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的途径与策略分析 |
范文 | [收稿日期]2009-01-06 [基金项目] 2008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08-1907)。 [作者简介] 赵意焕(1971- ),女,河南鲁山人,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规划与管理。 [摘 要]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及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迈向新台阶的强大动力。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加快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塑造新型农民,是确保河南农业不断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就河南农村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分析,并就进一步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河南省;现代农业 doi:103969/j眎ssn1673-0194200917029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7-0081-03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调动有效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挖掘潜在市场等,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差,意味着我国亟待提高农村的产业能力、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及农村市场的需求能力。通过农村信息化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有效的农村产品流通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经营状况,推进农产品的产业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培育各种创业机制,培养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活跃起来,通过高效的信息流通服务,实现订单农业,通过提供各种就业或创业信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通过信息化还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生产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 河南省是国家的核心粮食主产区,肩负者国家的粮食安全重任,发展河南农业的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农业发展需要现代化的经营方式,需要先进的农科技术和信息化的现代物流,建设农村信息平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出路[1] 。通过农村信息化,使农民致富,从而乐农、务农;通过农村信息化,提高河南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培养现代农民,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信息化网络,形成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体系[2]。农村信息化的进村入户是其落脚点,被视为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了打通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政府积极行动,选择合适的乡村进行试点,树立典型,使农村信息化进村入户。本文就河南农村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分析,并就进一步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的途径与策略分析 1背浞掷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 为农村提供信息化服务需要有相应的信息化设施和人员、资源依托,鉴于目前许多地方开始实施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远程教育工作,借助于远程教育系统为当地农村提供相关信息化服务,就成为部分地区的选择。济源市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的80%,为解决因渠道不畅而信息闭塞问题,财政支出,分工负责,建成 “市有中心、镇办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信息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有信息服务点的目标。建成的484个信息服务点遍布全市16个镇办,使全市42万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免费的信息查询、发布等服务。信息服务点与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同室,共有一个阵地;共有一个牌子,即“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共用一个管理员,即信息员和远程站点管理人员不重复设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场地、人员、设备的最大共享[3] 。 2钡统杀尽⒍嗲道的便利性服务 在农村信息化初期阶段,尽可能多为农村提供低成本、多渠道的便利性服务,如建立电子邮件服务系统、手机短信服务系统、语言电话热线服务系统等。手机与农村信息机联通就是一种既便利、又节约的信息服务方式,是一种非常受农民欢迎的应用方式。农村信息机是在普通移动电话终端的基础上,集成了方便农民使用的手写输入电子屏幕、自动启动大喇叭等电子控制技术。农村信息机主要有三大功能:信息上传下达,“电子黑板”村务公开,“大喇叭”广播。在农村,手机的普及率容易提高,且使用方便。通过手机与农村信息机联通,把农务信息及时发送给农民;农民的需求通过手机信息发送给农村信息机,谋求帮助。漯河市孟寨镇的综合信息服务中主要就是通过信息机与村民的手机联通,实时发布各种信息,服务信息包括涉农政策法规、种植养殖技术、供求交易等。 3闭企联动,量身定制适农电脑 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还比较大,在农村,电脑网络的应用侧重也不同于城市居民,更不同于高校、科研机构等,所以根据农村需求配置电脑,降低电脑价位,为农民量身定制电脑不失为一种市场战略,既利于商家开拓市场,也为农民带来了实惠,一举多赢。在河南省信息产业厅的推动下,英特尔公司和海尔公司共同为河南农村推出了一款新型低成本电脑产品——“家家乐”电脑,这种电脑适合农村的使用环境,可以快速在普通农户中推广应用。 4背浞址⒒有畔⒋笈癯档男传引导作用 信息大篷车是农村信息化初级阶段向农民提供信息化技术培训和体验的一种经济实惠的方式。不少企业和高校把自己的电脑装在车上,为农民提供免费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流动宣传信息化的意义。漯河、许昌等地利用信息产业部捐赠的信息大篷车,开展免费送信息、送科技培训活动,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农村信息化,开展电脑技能和网络应用培训,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许昌地区的信息大篷车开展培训37场次,授课村庄42个,听课群众3 100人次,影响辐射农民10万多人次,播放科技投影10余场次,组织农民收看人数达5 000多人次[4] 。 5币劳信┐搴献髯橹的信息化服务 现在许多农村地区自主创办了各种合作组织,依托农村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应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这种模式有的采用会员制,有的采用协会成员和农户的分工合作制(即协会利用信息化方式替农户销售农产品,而农户只负责生产)。许昌鄢陵的花木交易中心采用的是会员制,农民可以采取注册会员的方式和信息服务商建立起长期的双向交流。花木交易中心的服务商收取会费后,根据会员的需求和会员档案中工作、爱好、产品等资料,提供最新、最权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信息服务商提供信息获得服务费,农民通过信息致富,政府也能增加税收,通过信息化实现了多赢效果[2] 。 二、推进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是其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农村信息化构建农村现代服务体系已被不少地区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国内市场、增加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农村信息化对于我国能否在21世纪由互联网和电信技术促动形成的第三次浪潮中,乘风破浪,顺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农村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由政企推动到农民主动应用的过程,是一个由政府和IT企业推送信息服务到农民认可信息化后的主动参与应用信息技术、主动索求信息服务的过程,是一个由普及性的信息服务演变为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的过程。