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功能和声中“和弦连接法”教学体系研究
范文 郑梦娴
摘要:本文就中外多部影响较大和声学教材,对和弦连接法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在归纳和弦连接有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功能性问题、根音的作用、重复音等方面,以及教学顺序、习题安排等内容上对不同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它们对“和弦连接法”的相同点以及各教材在基础理论上和教学体系上的差异,并试着作出评价。
关键词:和声 和弦 和弦连接法 功能和声教学体系
自从拉莫《和声学自然原理论述》发表以来,近三百年时间,关于和声学的论著和教材不可胜数,它们在功能和声学的基本范畴内不断完善和声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从各个角度和层次对和声的结构、运用技术等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声学是作曲、声乐、器乐等各音乐专业都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声连接法”作为和声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的教材因理论观点和教学目标不同,都有不同的内容范围、不同的详略安排、不同的编排次序、不同的习题写作要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体系。本文试图以比较的方法,对杜波夫斯基、斯波索宾等人著的《和声学教程》(注:以下简称“斯氏”教材)、该丘斯《和声学》、辟斯顿《和声学》、勋伯格《和声的结构功能》、兴德米特《传统和声学》、柏顿绍《和声与对位》,以及我国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沈一鸣《和声学新编》等影响较大的教材中“和声连接法”进行对照分析,从而探索这些教材关于和弦连接的处理方法、各自特点及其形成的教学体系。
一、和弦连接法概要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和音,按三度音程叠置而构成和弦。和弦按组成音的多少分为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等。从一个和弦进行到另一个和弦构成和弦的连接。“和弦连接法”就是各种和弦连接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上述各教材都归纳和阐述了和弦连接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在和弦连接中,包含了和弦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声部进行两个方面……和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和弦的功能属性与和声进行的序列、和弦之间的根音关系与强弱作用、和弦之间共同音有无多少等方面。”①在和弦连接中,各声部相应的运动,称为声部进行。根据声部进行的特点,和弦连接的方法分为两种:
(一)和声连接法
两个和弦连接时,将它们的共同音保持在同一个声部的连接法。这种连接法能使和弦之间的连接平稳流畅。主要适用于四、五度与三度根音关系的和弦连接,因为它们都有共同音。主要做法是低音写完后,共同声部保持,剩下的声部做不超过三度的平稳进行。
例:
(二)旋律连接法
两个和弦之间没有或不保持共同音的连接法。首先低声部按照就近的方向进行,然后上方三声部与就近进行的低声部做反向平稳进行。例:
这两种连接法的共同点,就是在保证不犯错误的前提下,使和弦的连接具有良好丰满的和声效果、平稳通畅的声部关系。和弦连接法的规律和方法是声部写作的基本规则,掌握和弦连接法,是声部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各教材基础理论的异同
上述几部教材,无论是国外的杜波夫斯基与斯波索宾等四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该丘斯《和声学》、辟斯顿《和声学》、勋伯格《和声的结构功能》、兴德米特《传统和声学》、柏顿绍《和声与对位》,还是我国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沈一鸣《和声学新编》,对和弦连接法一些共同的规律都作了介绍和阐述,但也存在连接规则、阐述角度、表述方式、内容详略等方面的差异。下面笔者试图从对和弦连接概念及内容上比较它们的异同。
