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万物两极,善恶对立 |
范文 | 张成成 【摘 要】2015年年末的电影《唐人街探案》以一种新奇陌生的混搭模式横空出世,大胆尝试将喜剧元素和侦探元素深度融合,成功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重佳绩。除了张弛有度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丰满自然的笑点设置外,电影中的宗教元素更是为影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有东方佛教的心灵戒毒,也有西方基督教的人性救赎,试图通过深沉的宗教理念来关注喜剧人生中的人性。 【关键词】《唐人街探案》;宗教;符号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34-02 一、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教 一部喜剧悬疑的影片却在开端呈现了《周易系辞》中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道也。”《周易》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影片无论是人物设置还是细节描写,处处都隐现着道家思想。 在人物的设置上,道家思想的代表是男主角唐仁,唐仁谐音“唐人”,他被刻画成十分虔诚的道教徒,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遭遇更是体现了中国道教的善恶观。不难发现,在唐人街混乱开心的生活中,唐仁身上有很多道教符号的体现,他时刻配带太极八卦,打麻将夸张到摆风水阵,破案一定要用寻龙尺,金链要带八卦坠,他的侦探事务所更是满墙的太极八卦,甚至连翻译泰文都要找一个摆摊儿的算命先生,一系列的道家思想所代表的细节都在唐仁身上得以重要体现。唐仁的性格特色也正迎合了道家思想中的“善”与“恶”的对立,他是一个内心善良、无害人之心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贪图钱财、胆小怕事的市井之人,依靠善的因素抵消了恶的因素,因而他在无辜被冤枉的遭遇之下也终究得以洗刷冤屈。 影片在情节设置和细节描写中也不断呼应了影片开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刻含义。影片将其用两次折纸的隐喻意象进行了解释,道即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一阴一阳。影片中思诺两次问秦风如何把一张纸立起来,纸张所代表的就是“道”,是宇宙万物万象共同的基因,是世界万物共存的空间,是人的善恶贪念的载体。当纸张被对折之后,形成两个相对的平面,也象征着两仪中“一阴”“一阳”的对立,即人“善”与“恶”的对立,善恶合一,善恶相对,善恶互动。这样的隐喻意象与思诺所说的善恶总量论是相互印证的。人拥有善恶两面才不是故事中“平面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立体的”人。现实之中,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中,而不是站在道德绝对正确的标准中。 “折纸”的隐喻象征在片中出现两次,看是简单明了,实则暗藏玄机,除了体现道家思想外,还有另外深刻的思想内蕴。要让纸张站立,纸张折叠站立后变成了一个“人”,一个人要站立,就需要付出努力和相应的代价,如同一张平面的纸,想直立起来就要在平滑的纸张上留下一道无法抹去的折痕才能直立起来。人在世界中,在“道”中,没有绝对的善恶,先要立足,就要牺牲,承受无法弥补的遗憾。 二、是非分明,善恶终报——佛教 佛教中将贪、嗔、痴、慢、疑称为五毒,佛教思想认为五毒污染蒙蔽人的心灵,使人不能明心见性,产生罪恶,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即为心灵戒毒。 影片中盗窃团伙分别代表了佛家思想贪嗔痴慢疑“五毒”,北哥的贪、金刚的嗔、越南仔的痴、托尼的慢和颂帕的疑,这五个人在片中完整地展现普通人的人性阴暗面,是非常突出的负面衬托,五人虽然是配角,但却完善了整部影片的逻辑关系,推进了影片的发展,同时制造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真相在层层阻碍下才得以败露。 片中故事的发生地是异域风情浓厚的泰国,也是宗教信仰特别鲜明的地方,泰国大多数人是虔诚佛教徒,影片当中佛教的代表是颂帕,对于此人的刻画是神秘又黑暗的,没有过多交代但又推进故事的发展,他盗窃黄金,与儿子的失踪有着不解之谜,他的一切丑恶行径都在家中佛像的注视之下,甚至把盗窃来的赃物嵌在佛的身体里,这样的做法也暗示了他的结局。