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民币国际化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范文 | 丁文丽 周建华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基于真实贸易交易需求,人民币开始流出境外,逐渐完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顺势而为,于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并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流通。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本文基于货币国际化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梳理,对人民币国际化历史进行简要回顾,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进展进行陈述,对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战略机遇及调整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历史回顾 ?现状分析 一、货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 研究者对货币国际化的定义或者说考量角度是不同的,大部分研究者主要从职能视角进行界定,即从货币的支付、计价及价值储藏手段三方面进行考量。在对货币职能进行测度时,加入了货币主权属性。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但使用具有国家强制性,进而货币一定是由主权国家发行的,或者说货币发行隶属于一定的主权国家,这样货币才能被主权国家的人民接受和使用。传统货币与主权,是一主权一货币,货币有严格的主权属性界限,在市场经济以前存在。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突破了主权属性疆界,一个国家的公民会持有另一个国家的货币,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活动突破了主权国家的界限,需要相应的货币为其经济活动提供支撑,这时货币具有国际货币属性。当货币不再隶属于某国主权,在国家、国际的经济活动交往中发挥支付、计价和储备的职能,则称为国际货币,或者说该货币开始国际化。 国际货币承担的具体职能:一是支付职能,即交易媒介,是指在国际贸易、资本等往来中,作为交易往来的媒介。在私人领域,可以用作支付贸易、投资项目或资本往来;在官方领域,官方部门可以用来调节外汇市场或者支付转移。二是计价职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往来中,作为价值度量或标价的单位。三是储藏职能,是国际经济主体用以进行价值储藏的载体,私人领域主要表现为选择某种国际货币作为货币资产持有,官方领域表现为选择某种国际货币作为货币储备资产。 货币地理学学者认为,在度量某种货币发挥货币职能时,会遇到模糊的区域,比如在一国境内,有跨国公司参与的国际经济交往活动,参与交易的本国货币是否是国际货币,其认为货币是有空间的,当货币越出本国主权空间以外发挥支付、计价和价值储备职能时,该货币履行了国际货币职能,开始货币国际化。是否货币越出主权空间就是国际化,全世界都存在边境贸易,各国货币都或多或少穿梭于边境,都是国际货币?是否应综合考虑大宗商品定价、交易结算、资本市场及储备等货币,现各研究者还没有达成一致。笔者认为,货币具有确定的主权和空间属性,以货币越出主权空间作为货币国际化界定是合适的,同时也应关注国际货币的等级性。柯恩将货币分为七个等级,即顶级货币、高贵货币、杰出货币、普通货币、被渗透货币、准货币、伪货币。顶级货币是最受尊重的货币,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元和英镑,现今的美元。 与货币国际化对应,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越出国家空间界限,在世界国际经济贸易等往来活动中承担着支付、计价和价值储藏职能。 二、人民币国际化历史回顾 (一)人民币国际化准备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阶段是自然形成的,该阶段没有政府的主动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完全是因为适应经济发展及国际经济往来需要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禁止人民币出入境的。1957年,随着中国外交关系格局基本形成,国家允许携带5元的人民币现钞出入境。1987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国家允许携带200元人民币现钞出入境。20世纪90年代,中國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贸易交往的物流、人流、资金流迅速增长,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再次提升了人民币出入境现钞携带额,每人可以携带6000元。进入20世纪,中国经济影响力进一步释放,与周边国家和世界交往更加密切,边贸快速发展,中国顺势提高了出入境携带额,允许个人出入境携带额为2万元。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周边接壤国家边贸发展快速,由于成本收益及风险考量,加之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的比较优势,人民币在边贸使用中逐渐增多,在真实贸易需求背景下,人民币非官方自发地在周边国家流通。2003年,是人民币境外流通的重要节点年,国家允许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允许边境地区的境外贸易机构到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支持边境地区双边银行展开合作,建立人民币结算代理业务关系。同年,内地同意为香港人民币存款、兑换和汇款等业务提供清算安排,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得以先机发展。2004年,为澳门提供人民币业务清算安排。 这一时期,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时期,主要特点是经济发展与交往需要驱动人民币越出主权空间界限发挥国际货币职能。 (二)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发展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发展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部,牙买加货币体系结构衍生的风险带给了世界各国深入的反思;内部,国内在探寻人民币地位与经济贸易地位不相称问题。2009年,中国正式提出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并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展到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等20个省区,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2011年,新增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11个省区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国内地区范围扩大至全国,国外覆盖全球。个人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于2018年扩展到全国。2009年-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稳步放开,一步一台阶,人民币国际化在政府主体稳步推动下持续发展。 资本项目方面,2010年始,ODI、FDI人民币结算试点陆续开始。2013年始,跨境人民币放款、跨境资金池、跨境融资等业务陆续放开。2011年,香港推出离岸人民币即期汇率价。现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RQFII、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等多种渠道投资我国金融市场;RODII可以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投资境外金融市场,主要为香港。