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
范文

    尹晶 隋学忠 刘祎 任哿

    

    摘要:实验室安全历来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本文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实验室面临的多种风险,对比了国内外实验室管理主要模式及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风险防控;事故预防

    中图分类号:G 647文献标识码:A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未落实的安全责任制度、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不规范的操作流程、松懈的安全监管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财产和人员的直接损失。

    1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往往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断冲击高校师生和社会的安全感。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爆炸事件,让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国的关注点。事故发生后,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在视频会议上作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会议指出,各高校要建设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并将责任落实。同时,要求对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整改和完善,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此外,对实验室中影响安全的因素要进行多方位监管,比如对危险化学品的管控和对安全隐患的排查。近些年国内部分高校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见表1。

    高校实验室往往涉及到危险化学品、高温高压设备以及带辐射特殊设备等,并且实验中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也使实验过程充满隐藏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对人身、财产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和损失。2001至2013年100起实验室事故(高校占71起),爆炸(44%)、火灾(42%)、中毒(6%)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人为原因(包括违反实验操作规程或实验操作不慎)是造成事故和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1]。

    2 国内外实验室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2.1 美国高校安全管理统一模式

    美国高校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校园安全问题进行统一管理,运用“环境、健康和安全”(EHS)安全管理体系,设置安全总部、办公室和委员会三个机构,并分别赋予其不同的职责,对校园安全进行有效管理。此外,美国高校会根据实验室所在学科对安全管理内容进行重点分类,比如划分为一般性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实验室等。在实际管理层面,美国高校实验室将安全教育工作设为首要任务,并通过完善的制度、有效的措施和多样化内容落实培训教育,使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树立安全防患的意识,并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切实发挥作用。

    2.2 日本高校安全机构分管模式

    日本高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立符合其特色的安全环保管理机构,比如组建校园环境宣传委员会、环境安全本部、环境安全保健机构、大学环境及安全处、实验委员会等。组建的各个机构,负责该校不同的实验室安全任务。日本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主要通过加强学习安全指导手册和专业培训课程等方式,帮助实验人员建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此外,为了便于实验室的检修和隐患排查,日本高校在实验室的设计初期,会合理规划水、电等的空间布局并配备应急管理配套设施。

    2.3 香港高校架构权责明确模式

    香港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具有“架构明确、权责分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和职责范围都极为明确。香港高校将实验室的风险评估工作纳入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范围,对于涉及的不同种类危害,采用风险评估的方式对其安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方案。

    3 国内实验室安全风险现状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学生实验教学、培养实践技能、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场所。随着高校实验类型的不断扩展及实验设备数量的增长,涉及的风险源和风险点日趋增多,实驗室安全管理面临着的压力和挑战明显增高。

    3.1 自身属性风险

    高校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多样的、复杂的场所,不同类型的实验室拥有各自属性的风险。一般性实验室,主要涉及物理实验等,常面临设备使用安全、噪声、电击等属性风险;化学实验室,常面临化学品安全风险,包括易燃液体、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等属性风险;生物实验室,常面临微生物(细菌、病原体)控制、剧毒物和转基因材料控制、生物/医药废弃物处理等属性风险;分析仪器监测场所,主要涉及放射性风险,包括放射物质的管理、放射性防护设备和措施等属性风险。

    3.2 人员风险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专业人员、实验人员。其中,管理人员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对其进行管理的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制度执行不到位以及检查监督不力等;安全教育培训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对实验工作中涉及到风险的实验装置、药品、操作规范等专业问题熟知的专业人员缺乏;实验人员方面的风险主要涉及到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人为误操作、忽视安全环保等。

    3.3 制度风险

    高校实验室在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化学品管理规程方面面临不可忽视的风险。很多实际案例中,实验室虽制定了一些安全管理制度,但却面临着制度陈旧、落实不到位、检查监督不足等问题。并且很多实验室未建立统一的实验操作流程,包括实验设备的安全操作流程、试剂和药品的使用流程、废液(物)的收集流程等。其中,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相关性质信息和应急措施方面存在的风险也较为突出。

    3.4 环境风险

    在实验室建设初期,由于设计方案缺乏科学规划而导致实验设施、空间布局与配套设施的配合不当,包括电气路布局不当、私拉乱建线路、设备安置空间不合理、物品分类存放不得当、应急设备不足够、环保设施不达标等,容易形成各类安全隐患。

    3.5 保障风险

    现阶段,很多高校实验室面临着缺少基本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或者缺乏应急预案及演练、安全保障资金,以及其他市场化保障机制的问题。基本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包括消防设施、通风系统、延期检测与报警系统、喷淋与洗眼装置等;缺乏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可能引发的风险,主要是出现安全事故后不能及时处理导致事故的扩大;安全保障资金,主要表现为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如验室安全设施、应急处理设施等;市场化保障机制方面,一些高校仅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或者参保了校园(方)责任保险,其仅对校园安全的部分风险予以保障,对于实验室的安全风险保障只局限于事故发生后的理赔阶段。

    4 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建议

    通过对高校实验室面临的风险分析,加强安全风险防控是最为关键的手段。实验室应当在确定自身属性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组建多级架构的安全管理组织,构建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积极引入市场化的风险保障机制。

    4.1 推进实验室安全风险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结构。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可在委员会的基础上,下设多级组织,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二是搭建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自行或委托咨询机构,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基于各实验室的自身属性,制定各实验室安全规章和条例、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规定以及药品管理细则等。三是通过聘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咨询机构等,对实验室的风险进行评估。全面检查实验室存在的固有风险,定期评估实验过程中的动态风险和安全隐患,协助持续改进实验操作方案、废物处理方案、应急预案等安全管理文件,最终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修复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四是聘用专职安全员或咨询公司,负责各级组织之间的沟通,安全培训课程的安排,安全政策和条令的制定、执行、修正和更新,安全隐患的日常排查等工作。

    4.2 加强信息化实验室安全技术保障

    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依托,整合物联网、互联网技术优势,建立实验室安全风险监管体系。根据高校各自的特点以及管理需求,以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来完善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基于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结果,结合自身属性,收集实验室设备、药品、管理等信息,并根据管理部門、管辖内容等需要,建立实验室基本信息单元、综合管理单元、统计分析单元、风险评估单元、危险化学品管理单元、事故预警单元、安全培训单元等内容的系统,联合社会化机构现有技术手段,对实验室安全知识进行广泛和专业的宣传与教育,最终实现实验室高效率、高品质的安全管理。

    4.3 引入商业保险机制

    一是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机制,与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实验室安全责任保险产品,运用保险杠杆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确保事故发生后受害人可及时得到赔付,减轻校方压力。二是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长,广泛听取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在实验室安全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建议,确保在提供“事后保障”的同时,加强对安全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三是借助保险机构丰富的市场资源,由其引入第三方安全管理服务机构,整合社会化专业资源,有力支撑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 (4):210- 213,2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