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持有至到期投资经济实质另解 |
范文 | 张杰 摘要:有关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理解一直是初次接触金融资产的难点,也是日后各种会计证书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经济实质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大期刊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讲解基本大同小异,文章将对该金融资产的经济实质,通过一次还本分期付息和最终一次还本付息两种方式进行对比解析,进而给出新的理解记忆模式,希望能对初学者在理解上提供帮助。 关键词:持有至到期投资;经济实质;还本付息;理解 一、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持有金融工具有能力有目的至到期日的长期资产,其特点主要包含三点内容: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将股票投资排除);2.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财务上不受影响)。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折价溢价或面值发行,可以通过对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对比找出规律,票面利率通常与面值一起计算每年支付的利息,实际利息通常与摊余成本结合计算实际的利息收益。当票面利率高于实际利率时,说明每一期对方支付的利息额较高,那么该债券就是有高价值的资产,也就是俗称的值钱货,所以购买时就要付出更高的价值,即溢价发行来购买该债券,当票面利率低于实际利率时,每一期收到的利息额就相对较少,那么中间利息少,便只能通过贱卖来吸引对方来购买,也就是这里的折价发行,面值发行则是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行方溢价发行前期导致持有者多支付的钱,是对持有期间发行方企业要多付给持有者利息的“补偿”,而折价发行导致持有者前期少付钱,是发行方以后各期要少付给持有者利息的“安慰”。 由于会计准则始终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所以,在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的时间价值也应反映出来,假如购买5年期债券总金额为1000万元,面值1250万元,票面利率4.72%(年利息为59万元,也是期间每期实际收到的利息),则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i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反映: 1000=59×(P/A,i,5)+1250×(P/F,i,5) 由以上关系式可以看出,每年年末收到的真金白银59万元与收到的最后一年年末的1250万元以实际利率折现后的金额,应等于持有者的付出价值,通过查表计算出实际利率为10%,也就是说,从期初付出1000万元开始,发行方对债券持有者来说“欠债”1000万元,在10%的实际利率下增长利息确认每一年的欠债总额,若债券发行方每年还款59万元(即分次付息一次还本),则发行方欠债总额会在扣除还款额后重新计算,结果即为摊余成本。 每一期的应收利息或应计利息1250×4.72%=59(万元)为票面值乘以票面利率,但该利息并不是该期的实际收益(也即是科目中的“投资收益”),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本期投资的收益為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而每一期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上一期的摊余成本加上本期新增长的实际收益(投资收益),扣除本期对方偿还的金额(及59万元利息金额);另外,有关“应收利息”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的判断,首先“应收利息”是流动资产,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是非流动资产,在到期还本分期付息模式下,利息是短期债权,用“应收利息”科目表示,而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模式下,利息为长期债权,则用长期资产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表示。 二、相关账务处理的理解 同样以以上案例为基础进行分析,即假如20×0年1月1日,XYZ公司支付价款l 000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万元,票面利率4.72%。 (一)分期付息到期还本模式 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案例基本信息可知,XYZ公司在第一年年初支付价款1000万元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此可以理解为,XYZ公司以购买的债券为凭据,在发行方处存款1000万元,以实际利率10%的利息率,采取复利模式计算利息额,并以每期59万元面额收回部分金额的模式进行处理。以次模式计算,在一年之后,XYZ公司应收回资产金额为1000+1 000×10%=1100万元,但由于年末收到固定还款59万元,故此时对方对XYZ公司欠款总额为1100-59=1041万元,也即第一年年末摊余成本为1041万元;同理在第二年年末,在实际利率下10%的利息率模式下,一年之后,XYZ公司有对方欠债1041+1041×10%=1145万元,但同样的于第二年年末收到对方还款59万元,故欠债总额调整为1145-59=1086万元,即第二年年末摊余成本为1086万元;第三年、第四年同理,第五年的利息调整由于小数取舍导致的误差,要用倒挤的方法计算,其他内容不在此处赘述。