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93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
范文

    苗欣蕤

    

    

    

    [摘?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而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充分地展现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本文将通过分析作品BWV893前奏曲与赋格,从其创作风格、作品分析、演奏分析等细节来研究如何提高音乐修养和如何完整地演奏巴赫的作品,走进巴赫,掌握复调音乐的演奏技法。

    [关键词]巴赫;复调;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139-03

    一、巴赫简述及《平均律钢琴曲集》创作背景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世人认为他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创作了大量的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还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的音乐充满了内部的平衡美感,复调性程度最高,巴赫步入了老年时期就全身投身于宗教,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音乐表达的是崇拜和信仰,认为音乐是和上帝沟通的桥梁,用音乐的方式来使人们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和形象的百科全书,被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并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这套曲集共有两卷,分别创作于克腾时代和莱比锡时代,每一卷都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共有48首,运用了24个大小调,BWV893这部作品是巴赫晚期创作于莱比锡时期,是《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最后一首。

    二、作品BWV893的曲式结构分析

    (一)前奏曲曲式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二部创意曲,b小调,主题在呈示部开始,以右手的主题旋律构成了最基本的织体结构,之后的主题原调在左手重现,主题移高三度在右手体现,主题也移高三度在左手体现,中间的模进造成了一些离调,但都是由四部向上的关系进行的,由小调构成,有一种悲伤之感。

    展开部,调式不稳定,穿插了一些主题材料的紧缩,以“对位变奏”使整个乐曲充满变化和感情色彩。

    再现部,可以看作是假再现,该曲一直在重复主题,这种曲式结构可以当作是一种“循环曲式”,这种循环曲式没有失去对称美的效果,贯穿全曲,有一种对称之美,符合巴洛克时期的视觉审美效果。

    (二)赋格曲式结构分析

    赋格曲是一首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的结构,主题在呈示部小节中音声部开始,接着答题在高音声部对主题进行了上行四度的模仿,经过一个短促的下行音阶式的插段,对题一伴随着答题在下方声部出现,主题依次在中音声部、高音声部、低音声部上各出现过一次之后,整个呈示部展现了出来。

    展开部该部分包括了四次主题和第二对题的出现,主题从中音部开始,之后通过第四插段将答题引入到D大调,在45小节转到A大调,最后在#f小调上再现,随着上方的第二对题,全曲达到了巅峰,随后的间插段通过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两组下行模进,让作品的情感得到缓和,通过属到主的进行到?b小调,并在属和弦上进行了半终止。

    再现部,包含了两次完整的主题和一次不完整再现,主题逐渐回到原调b小调,结尾处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形成了反向进行,使乐曲在结束的同时继续富有活力。

    三、作品BWV893的演奏分析

    (一)前奏曲演奏分析

    前奏曲全曲都在再现主题,是一首快板作品,主题在起句的第一声部进入,之后有接连不断的模进,乐句与乐句之间多以八分和十六分音符构成,其次还有较多切分节奏型,这类乐句会成为该曲后半段一些紧密節奏的隐伏,演奏时应该比较注意切分节奏、旋律的强弱及演奏的效果。

    1.技术难点

    (1)断奏与连奏1—9小节(见谱例1):

    这首作品采用了断奏和连奏相结合的方法,开头的主题在右手构成了最基本的织体,由8个八分音符展开,弹奏时往往是以4个音符为一组,每个八分音符中间需要断开弹奏出干净清脆的效果,断奏的弹法是在用钢琴模拟古钢琴,还原该时期的音乐风格,在加入了十六分音符的小节时使用到了连奏的弹法,展示了一张一弛的听觉效果,多了几分歌唱性,第5小节在左手主题原调重现,演奏时要注意左右手突出主题。

    (2)装饰音30—38小节(见谱例2):

    装饰音是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用来丰富曲调,给乐曲增加特色和演奏效果,这一段有四个装饰音,在第31小节左手有一个上波音,32小节最后四分音符有一个回音,34和36小节都是上波音,但是正确的弹奏装饰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比如:32小节的回音,演奏时从上方一度开始,即mi—#re—#do—re,我们就要注意重音在主音还是在辅助音的第一个音,这一句和前几句相比较重音应该在主音上,而34小节和36小节的上波音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弹奏时,都应该均匀并急速往返,和其他旋律不应该有任何的区别,在记载中,巴赫的一些作品并没有对装饰音有明确的标记,即兴色彩比较浓厚,这样就给演奏家带来很大的困难,需要通过对乐曲的理解和分析,并掌握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判断。

    (3)节奏型59—64小节(见谱例3):

    在这一段作品使用了大量的切分音节奏,在切分音的乐句中,开始音并不是重拍音,大多是跨小节连音线之后的第一个音,这样的写法使乐句更富有激情和动感,这很符合巴洛克时期追求的动感效果,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找到重拍音,在十六分音符密集的地方要弹得颗粒分明。

    更要注意的是巴赫在倒数第三小节有两个浓厚的“跳音和弦”,这是全曲唯一的一个ff,在最后结尾加入了扩展终止,运用了模拟乐队音响效果的手法,有一种留恋之感,最后落在主和弦结束全曲。

    2.指法编排

    使用正确的指法编配,是实现音乐表演真实性的前提和基础,演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保持手型正确,当一个手指弹奏时,另外的手指则需要平稳的保持在原位。全曲富有感情色彩,但弹奏时,并没有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去表达,而是用手指去表现音乐色彩。

    (2)少用拇指,虽然巴赫是大拇指的解放者,但与今天相比大拇指的使用仍然很少,并且尽量避免拇指上黑键。整首作品大拇指的使用还是没有其他手指运用的多,比如第二小节黑键上拇指的音#do用食指代替。

