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声乐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 |
范文 | 陈直仁 [摘 要]声乐与器乐是音乐的两大组成部分,前者以人的发声器官为基础,后者则以乐器为基础,在艺术表现、审美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声乐与器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发声器官与乐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讲,发声器官也可以视作乐器,如共鸣腔接近于双簧管中的管,而声带则是双簧管中的簧。现代生理解剖学的发展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发声器官的结构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提供了条件。从发声系统运作的情况来看,发生器官可以分为四大类,包括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吐字器官以及共鸣器官,每类器官又可以分为多个具体的器官,如口腔、喉腔、咽腔等。这些器官构造独特,在声乐发声中均有着相应的功能,准确把握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是提高声乐发声效果的前提条件与客观需要。 [关键词]声乐发声;器官;构造;功能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159-02 声乐是最为原始的音乐,以人的发声器官为基础,声乐表演艺术其实就是发声器官的“演奏”技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发声器官的认知也更为深刻,这为现代声乐演唱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1854年,小加尔西亚发明了喉镜,开启了从生理学研究发声系统的大门,初步展现了人发声器官的结构,并提出改善发声的一些方法[1]。20世纪以来,生理学、物理学与声乐的融合更加紧密,美国演唱生理学研究的先驱Vennard借助现代技术如X光摄影技术、高速闪频观察技术以及解剖技术,对发声器官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观察与实验,不仅清晰地呈现了各发声器官的结构、功能,更阐释了发声中各发声器官的协同作用,推动了演唱生理学的深入发展,也为歌唱者学习、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创造了条件,因此,加强发声器官构造与功能的学习就成为演唱训练中的重点内容。 一、呼吸器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发声可以分为动力区、生源区与调音区三大区域,其中,动力区主要指的就是呼吸器官。呼吸作为支撑人生存的基础性活动,有一个完整的呼吸系统和众多相互配合的呼吸器官,如口、鼻、器官以及最为主要的肺。呼、吸肌群是肺部获得气息的原动力,呼吸动作,包括呼气、吸气,主要由吸气肌肉群、呼气肌肉群和辅助肌群三者共同完成,其中横膈膜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无意识的呼吸,后者说条件反射式呼吸,并不需人脑去思索,也没有技术。歌唱中呼吸与平时的呼吸有很大的差别,涉及到呼吸处理的内容,需要歌唱者在不断探索中掌握技巧、方法。统计显示,日常生活中,人每分钟呼吸次数为18次,每次呼吸的时间在3秒多,且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差别非常小。但歌唱呼吸则不然,作为声乐发声中的一环,歌唱中吸气时间短于日常生活,而呼气时间则大为延长,特别是一些比较长的乐句中,呼气时间动辄十几秒甚至几十秒,这就要求演唱者加强呼吸方法的训练,如锁骨呼吸、胸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腹式呼吸。[2] 二、振动器官 声音产生于振动,而对声乐发声而言,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基音是聲音的来源,因此,学界在声带器官的划分中,多用声源区来指代声带。声带位于喉头的正中间部位,由肌肉和韧带组成,并且表面覆盖有一层黏膜,非常具有弹性。人有两条声带,水平分布在喉腔内左右两侧,声带的前端部位紧邻甲状软骨,后端则分别长在勺状软骨上。两条声带间有一条缝隙,俗称声门。人在发声时,受喉肌收缩的影响,勺状软骨被拉动,并导致声带的缝隙闭合,在呼气力量的作用下,声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同样,人在吸气的时候,另外的喉肌产生收缩,将勺状软骨向两侧拉动,使闭合的声带缝隙被打开,空气得以进入肺部。声带的松紧具有可变性,并且,借助声带松紧变化的控制,人能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对于声乐发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在发声的时候,声带变化的情况比较复杂,当前生理学层面的研究尚未完全揭示清楚声带的运作方式,从发声时的表现来看,声带振动和声音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人在发低声的时候,声带振动的方式为全体振动,而随着音高的不断上升,声带振动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从全体振动转变为部分振动,并且,音高到达一定幅度后,声带振动成为边缘振动。声乐发声中,歌唱者声音高低变化非常快,需要喉肌准确、协调、自如地收缩、变化力量,这对歌唱者的喉肌掌控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声带在声乐发声中的基础性作用,歌唱者必须不断练习相关的技巧,提高声乐发声的效果。 