下面给出具体业务操作分录进行如下: 第一年年初: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第一年年末: 借:应收利息59(收款分录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 贷:投资收益 100 第二、三、四年年末分录同上,第五年年末: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9 贷:投资收益118 借:银行存款1309 贷: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从会计分录角度理解摊余成本的计算,在不考虑减值的情况下,摊余成本也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的余额,即在每一年年末将所有持有至到期投资一级科目的余额进行借贷汇总后的余额,即为摊余成本的余额,也是计算下一年摊余成本的基数。 (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模式 为了便于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经济实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同样沿用上例,同样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问题,由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期间没有实际资金流入,在第五年年末,则会有59×5+1250=1545万元的资金流入,将此流入资金1545万元以一定利率i进行折现,折现后价值为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因此,在年初同样以1000万元购买面值1250万元,利息率4.72%的债券时,每月应收利息仍未59万元,则初始投资成本与实际利率i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反映: 1000=(59×5+1250)×(P/F,i,5) 通过查表与插值法得出i=9.05%,即在初始投资付出1000万元,实际利率为9.05%的利息率模式下进行复利计算本金及利息,在第五年年末可以收到价值59×5+1250=1545万元的收益,同时也从以上关系中看出,在票面利率相同时,不同的收款模式,得出的实际利率并不相同。 同样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案例基本信息可知,XYZ公司在第一年年初支付价款1000万元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此时,XYZ公司有收款1000万元的权利,或者理解为XYZ公司在债券发行方处存款1000万元,以实际利率9.05%的利息率模式下进行复利计息,一年之后,XYZ公司应收欠款1000+1000×9.05%=1090.5万元,但由于年末未收到发行方任何实质性还款,所以此时发行方对XYZ公司欠债总额仍为1090.5万元,也即第一年年末摊余成本为1090.5万元;同理在第二年年末,在实际利率下9.05%的利息率模式下,一年之后,XYZ公司有对方欠债1090.5+1090.5×9.05%=1089.19万元,但同样的于第二年年末未收到对方任何还款金额,故欠债总额仍为1089.19万元,即第二年年末摊余成本为1089.19万元;第三年、第四年同理,第五年的利息调整由于小数取舍导致的误差,要用倒挤的方法计算。下面补充具体业务操作分录进行辅助理解,分录如下。 第一年年初: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第一年年末: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9(收款分录无) ——利息调整31.5 贷:投资收益90.5 第二、三、四年年末分录同上,第五年末: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9(收款分录无) ——利息调整71.83 贷:投资收益130.83 借:银行存款154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 ——应计利息295(59×5) 从会计分录角度理解摊余成本的计算,在不考虑减值的情况下,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摊余成本仍旧是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的余额,即在每一年年末将所有持有至到期投资一级科目的余额进行借贷汇总后的余额,即为摊余成本的余額,也是计算下一年摊余成本的基数。 由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欠债方是否“还钱”是影响摊余成本的直接因素,分次付息每年还款59万,故计算摊余成本时,除了考虑前期欠债总额增长的利息,还应考虑欠债方偿还的部分,增长的欠款加总,偿还的欠款扣除,进而计算出下一期的欠款总额,也即摊余成本;而一次还本付息在持有期间只有每一期的欠债增长,没有欠债偿还,故计算方法上没有扣除部分。 以上是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中有关初始成本、利息调整,以及不同时间段摊余成本的计量等方法的介绍和本质含义的解析,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理解,关键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本质,以及利息收入的计提模式,掌握票面利息与实际收益的区别,是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关键,其次是通过不同模式下资产科目的含义进行对比理解,比如“应收利息”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的区别,最后熟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到期还本一次付息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账务处理的区别。 以上是对理解和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邢国平.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分析[J].国家税务局,2016(06). [2]张庆考,孙永震,王伟.经济实质视角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探讨[J].综合·会计实务,2016(10). [3]冯桂玉,付息方式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的影响[J].会计管理,2011(11). 基金项目:广州工商学院重点课程申报项目《中级财务会计Ⅰ》;项目编号:2016KC-004。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