2014年,中央官方文件首次提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将人民币国际化确定为国家战略。2016年,人民币成为SDR货币篮子中的一员,一部分国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部储备资产。 这段时期,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发展,有序推进经常账户人民币结算,资本账户也取得重大进展,RQFII额度不断提升,香港、伦敦离岸市场快速发展,境内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CIPS二期于2018年投产试运行,海外清算行陆续设立,监管方面引入了宏观审慎监管。2018年底,境外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总额4.8万亿元,持有的金融产品主要为股票、债券、贷款和存款;人民币银行已与38家外国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额3.7万亿元;大陆及香港股票通后,2018年南下北上资金轧差后,净流入超2000亿元。 三、人民币国际化现状:战略机遇及风险挑战并存 (一)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根据人民银行最新的《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15.85亿元,收付比1:0.98。人民币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第二大国际收付货币,全球第五支付貨币、第三贸易融资货币、第八外汇交易货币和第六储备货币。60多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规模达2027.9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242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支付、计价和储备功能的特性不断增强。继CIPS之后,人民银行推出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专门对人民币跨境流动进行检测,跨境现钞调运稳步增长。人民银行已在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机制,共授权25家银行担任清算行,其中中资银行24家、外资清算行1家。境外收付地区,占比最大为香港,占比达40.5%,其次为新加坡、德国、韩国和日本等,最近两年伦敦发展最为迅速,成为亚洲之外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境外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1.2万亿元,香港地区占比超过50%,紧跟着为台湾、英国和新加坡。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显著,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07万亿元,占同期收付总额的13.1%,其中直接投资金额达2244亿元。与周边国家跨境结算金额约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46.3%,高于同期全国结算增幅。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0.75万亿元,同比增长65%,净流入1.13万亿元,主要集中在证券投资、直接投资和跨境融资项目。熊猫债发债主体深度扩展,有政府主体、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开发性机构等,累计发行规模超3100亿元。人民币大宗商品计价取得重大进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运行,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期货、精对苯二甲酸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 经过十余年发展,现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重大进展,跨境收付金额稳步提升,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往来相互支撑格局形成,香港、伦敦、新加坡离岸市场有所发展,境内外人民币资产投资渠道不断健全完善,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 货币国际化,归根到底是各国劳动生产率、以经济为代表的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十八、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科技、信息等新兴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货币跨境流动的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不断优化,跨境流通渠道不断完善,在岸离岸市场建设成效显著,人民币境内外投资及回流渠道更加通畅。外部方面,世界各国对现国际货币体系弊端及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新兴国家的经济及货币转变表现出了解、接洽和接受。中国和平崛起受大部分国家接纳与认可,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更加密切,影响力有所增强。抓住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契机的战略机遇,充分客观认识人民币国际化所处的阶段,稳扎稳打、顺势而为,是接下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国际化开展的基调。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尽管2009年国家正式确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目前人民币在全球的支付、储备占比与我国经济与贸易对全球的贡献地位是极不匹配的:一方面由于货币惯性,经济主体对传统货币及交易渠道更加熟悉,人民币走出去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以美元为典型的货币,为维持其货币地位,不可避免地会遏制人民币的崛起。国内方面,虽然我国经济体量排名世界第二,但我国一些核心产业、技术并没有明显优势,经济主体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谈判能力不强。近些年,我国资本项目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人民币证券投资、直接投资和贸易融资大幅增加,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加速,但离顶级国际货币自由在全球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要求有差异。科学认识评估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及所处的阶段,针对性地制定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方案,注重风险防控,务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是理论及实践工作者接下来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R].中国人民币银行. [2]管涛,从国内货币走向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历史瞬间[J].中国外汇,2019(1):82-85. [3]杨惠敏,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8:191-192. [4]本杰明· J·科恩著,代先强译,货币地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64.181. 基金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推进人民币在云南周边国家跨境使用研究(SYSX201903)。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