凶手使用佛像手中的金刚降魔杵打死了颂帕,不是任何其它可以作案的工具,黄金雕像降魔杵的镜头画面不断重复,暗示了佛教当中“善恶终报”的思想,无比讽刺和意外的是杀人凶手却是另一个恶人,以恶制恶正是泰国佛教中的一种现象。 象征符号在《唐人街探案》中的是无法缺失的因素,符号化的运用使得影片在细节处理上更加细腻,直指影片的思想内蕴,同时给予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在对佛教思想的指代上,金刚降魔杵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物件,金刚降魔杵是佛教中的重要法器,其身有三尊佛像,分别为笑、怒、骂三种形态,用以降伏魔怨。颂帕的贪与恶,注定会得到佛的制裁,降魔杵象征着无限的威猛法力,使恶人得到制裁,消除自身一切罪孽,恢复自性清净。黄金雕像与降魔杵的出现并不是巧合,颂帕死在了自己制造的罪恶之下,更是印证了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唐仁和秦风在颂帕的研究所寻找破案线索时,屋里出现多尊佛像,同时利用大量的冷色调和人物面部的突出,在这部悬疑探案片中不仅营造出了悬疑片的惊悚,更暗示了人性恶与黑暗的一面终究会被拆穿。 三、人生原罪,救赎善终——基督教 基督教主张原罪说,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只有笃信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拯救。欲望和贪婪构成了《唐人街探案》电影中的人物的原罪,人受邪恶的欲望所驱使,导致了性格及行为的扭曲。 中国道教和泰国佛教在影片中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对善恶观念的不同理解,虽然理念存在差异,但依然有共同之处,人均有善恶,善恶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除此之外,电影对救赎与欲望两个主题的探索也通过视听语言很好地表现出来,深刻体现了基督教最核心的思想救赎。片中基督教最典型的代表不可置疑是女孩思诺和养父李。泰国是一个全民皆有信仰的国家,影片当中处处都有体现,每个家庭都会有供奉的神龛,并且要用红色的灯点亮,即使是华人在唐人街也会供奉神龛,唐仁家的武财神关二爷、阿香家的灶王爷、颂帕家的泰国佛,而在思诺的家,角落里的桌子上也有一个亮着红灯的神龛,镜头一闪而过,那里竟然是一个十字架。在泰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是非常少的,思诺和养父是其中独特的代表。首先是思诺的养父,无论是家中供奉的十字架还是唐仁和秦风推断出的杀人动机,都足以体现养父李的思想和信仰。心中的欲望和愤怒使他的人性扭曲,致使了一系列疯狂的举动,虽然影片的最后给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结局,但无论探案结果如何,他的行为已经违背了信仰,杀人行为已经触犯了基督教义的“不可杀人”诫条。养父李最后选择跳楼自杀的行为是一种赎罪,但自杀是无法得到根本的救赎的,影片巧妙地安排坤泰开车恰巧将其撞死,体现了基督教中的宽恕思想。 女孩思诺是故事发展最关键的转折点,她多次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善恶观念,而与其衬托的秦风则是“个体”立性代表,面对女孩给出的题目,默默无言给出答案,两者看似是同一,其实反差强烈。影片依靠这种强烈的反差,隐喻着一个深刻的思想:人性中都有善恶两面,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发觉人性中的善端将其升华,揭示人性中的恶端将其摒弃,惩恶扬善才是最重要的善恶观。 电影中“铁血神探”黄兰登,扮相与唐人街格格不入,与坤泰在警局中是竞争关系,最终任然败给坤泰,他没有唯一的信仰,但是却有很大的执念,正是这种执念让他最后将成功拱手相让,为他人做了嫁衣。其次是坤泰,他是一个内心矛盾、迷茫的代表人物,随身佩戴佛牌,家中却还供奉着福禄寿三星,贴着太极八卦,佛教与道教交替出现,暗示了他是一个没有方向的凡人。 参考文献: [1]林映像.一场喧嚣瑰丽的游戏电影——《唐人街探案》调色手记[J].数码影像时代,2016(01). [2]陈思诚,李金秋,冯斯亮.“我一直想拍一部侦探电影”——《唐人街·探案》导演陈思诚访谈[J].当代电影,2016(02). [3]吴风.艺术符号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张爱民.金基德电影的宗教性[J].电影评介,2009(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