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高校毕业生离校问题的几点思考
范文

    摘 要:高校毕业生离校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文明离校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毕业生离校的现状、目前高校的应对办法,旨在找出毕业生不文明离校的原因,着力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不文明离校;思想政治工作

    自2003年起,教育部每年都要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的相关文件。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学生数目的逐年增加,毕业生离校工作也渐渐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顺利地迎进来,平安地送出去”成为每个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扩招、就业、学生心理等多方面因素,这一学校的基本职能却常常遇到困难。毕业生不文明离校成为每到毕业之时的不和谐音符,对校园环境本身和大学生的公众形象都产生极大影响。各学校都在探索解决毕业生不文明离校的工作思路,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高校毕业生离校情况

    1.1 深夜晚归 打乱正常休息秩序

    许多同学都会选择毕业聚会、吃散伙饭等形式来告别自己最后的大学生活,而且常常在晚上进行。一群好友玩到一点、两点,甚至更晚,毕业生离校时期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往往前面回来的人同学刚刚安静下来,后面的同学又回到寝室楼内大声喧哗,反复数次,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值班人员的休息,敲门声、说话声也极大的影响到其他已经入睡的同学。

    1.2 不搞卫生 寝室“脏、乱、差”

    毕业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寝室的卫生情况十分糟糕,不打扫卫生、不叠被子、不整理物品,曾经日夜栖息的寝室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集散地。面对卫生问题,调查中的一些同学总能找出“忙着毕业设计”、“找工作”等种种借口来作为不打扫卫生的解释,但是不管是毕业找工作也好,还是其他原因也罢,维护公寓卫生、整洁,不仅仅是每位学生的义务,也是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负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1.3 打架滋事 损坏公共财物

    毕业生在派遣前夕就已经开始出现寝室楼之间喊话、酩酊大醉之后滋事打人。很多学生在饭店吃饭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架。毕业期间学生宿舍楼不仅不能正常在熄灯之后关门,而且学生从外回来之后,还将校园内垃圾桶、沙桶等物损坏。更有甚者,将饮水机、暖瓶等从寝室窗口扔下,发泄心中兴奋或者郁闷的情绪。这样不仅影响正常的校园秩序,严重破坏校园环境,也形成安全隐患。

    2 高校毕业生不文明离校的原因

    2.1 参差不齐,扩招使得学生素质相差悬殊

    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天之骄子”这个称号不再拥有耀眼的光环。1978年高考录取人数40万,录取比例6.8%。2008年录取人数592万。录取比例57%。2008年的录取人数是1978年的15倍,录取率相比则提高了50个百分点。再加上二表B、联合办学等招生模式的出现,使得高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普及本科教育的同时,确实对校园文化、校园风气等造成不良影响。这些学生在就业、考研时的劣势比较明显,在毕业时发泄情绪的可能性增大。

    2.2 恶性循环,不良的传承关系自然形成

    不文明离校现象出现之初,很多低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对此事进行客观认识,但是当这种“离校综合症”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们到毕业之时就蠢蠢欲动。特别是低年级同学看到高年级同学在毕业离校时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毕业就是发泄对社会、对学校不满的机会。

    2.3 就业压力,“毕业就失业”成为普遍现象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应该说就业难现象是高校扩招的产物,而人口基数大、岗位有限也是因素之一。特别是有些专业社会需求量小,例如考古类、采伐类等专业,招考公务员时这些专业都难觅其踪。无论个人在专业能力方面是否突出,仍然没有好的出路,必然使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2.4 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导致过度渲泻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郁闷”一词已经成为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字眼。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具体的不满对象,或者纯粹因为在学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是在感情方面、家庭方面、个人际遇方面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难以自我调节。遂借助毕业这个机会,找到一个发泄的突破口。

    2.5 百密一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欠缺

    从近些年高校的稳定情况就可以看出,工作在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一定欠缺。如果爱校教育没有从入学就抓起,并且深入到每学期的工作中,就很难让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开展爱国爱校教育,却常常将其当作一项常规工作,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下功夫。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相应的校园氛围、调动全校各个部门集体配合。

    3 高校现有应对办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做法基本上是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想尽办法,在毕业前开展各种座谈会、茶话会。使得毕业生的时间被占满,分散学生发泄情绪的注意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情况是,学生在活动现场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回到宿舍依旧大声喧哗、发泄不满、甚至损坏公物。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死看死守。离校期间每天晚上安排辅导员值班,一旦发现情况及时处理。这种作法貌似能够直接解决问题,事实上如果方法不当,反而容易激化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4 高校文明离校的建议

    做好与其它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各高校的情况类似,大一至大三的课程比较多,大四学生的课程比较少,使得大四学生的闲暇时间相当充裕。合理调配学习时间,使得大四学生仍有课业负担,既减少低年级学生又要参加学校活动,又要抓紧学习的现象得以缓解,同时使得大四学生不再“无事可做”。另外,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务处要提前沟通,将论文答辩时间合理推后。

    将爱校教育贯穿大学四年,做到有始有终。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但是基本停留在口头上,或者只是参观校史馆、开办一场校史讲座等较为简单的方法,这对于大学生树立爱校观念来说远远不够。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不断渗透。同时,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起更加友好的关系,用情感打动学生,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现在学生往往在毕业时对班级同学依依不舍,却很难对辅导员老师产生这种感情。一方面这与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比较多,容易使学生产生不理解,另外一方面也与辅导员与学生自然产生的距离感不无关系。

    各种活动等对毕业生有所倾斜,很多学校的各种活动、教育都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是常常只是针对非毕业生班级。甚至有的学校大三学生都很少参与。这使得毕业生自己就将其列入特殊范围内,到了大四后对各项活动自然懈怠。很多学校常常抱怨毕业生的积极性不好调动,但很多时候,是为了学生工作的方便自然将毕业生排除在外。特别是大四下学期。很多学生聚在寝室里大吃大喝,更增加了寻衅滋事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柯毅萍、王毅华.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工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104-105.

    [2]朱晓茼、李朝征、李世隆.从毕业生文明离校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1):121-122.

    [3]刘嵘、高明文.大学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工作[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8,119-120.

    作者简介:胡思颖,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助教,法学硕士。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