河南农村信息化的多途径、广参与的发展策略说明,打通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没有定式,而要走好这“最后一公里”,构建农村信息化的长效运作机制,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认识。 1钡缱哟逦裼肱┐宓缱由涛癫⒕侏 农村信息化涵盖了农村的方方面面,有农业生产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和农民生活服务信息化等,要真正实现农村信息化,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其中,有些是需要政府实施的,如农村政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对农民的卫生医疗教育的信息化服务等,而有些是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才利于实现的,如农村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只有通过利益驱动,才能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农村信息化开展过程中,要区分哪些属于公益性,哪些适于营利性。政府部门着重落实公益性的信息化建设,对于适宜于营利性的,要通过引导和鼓励构建农村信息化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电子村务的硬件和软件体系属于政府的工作任务,是公益性的。而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则应通过利益驱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信息服务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2苯立高效的信息采集与发布体系 农村需求的信息化需求不同于城市,信息的采集和发布都需要有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与发布体系是其必然要求。农产品有季节性、地域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多变性 。建设省级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库和应用平台,有利于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协调各地供给和需求,形成省级供求大市场。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大量输出农村劳动力不利于改善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应从开始阶段,就要全面搜集、整理和统筹全省各地的信息,如各地资源状况、需求和供给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应用程度等信息,有效分类管理,全省一盘棋,统筹协调,互通有无,实现省内资源充分配置,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省内流动。通过各市级、县级、乡级、村级的信息网点与省级大平台的互联,使农村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借助本省的信息高速公路得以实现,既发展了经济,又让农民不需远离家园,使农村信息化的实现有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目前,省信息产业厅、农业厅、商务厅、卫生厅和省畜牧局等部门及其下级机构,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及门户网站,综合这些已有的成果,分工合作,在这些专业性系统基础上,充分挖掘信息资源,构建一个更丰富且利于形成合力的省级综合性资源库和应用平台。 3迸嘤长效信息化人才机制 实现农村信息化,最要紧的是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能长期扎根农村的信息人才队伍,借助于农村大学生村官、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及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等条件,有计划、有侧重地构建农村的信息化人才形成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大学生村官是政府输送到农村基层的新生力量,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代表了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是农村非常欠缺、非常急需的。现在,大学生村官实行3年一个任期的接力赛制度,这也利于信息技术的更新传递。我们可以把向农村推广信息技术、传播信息理念、提升农民信息素养,作为对大学生村官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2008年河南省48 000个行政村中365%配备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在2009年每个村都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大学生村官去组织骨干村民,结合各地实际,循序渐进地传播和应用信息技术。 4弊⒅胤⒒优┐逍畔⒒的示范和连锁效应 农村中高收入人群是那些种粮大户、种植养殖大户和农民企业家,这些人能够支付其使用电脑网络的费用,而且电子农务也能提升他们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盈利水平。如果能指导和帮助他们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收入,就能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和连锁效应,极大地带动本地农民的信息化应用热情。据统计,中国农村地区现在有购买电脑能力的人口和家庭大约是30%,但是实际购买的人口只有3%。只有让农民亲身体验到了信息能致富的事实,才能使这些人产生应用信息化的意愿,快速推进农村信息化。现阶段,特别需要让那些先富起来的农户起带头作用,同时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把对信息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应大力宣传“信息是金钱,应用是生命”等理念。 5闭易寂┐逍畔⒒应用的切入点 农村信息化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容易全面兼顾。不同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生活环境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应该因地制宜,找准当地农村信息化应用的侧重点。比如,在以发展特色为主的农村地区,应该加大信息化商务技术的应用,着重通过信息化解决农民的买难和卖难问题。而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地区,应着重提高粮食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化技术保障粮食的生产产量和数量,减轻劳动强度。对于资源富足,农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塑造现代化农民,着眼构建现代化新农村。对于资源比较贫瘠、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应该加大利用信息技术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当地经济的信息支持等。 农村信息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改进生产经营的方式和效率,提高农村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它能方便实现商品流通信息的及时沟通,从而实现农产品价值;通过农村远程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农村信息化传播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通过农村信息化沟通农民和上级政府部门的联系,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但是,在一定地区和一定的阶段中,我们应该权衡轻重缓急,找准当地农村最需要、最合适的信息化应用切入点,以有限的信息化资源发挥最佳的信息化应用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晓薇,论新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 [J].中州学刊,2008(5):297-298豹 [2]张晓山,赵江涛,钱良举.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44-252. [3]河南省信息产业厅.济源市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有信息服务点的目标[EB/OL]. http://www眎tha眊ov眂n/xx/dt/2008-11-10/246県tml,2008-11-10豹 [4]河南省信息产业厅.2007年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报告[EB/OL] .http://www.itha.gov.cn/xx/gh/2008-11-07/235.html,2008-11-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