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改革教师教育三课堂 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
范文 | 胡涤花 [摘? ? ? ? ? ?要]? 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一般围绕三课堂展开。改革三课堂教学,以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能力。第一课堂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第二课堂以教师资格考试和职业竞赛为抓手,第三课堂以教育实习改革为抓手。 [关? ? 键? ?词]? 三课堂;教师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 ? ? ? ? ? ? ? ?[文獻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034-02 师范生指的是大中专院校的师范类的学生所修方向属于教育方向,将来的就业目标是到各级各类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本来师范生包括中等师范生和高等师范生,在我国的院校合并中,中等师范生基本消失,我国的教师培养一般都在大学里进行。因此这里的师范生主要指的是大专院校的高等师范生。 教师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母机,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培养。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师范生是行业人才和技术人才,需要掌握专门的职业能力。那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哪些呢?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认知、健康的心理素质、得体的仪表仪态、专业的言语表达、科学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师教育课程培养的。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指的是为培养教师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狭义的主要指教育类课程。本文所指的教师教育课堂主要指的就是教育类课程的课堂。 一、什么是教师教育三课堂 第一课堂就是教师教育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它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体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场所,侧重系统知识传授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可以说是学生获得系统专业知识、养成系统的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这里主要指的是教育类课程的课内教学。 第二课堂一般指校内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类学校教育活动。侧重于课外技能训练和各类素质拓展,是对课堂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教师教育的第二课堂主要指的是寒暑假支教、职业竞赛以及教师资格考试等。 第三课堂主要是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等。主要任务是积累社会经验,检验自我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教育的第三课堂主要体现为教育实习。 二、教师教育三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课堂的问题 1.课程比例偏低,涵盖范围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一贯的重学术轻职业的传统,使主要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的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普遍偏低,一直在10%左右徘徊。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这个比例有所提升,但是和美国、德国等教育发达国家20%左右的比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课时紧凑,所以我们很多课程设置就不能全面覆盖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需的知识范畴。现在主要开设课程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师口语、教育技术学等,对于新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同理心培养方面的课程缺乏,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课程缺乏,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内容也重视不够。 2.课程设置标准是按照学科的逻辑而不是按照教师职业的逻辑 按照学科逻辑编制的教材特别强调知识的学术性和系统性,利于培养学术性和研究性人才,而教师属于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在具备深厚理论的同时,最终是以胜任教学为目标的。按照学科的逻辑设置课程标准则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以教育学为例,如果按照职业能力来编写教材,那教师职业道德就应该作为重点,不仅需要增加2008年全国通用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还应该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可是在现有学术性教材里,这些内容要么缺失要么不是重点。 3.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存在两个问题 (1)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学科导向的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学术性,教学侧重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静听。这种方法并不利于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教学评价重知识掌握的考核,轻职业能力的考核,使学生注重背诵概念,而对职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第二课堂的问题 第二课堂比较可行的学习形式是支教、职业技能竞赛和考证。这里的师范生支教指的是寒暑假支教,考证指的是考教师资格证,职业技能竞赛指的是教师试讲大赛。从实际看来,三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支教主要是在寒暑假学校组织的活动,人数和机会都很少,只很少部分人才能参加。教师技能大赛的开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校政策的支持,这里会涉及教师工作量考核以及竞赛标准的制定问题。自发组织的竞赛活动,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教师资格考试是师范生人人必须参加的,主要问题是现有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评价,两者存在不小的差距。是改革现有教学为教师资格考试服务,还是坚持学术性教学大纲让学生自己课后找培训班帮忙通过考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授课教师。针对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到底应该怎么做也需要斟酌。 (三)第三课堂的问题 第三课堂主要是教育实习。目前的教育实习问题不少:(1)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2)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各大高校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集中在第七学期,学生在具体的实习中就算产生困惑也很难得到解释和研究的机会。因为第八学期所有的专业课基本结束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找工作和写论文,学生没有时间再去深入学习和思考。最重要的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很多实习生并没有机会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也就谈不上获得了实际的教学技能。教育实习一般是学生自己寻找学校,没有导师跟踪指导,时间一到,学生就回学校,并没有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这样的教育实践环节明显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教育三课堂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第一课堂: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1.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 可以通过增加课程门类和课时数来进行。现在很多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教育写作、教育科研、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所提很少。所以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或者专门的模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置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等课程。没有条件的學校要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加入专门模块并加大考核分值。 2.按照职业的逻辑来编制教材会更符合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 以教育学为例,打破原有学科逻辑,严格按照职业能力来编写教材,比如教育学课程里的教师职业道德就应该作为重点,并加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同时课后练习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名词解释。 3.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1)提倡研究性学习,广泛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加强对职业的认知和喜爱。岗位相关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岗位工作,直观了解到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以很好深化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2)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可以从改革考试题型和分值计算方法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教育课程的考试题型可以借鉴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题型,统一采用辨析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杜绝填空题和名词解释题。其次,有效分配考核分值的比例分配,建议学分“五五开”,让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布置灵活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作业。比如:教育名著的阅读笔记、教育电影的观后感、教育现象的小组研讨记录、教育见习小论文以及课前预习笔记等。 (二)第二课堂:以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和职业竞赛为抓手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课堂的支教活动可以采取轮流支教进行,以提升参与率。对于学科竞赛和资格考试学生最感兴趣,我们可以此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于学科竞赛,学校要形成制度。规定好竞赛的时间、次数和考核标准。并纳入学校常规活动范围,指导教师要给予一定学分并纳入绩效考核,竞赛优秀者发证宣传,并请他们做小导师帮助落后同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卓越教师““未来之星”等教师技能大赛都开展得比较好,可以多借鉴学习。 关于考证问题,我们的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切实帮助。可以组织教研组改编教材,或者教师对多本教材结合,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举行一些考证讲座等一系列形式,为学生考证提供支持。 (三)第三课堂:以教育实习改革为抓手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1.采取学科见习和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打破过于集中实习的现状。分散到第四、五、六、七这四个学期,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每学期两周的教育见习,并作为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纳入考核范围。同时教育实习时间至少半年且不能减少。 2.加强实效,实行“双导师”制。201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2.0的意见》文件指出:“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大学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中小学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两者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可以很好地培养职业能力。学生在实习之前要进行全方位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考核后进入实习单位独当一面。派导师指导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学生实习时间和实习计划的落实情况、实习考勤实施情况以及学生上讲台进行实地教学的情况。实习结束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实习评价制度,比如可以采取实习报告、实习总结、实习小论文,并计入学分。 第一课堂侧重学生对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的理解,第二课堂侧重专业知识的实践和消化,第三课堂侧重教师岗位能力的获得,这三类课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势互补,打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联系学校和社会,为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和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2]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3]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9(3). [4]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考试标准[S].2011. [5]胡倩.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职前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6]高芳.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12). ◎编辑 武生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