(一)关于“和弦连接”和“和弦连接法”的概念
1.“和弦连接”的内涵
对于“和弦连接”这一基本概念,各教材的表述基本一致,“斯氏”教材和“桑氏”教材对这一知识的定义描述简单为“一个和弦进行到另一个和弦。” ②而“该氏”教材中则细致表述如下:“和弦连接(和弦结合或和弦进行)由数个同时进行的‘声部而成立,这些声部各取和弦中的一音,构成曲调;曲调彼此重叠,造成和弦的横的连续。” ③他所述的和弦连接概念是从纵向思维上引伸出的横向效果,不仅音与音之间叠置、连接,还强调各声部之间都能构成一条优美的旋律线,这充分体现了和弦连接的本质及要求。
2.根音关系在和弦连接中的作用
“斯氏”教材中仅仅提出“和声连接的基础是声部进行”,对根音关系只做了简单的论述。而“辟氏”教材在继承了兴德米特根据泛音列生成的亲疏关系,确定了不同根音和弦连接的价值这一观点基础上,对和声进行中的根音关系作出了更深入和具体的研究。他在教材中甚至说“和弦的连续可以简化为根音的连续(即根音的进行)”④,由此看出“辟氏”对根音进行的强弱关系非常重视的。我国“桑氏”教材充分吸收了“辟氏”根音关系这一阐述内容,把和弦之间的关系作为和弦连接的重要内容,尤其强调了根音关系与强弱作用,并进一步论述了不同和弦之间的平衡关系、融合关系及远邻关系,对不同根音关系和强弱作用做了详细的梳理,在“辟氏”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勋氏”教材中对这一部分内容也有提及,他认为根音进行有强进行或升进行(即根音四度向上、五度向下或三度向下)、降进行(根音四度向下或三度向上)、超强进行(根音一级向上或一级向下)这三种,不同程度的进行所使用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而“桑氏”教材中则分成强、弱、次强、倍弱、特殊强进行五种类型,在根音选择上划分更为详尽周密,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根音关系,并在声部写作中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来处理和弦的节拍位置、节奏时值等问题,使音乐达到良好的音响效果。
3.关于“和弦连接法”的分类
和弦连接法按声部进行分为:有共同音的“和声连接法”和没有共同音的“旋律连接法”,它们的目的都是要求旋律尽量流畅。这是各教材一致的分类。但对于它们具体的规则和使用情况,各教材表述略有差异,本文在后面将做具体分析。
(二)关于功能性问题
“斯氏”、“桑氏”、“该氏”教材中都把四个副三和弦按照和弦音的倾向性等原则归置于三个不同功能组内,内容上无太大差异。
1. 副三和弦的功能归属问题
他们都认为II级为下属功能组、III级为主功能和属功能组、VI级为主功能和下属功能组、VII级为属功能组,只是细节处划分的深浅程度不同。“斯氏”简单的把副三和弦归类后,在宏观上对副三和弦的特点做了概括,并分章重点介绍了II、VI级和弦及使用情况,把VII、III级和弦一并归为属功能组中较少使用的和弦简要概述。由于VII、III级和弦在功能性上都比较模糊,前者缺少属和弦根音,后者的双重功能性(即既属于主功能组又属于属功能组)降低了五音的紧张度,所以在传统的和弦连接中都是较少使用的。
2. 功能进行的方向及色彩性问题
“斯氏”教材中,为了更贴合古典主义音乐,以及对“主-下属-属”的更“完美”诠释,所以放弃了对VII、III级的深究。这对于学生初级阶段更好地掌握各功能组基本规则是有利的,但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属和弦的规律及色彩性。“桑氏”对每一个副三和弦在倾向性、建立音、偏重性、强弱概念上做了详细论述,几乎每一个副三和弦都使用相同的篇幅来介绍,他还结合本民族音乐的特点举例配和声,具有创作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这些和弦。“该氏”则细致到从大调和小调两方面来看待副三和弦,更贴合创作的实际方向。而“辟氏”、“柏氏”教材则在一开始没有对副三和弦做功能划分的描述。由于“辟氏”对和弦连接中根音关系的看重,他从I级开始至VII级每一个普通根音都有一套进行法则,他把音阶中的每一个音的作用从作曲家的实际应用角度来说明(见“辟氏”教材普通根音进行表⑤)。“柏氏”对功能组的划分也没有详细介绍,他把这些和弦看成在大调中和小调中的普通和弦(即三和弦根音到上面的音,音程为纯五度时),在和弦连接上,根据七个音的倾向性来概述。功能序进上,各教材基本都对T-S-D-T这种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和声进行方向予以肯定。“斯氏”对于“D-S”这种进行方向一开始是禁用的,被视为是功能倒置,只有在最后的意外进行时才被认可,给学生的逻辑思维套了个框框。而“辟氏”的教程首先肯定了“T-S-D-T”功能进行的支柱作用,但他同时结合创作实际,根据音响效果及色彩性等方面的分析,不排斥“D-S”的地位,使学生思维解放出来。