三、吐字器官 吐字器官是发声器官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唇、舌、齿以及硬腭、软腭等。从声乐发声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声器官可以视作一个乐器,包括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吐字器官四大部分,而吐字器官则是发声器官有别于其他乐器的主要内容。吐字器官的主要功能是将声带发出的声音语音化,具体途径则是依靠吐字器官间的变化来形成元音、辅音,其中,元音音色的形成主要依靠舌的位置的变化,而辅音音色的形成则主要依靠各吐字器官间的不同配合。在平时的语言交流发声中,元音的调节主要靠的是口腔的开合、舌头的升降以及唇形的变化,因此,说话者只要字音清楚,音量的大小并不会对交流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声乐发声则不然,声乐发声不仅仅是发出语音而已,音乐性是声乐发声的基本属性,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声乐发声中,除了要做到吐字清楚外,更要具有歌声响亮的特点,这是保证声乐发声艺术效果的客观需要。声乐发声与平时的说话发声有一定的差别,不仅要注意语音共鸣,更要注意基音共鸣。换言之,歌唱者要从声带发出的不同音高出发,调节共鸣腔的形状,形成协调一致的共鸣效果。因此,在声乐发声中,如果歌唱者如同平时说话般,仅用口腔形状的变化来调节元音,并将口腔作为基音共鸣管的一部分,仅能满足低音共鸣的需求,极大地限制了声乐发声的效果。因为与低音共鸣相比,高音共鸣需要短一些的共鸣腔。此时,歌唱者在对高音元音的处理中,需要将口张大,借助咽部以及舌部的后部动作来完成元音的调节工作,从而将基音共鸣与元音共鸣有机地融合起来,避免了在歌唱中出现基音共鸣不好或元音共鸣不清楚的问题,保证了歌唱发声的艺术效果。 四、共鸣器官 声带振动所发出的音为基音,基音非常微弱,必须经过共鸣器官,才能使音量放大,并美化声音。共鸣器官作为声乐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胸腔、喉腔、口腔、咽腔、鼻腔以及鼻窦,以人声发音的高低不同,人声共鸣还可分成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三类。[3]歌唱者在声乐发声中,必须正确掌握共鸣器官的功能,并善于运用、调节共鸣腔体,从而提高歌唱发声的美感。共鸣器官的发声作用并非孤立的,相反,与其他声乐发声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共鸣器官的调节作用只有在和其他发声器官之间形成协调状态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提高声音的圆润度与清晰度,而这也是共鸣器官的价值所在。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共鸣器官有着多种不同的分类表现,比如根据腔体所处的位置,共鸣器官可以分为上部共鸣器官、下部共鸣器官两大类。从声乐发声的角度来看,是否具有可变性是划分共鸣器官的主要依据。基于此,共鸣腔分为可变共鸣腔、不可变共鸣腔两类,前者腔体的形状可随意调整改变,比如口咽腔、口腔等,后者主要由骨骼构成,无法随意改变形状,如鼻咽腔、鼻腔鼻窦。对声乐发声而言,可变共鸣腔更为重要,因为其形状的可变性为歌唱者创造了更大的表演空间。歌唱者需要学习调节可变共鸣腔的方法,在歌唱中改变可变共鸣腔的体积、形状以及腔壁的硬度,从而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咽腔作为声乐发声中最为主要的共鸣腔体,既包括可变共鸣腔,如喉咽腔、口咽腔,也包含不可共鸣腔如鼻咽腔,在声乐发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4]咽腔为管形腔体,位于口腔后部,下部与喉室相连,上部与鼻腔相连,主要依托咽肌、舌肌、会厌肌调节管形,优化发声效果,其中,咽肌的作用显著。咽肌的构成包括咽括约上肌、咽括约中肌、咽括约下肌以及颈突咽肌、腭咽肌,这些肌肉均位于咽黏膜之外。咽肌除了具有调节咽腔的作用外,也能助力喉内肌以及稳定喉位。 结 语 早在魏晋时期,《世说新语》中便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所谓“丝”“竹”,指的是管弦乐器,而“肉”则指的是声乐。从“丝”“竹”“肉”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有意识地将“肉”视作一种乐器,符合现代演唱生理学的思路。声乐依靠人的发声系统,而人的发声系统非常复杂,包括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吐字器官四大类别,并且,每个类别的器官在发声中既独立,又相互协同、配合,这对歌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准确地把握好各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是提高演唱效果的客观需要。 注释: [1]陶曙光.歌唱发声器官的基本构造与发声原理[J].音乐天地,2015(09):48. [2]李晓玲.歌唱呼吸方法略谈[J].鄭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96. [3]李赞宗.浅谈歌唱的气息与共鸣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0(15):240. [4]吴秀坤.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J].中国科技信息,2006(06):243.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