频率进行进一步提高,适度地进行加速,在练习时要注意打指时要有节律地进行,每一拍的打指要有次数的进行要求,可从低到高地逐级增加,而不可从始至终都漫无目的地进行练习,这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降低了练习的效率,浪费了时间的同时并不能对打指技术有显著的提升。在颤音的演奏时,要注意每根手指的发力,除去按指外的其余手指都应保持放松,从而保证整体手型的保持,倘若其每根手指都处于僵持状态下,这不仅会影响打指时的频率,也会加速手的酸痛疲劳,也会使演奏的颤音糊作一团。所以在颤音练习时除了要对其手部肌肉进行锻炼,同时也要注意其发力的方法,从而达到能够高质量、有持续能力地颤音演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