(三)关于重复音问题
几本教材所叙述的都大同小异。“斯氏”概括性地提了一下,描述带有阶段性,一般三和弦重复根音,然后在后面叙述副三和弦、四六和弦等具体情况时,再补充重复音的问题。对于不同情况所应重复的音,介绍得不够具体,也没有更深入的解释,但简单的描述易记。“斯氏”教材侧重于副三和弦重复三音,正三和弦重复根音,四六和弦重复五音。“柏氏”在叙述普通和弦、转位、大小调等问题上,分别强调了重复音的选择,有其独特的视角,并附有各种情况的谱例为指导。特别在第一转位重复音的问题上,分析更为详细。比如他没有像“斯氏”教材那样分为正、副三和弦两种情况,而是总的归为普通和弦,认为“当低音是从根音算起的小三度时,它常常是适于重用的”⑥,和“斯氏”教材中副三六和弦一般重复三音的观点是大同小异的,但这种说法更清晰,使人容易接受。“柏氏”偏向于和弦的第一转位重用根音最好、五音次之、三音有时亦可。“该氏”对于重复音的问题叙述得也很详细,几乎在不同的音级构成的和弦上,都有重复音选择的先后优劣,他对重复音这一基本知识点较其它教材更为看重,叙述的也更为透彻。他认为“更适于重复的音,是三个正音(……),而尤其在它们作为根音时为然。”⑦由于II、VI级和弦所遇见的情况更为多样,所以他分别从不同旋律音组成的和弦中比较出重复音的优劣。在六和弦重复音的问题上,他主张可重复任何正三音(即I、IV、V级音),并大量举例来展示这些情况。由此看来“该氏”对重复音的问题阐述得更透彻,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掌握重复音的有关技巧。
(四)关于原位与转位的选择问题
一般概括为正三和弦采用原位,副三和弦采用第一转位,以此来强调三个正音,肯定调性。“柏氏”自始至终的分为大调和小调来对原位和转位描述,对一些进入和离开的法则进行了整理。“桑氏”和“斯氏”都是按照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的情况来介绍,都列出了图示来说明原位之间、原位与六和弦、六和弦之间等和弦连接的方法。“桑氏”对于六和弦和四六和弦的几种常用方式作了详尽分析,对四六和弦的类型与处理方法也作了具体描述。“斯氏”则具体到对和弦连接中出现的跳进问题作了解决方法,具有科学性。如:两个四五度根音关系的三和弦分别在高声部和次中声部可以进行三音跳进;四五度根音关系的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在上方三声部可以进行根音到根音的跳进,五音到五音的跳进,或者根音在上、五音在下的根五双重跳进;六和弦与不同功能的三和弦连接时,可以在它们的不同类的和弦音之间形成六度等跳进。这些规则明确,描述清晰,有利于学生记忆。
(五)关于和弦连接的基本规则及其运用
对和弦连接的基本规则,“斯氏”归纳得严谨、缜密,但过于刻板机械,很容易使学生因循守旧,不易变通。比如:在“声部对斜”这一问题上,在学习和声大调这一章时是被严格禁止的,可在教材后面介绍离调、半音体系那一章节时,却把明令禁止的要求给解除了。书中在第215页“声部进行”这一小节中,认为如果一个声部做了半音化进行,它的重复音在相反方向做半音或全音进行,即使与其它声部对斜也无妨,称这种关系叫反向对斜。
例:
而“辟氏”则强调“规则”要服从作曲实际,“如果犯了规而能够制造更悦耳的音乐,那么尽管把一套规则打破也没有关系”⑧,他以音乐效果为至高条件,没有刻板的程式化要求,除基本的错误需避免外,其余视实际音响而定。“兴氏”则把规则压缩到最少限度,不提倡学生死记规则和以规则约束学生。“桑氏”将传统和声三和弦进行的一般原则归纳为:“各级和弦的连接,以根音四度上行为主,其次是三度下行与二度上行。根音五度上行、三度上行、二度下行的连接,作为辅助与调节穿插于强进行之间,或为了一定的和声效果而应用。转位和弦与副三和弦(原位或转位)、常作为经过性、辅助性和声进行”⑨。这样的归纳是在他根据根音强弱进行的条件下做出的,它既体现出原则,又具体到应用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其他教材没有作类似的归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