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阶段性护理在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研究 |
范文 | 潘夏钦 【摘要】目的:探讨阶段性护理在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60例产妇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80)和观察组(n=8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阶段性护理,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h、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护理在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阶段性护理;应用效果 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产妇的死亡率,临床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给予系统性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预防及控制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1]。阶段性护理干预是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及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可缓解产妇不良情绪,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促进产妇康复[2]。因此,本文以病例随机对照展开,探讨阶段性护理在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60例产妇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80)和观察组(n=80)。对照组产妇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30.51±3.21)岁,孕龄(37-40)周,平均孕龄(37.96±0.63)周,剖宫产28例,经阴道分娩53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1.41±2.91)岁,孕龄(37.5-41)周,平均孕龄(39.56±0.63)周,剖宫产25例,经阴道分娩55例,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为单胎。(2)未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 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或病历资料不全。(2)精神异常者。(2)子宫畸形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分娩相关知识宣导、分娩护理、病区环境维护、饮食指导、喂养指导、定期消毒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阶段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产前护理,产前全面检查,了解产妇的各项身体指标,根据产后出血预测表评估出血风险,并制定预防出血方案;产前进行健康宣传,让产妇了解分娩知识、分娩流程,增加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减轻产妇的恐惧感,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心理护理,主动与产妇沟通,对于有不良情绪的产妇要指导其如何调整心态,告诉产妇不良的情绪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嘱咐产妇家属多于产妇进行沟通,多关心产妇,增加产妇幸福感;给予患者饮食指导,为分娩提供充足的体力。(2)分娩中护理,帮助产妇采取舒适的体位,增加产妇舒适感,指导患者在宫缩时如何正确的呼吸;根据产妇的产程时长,选择合理的时机侧切会阴,协助胎儿娩出。(3)分娩后护理,由经验丰富的护理对产妇进行腹部按摩,促使子宫中凝结的血块尽快排出,同时给予产妇缩宫素,促进子宫恢复;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精确的测量和记录产妇出血量;给予产妇抗感染药物,分娩后产妇抵抗力低,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对会阴部消毒。(4)康复期护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予营养指导,给予患者盆底康复治疗及盆底肌康复训练,促进产妇康复。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采用称重法对比接血敷料使用前后的重量,计算出产后2h、24h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2h、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有自身体质虚弱、精神过度恐惧、产程过长、产程过快、子宫收缩乏力、宫腔感染、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等[3]。产后出血不仅易引起产褥期感染,还会引起失血性休克,是引起產妇死亡的首要因素。在治疗基础上给予产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缓解产妇不良情绪,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阶段性护理干预是在延续性护理及临床护理路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优质的新型护理模式,护理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计划性、阶段性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4]。由于多数产妇缺乏分娩相关知识加上宫缩的疼痛,易出现过度紧张、恐惧,不仅影响分娩顺利进行,还会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阶段性护理干预中给予产妇健康知识宣导,增加产妇分娩知识,给予产妇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产前进行相关检查,全面评估产后出血风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产中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产程干预,给予患者抗感染药物,预防产后感染;产后帮助产妇子宫恢复,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及盆底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康复[5]。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产后2h、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阶段性护理在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可降低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 综上所述,阶段性护理在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费甫英. 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护理中健康教育应用的效果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2):212-214. [2] 蒋惠彬. 预见性风险管理配合宫缩素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J]. 血栓与止血学, 2018,24(6):1055-1061. [3] 杨怡珂, 漆洪波. 产后出血风险管理[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9, 35(9):978-982. [4] 余平平. 阴道分娩产妇的产后阶段性盆底干预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23(10):110-112. [5] 檀江燕, 李玉红. 认知行为干预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 安徽医学, 2018, 39(5):609-6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