    (3)使用“过指”指法,为了使巴赫作品中多声部的各声部清晰独立,21—23小节就运用了“过指”,使乐句更加连贯,声部更加独立[1]。

    演奏时,声音的连贯就要靠合理舒适的指法,良好的指法不仅需要满足乐句的连贯性,而且需要满足演奏时乐句与身心相结合,并且在演奏快速的乐曲中,合理的指法可以减轻手指的负担。

    3.速度与音色的控制

    在速度方面,巴赫的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由于他的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所以巴赫的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应该处于一个基本节奏之中,这是一首快板作品,弹奏者需要达到指定的速度。

    在触键方面,巴赫所作的音乐是教堂音乐,庄重神圣,所以演奏应该是坚实轻快却不笨重的,在这首作品中,在速度固定的情况下,连奏的音的时值要比非连奏的音的时值在力度变化方面要长一点,用断奏和非连奏法来模仿古钢琴的清脆效果比较合适,使得整首作品有一种摇曳感,用断奏的弹法使得时值的音有一种轻快利落之感。

    (二)赋格的演奏分析

    1.赋格的结构分析与音色层次结构变化

    (1)主题

    赋格主题的展开常常是不停息的连续扩展和持续不停地节奏运动,具有流动性并贯穿全曲始终,使赋格的主题充分展开,有利于传递音乐的感情色彩,虽然在力度上没有突出的起伏性变化,但在大段落上已经有强弱对比关系,在这首作品中主题一共出现了九次,从弱拍b小调上的属音第一次出现,之后主音在强拍上得以强调,第4小节由连续的下行八度构成,强拍上构成下行音阶,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构成了疏密对比,由于断奏和连奏的交错,八度的大跳使整个主题的形象开始活跃鲜明。

    呈示部从左手(1—6小节)开始中音声部的主题,紧接着(6—12小节)是中音声部的对题,巴赫在该赋格中创作了两个不同形态的对题,轮流伴随着主题而出现,在谱例4中,对题一伴随着#f小调的答题在第7小节中音声部出现,该对题使用了三种材料类型,开头的a—#f—#e来自对主题卡农的模仿。[2]而右手从第7小节进入守调答题,这首赋格动机在弱拍开始,给演奏者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演奏者要将各个声部弹得清脆干净,使他们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将它们联系起来,使他们相互对比和衬托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对题7—23小节(见谱例5)

    12—21小节是过渡部分,之后开始进入到第一插段,低音部与上方声部之间,以直接来自对题的材料进行卡农模进。在这一段中,有大量的装饰音,装饰音的使用是巴赫作品中极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正如巴赫的儿子C·P·E·巴赫所写道的:“它们使音符相互连接,富有生气,强调要点,传递重音,它们使音乐更悦耳动听,唤醒我们闭塞的注意力……没有它们,最好的旋律也变得空洞无物,毫不动人,最清晰的内容亦变得模糊不清,但必须避免过分地使用装饰音,正如辣椒粉也能毁坏一道好菜。”[3]第9、11小节的颤音,在稳定弹奏的基础上在后面加入了后倚音,在音乐上会给人一种安定的感觉,而且会把拍子划分得很清晰稳定。

    展开部第二对题(29—32小节)经常伴随着主题从中声部弱拍开始,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大跳的形式出现,与上方的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了对比。

    (3)间插段

    在这首乐曲中的间插段长短不一,大多是来自主题、对题的材料,中间运用了模进、模仿等手法,在第二插段(32—40小节),低音部是第二对题的后续延伸,中音部则是低音部中(32—33小节)上行进行的三度叠置,接着高音部则对中音部进行模仿,第三间插段(41—50小节),中音部的材料来源于第一对题,高音部的材料来自第二间插段中音部与高音部的进行,第五间插段(61—70小节),声部高低层次比较明显,也许各声部的安排,可以使较低音声部与较高音声部之间的模仿显得清晰一些。

    2.演奏特点

    (1)触键演奏特点

    巴赫的作品在演奏上要求十分严谨,和浪漫派的作品有一定的区别,由于当时是巴洛克时期,使用的古钢琴和现在的钢琴不同,在演奏中,演奏者右手需要同时弹两个声部的旋律,弹奏时应该贴键弹奏,节奏严格统一,不能过分自由,做到音与音之间自然、均匀。这首赋格曲演奏的时候要注意每小节弹奏的第一拍相对突出一点,使节奏感相对明确,这样就能体现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和规整的音乐风格。[4]

    (2)声部演奏特点

    在演奏巴赫的赋格作品时,不能只靠指尖的记忆,还要用耳朵去分辨各个声部的走向,才能完美的演绎,并且在演奏的同时,还要思考巴赫作品的内部结构,找到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现部,弹奏过程中力度起伏应该较小,强弱对比不能太过于明显,演奏时也要特别注意音色的控制和效果,以及各声部之间的层次,这样才能弹奏出一个立体的效果。

    结?语

    通过对BWV893作品的结构分析和演奏分析,我们进一步地走进了巴赫所处的时代,巴赫的作品会给人们极大的舒适感,紧紧抓住人们的听觉,他的音乐似乎用什么样的解读都能理解,高调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运用,使巴赫成为了音乐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时,需要用现代的钢琴演奏技巧来再现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的演奏效果,只有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勤奋刻苦的练习,才能够掌握演奏巴赫作品的技巧并完美的演绎。

    注释:

    [1]刘?凡.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指法探索[D].武汉音乐学院,2014:35.

    [2][3]丁?悦,黄俊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93赋格曲分析[J].北方音乐,2017(18):78—79.

    [4]谷雨桐.巴赫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分析——以第一卷第十五首为例[J].当代音乐,2017(24):100—101.

    (责任编辑:刘露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7: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