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立足核心素养,学会深度备课 |
范文 | 李秀英 摘要:自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以来,自2016年统编历史教材实施以来,我们历史学科的育人地位尤为凸显,正如叶小兵教授所言:“历史教育的价值就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如何更好地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如何打造实效课堂,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历史课有血有肉,有温度有灵魂,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作为一门专业课,远离现实又折射现实,尤其是部分世界史及中国古代史,孩子们不能深切体会,甚至对其有种陌生感,枯燥乏味,不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我们任课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学会深度备课。功在课外,效在课内。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 深度备课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2020)-35-234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如下: (一).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二).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三).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五).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如何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实,关键在课堂。 我们都知道“功在课前,效在课上”。可是,我们究竟课前从哪些细节入手,又如何实现实效高效课堂?如何备好课?我们部分学校、一些学科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具体的备课时间,独立的备课场所,为什么收效甚微?我们也想尽各种办法试图改变。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有效备课。高效备课? 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师需转变观念,深度备课。现浅谈如下: 其一:立足核心素养,转变观念。新时代的教师需转变观念,树立深度备课意识,学会深度备课,精心研课。所谓深度备课,是在独立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他人的著作精华,用心研读课标与教材,用心了解学生,用心研究教法与学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的研究过程。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驾驭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创设情境,智慧教学,才能实现有效,这些大部分都需要在备课中完成。而现实中我们真正做到深度备课的有多少? 我们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认识不够,操作不得法。“课前钻得深,课上才能讲得浅”,“深入浅出,张弛有度”。我们日常教学中,偶尔某节课没备充分,上课前是不是心中有一丝底虚?我们要学会深度备课。据345名教师备课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分析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就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了。我们要学习于漪教授的“三部备课法”,第一次,自己独立专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此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那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想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在生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自己的课堂有魂有魄,有灵性。 其二:立足核心素养,细化落实。课标是我们前进的灯塔,课标是我们前行的航标。日常备课,我们首先要潜心专研课标、教材,做到“高站位把握课标,立体式整合教材”。反复研读,从不同角度去研读;细化目标,我们关注了学情,关注问题设置的梯度了吗?我们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了吗?我们探究的最终目的让理解、思考、质疑成为学习常态,做到真实有效了吗?当堂检测是否实现分层?这些都是备课要解决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只有步步为营,将每一个细节在备课中落实,才能事半功倍。 其三、立足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发展。深度备课不仅需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亦需要备教师。提升教师的储备,提高综合素质。备课组需要向教师渗透一定的新思想、新观念。教师的发展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是我们开启高效课堂的五把钥匙,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在面对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时,必须重视课堂,“课堂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对学生要有生命关怀。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平等、尊重、合作的基础上,经过犯错与纠错,从失败走向成功,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生命体都成为更有生命力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教师亦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正如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言,“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 ,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我们必须立足课堂,学会深度备课,用心研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做有温度、有宽度、有深度的教育。 历史学科承载着神圣的使命,正如习主席所言“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历史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深度备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亚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是什么》 2017.7.17 2、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及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2018.7.5、 3、北师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9.13 4、驿孝元? 四川省邻水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以家国情怀为例》出自《历史教育家》2018.12.10 5、徐世贵《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2011.1.1 6、季芳?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出自《江苏教育研究》2016(11)。18-1、 7、于永正《新教育(海南)》2015,001(1):67-6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