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师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范文 | 田华 【摘 要】“教师口语”课程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是现代优秀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高师院校“教师口语”课的开设,为培养未来高素质教师、高水平社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在移动互联网空前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立足现代教育教学实际,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口语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大该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尽快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口语教学团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口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62-02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教育部在全国师范类院校全面开设和推广了“教师口语”课程,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必修课。信阳师范学院作为河南省第一批高等师范院校,把“普通话”课程作为“教师口语”课程体系之一,设置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教师口语”是现代优秀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为培养未来高素质教师、高水平社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在移动互联网空前发达的时代背景下,立足现代教育教学实际,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口语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尤其是利用相关交叉学科对教师口语课程的设计和探讨进行辅助工作,建立一套系统且与时俱进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作用,加大该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尽快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口语教学团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现状 “教師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等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口语”课程是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口语”课是以普通话训练和普通话等级测试为主,教学内容均为单纯的普通话训练。这就造成了师生对课程认识的偏差,许多学校直接把课程名称设置为“普通话课”或者学生直接认为“教师口语”课就是“普通话”课。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普通话训练是前提,贯穿教师口语课程始终。国家要求师范院校学生将来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高师毕业生从师任教的素质。而且对于师范生毕业、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部分专业就业都对普通话等级有相应的要求,所以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压力下,高师院校师生对普通话的教与学都十分重视。以信阳师范学院的“普通话”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主要是放在普通话正音训练上。为达到普通话等级测试中第四项“口语表达”的要求,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也在教学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受课程课时的限制,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力度明显不够,更是难以顾及到教师职业口语训练内容。因此,我国师范院校大都开设了普通话课程。但是不能把“普通话”和“教师口语”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普通话训练只是教师口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教师口语”课程内容除了普通话训练以外,还应加强口语交际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教材缺陷、院校软硬件条件不达标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教师口语”教学的实施与发展。因此教师口语课程急需改革与创新,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普遍使用的“教师口语”课程教材有: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口语》教材,是以《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为参考编写的。该教材为师范生提供了科学的口语技能训练思路,是教师口语课程权威教科书。内容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程培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口语教程》,主要包括交际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口语训练、教师口语问题分析及纠正、教师口语风格等内容;由赵林森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的《教师口语》明确了教师口语课的任务是为了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培养现代社会合格教师和提高全国人民文化素质,教师口语的特征是规范性、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由谷英姿主编的《教师口语》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用书,也为非师范专业学生以及希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广大普通话口语爱好者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些教材为“教师口语”课程的开设和讲授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二、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现如今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新媒体手段,手机成为大学生获取相关资讯信息以及发表言论、参与讨论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而在实际讲授和学习中,“教师口语”课的理论知识是较为抽象的,但在工作应用中又是非常具体而生动的,所以要讲好和学好这门课,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教学,借助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和通讯工具,用大量的音像、视频、图片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口语”或“普通话”课程都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通过调研发现,卓有成效的“教师口语”或“普通话”课程教育并不多见。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空前发达的时代背景下,立足现代教育教学实际,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口语”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尤其是利用相关交叉学科对课程的设计和探讨进行辅助工作,建立一套系统且完整的与时俱进的学习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加大该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尽快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平台,改变传统课堂课程教学模式。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高师院校“教师口语”课程的开设,是在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具备运用教师职业语言进行教学的基本技能;为普通话的推广和应用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语言素质。 “教师口语”课程根据教育目标设计新的教学方案,它应该是全息的、动态的、双向互动和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文字部分,主要是“教师口语”课程的理论概述,包括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两个内容;二是与文字相关的影像、图片、图表,将教师的教学搜集与学生实踐所得结合起来,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丰富延伸课堂和扩展教学领域,在直观、互动、动态的层面上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课件的研发,充分发挥信息社会的信息优势,充分调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并辅助学习优秀经典案例。“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和学,还应讲求双向互动。通过将学生平时所做作业和实践、调研成果的筛选、整合,选取优秀文字和影像作品,延伸课堂,填充课堂,活跃课堂,达到活学活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以教学内容组织和学习方法设计为改革目标,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新型考试模式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建立。高师院校“教师口语”课程的设计要综合、充分考虑前期和后续课程的接轨,既能承接前续课程又能为后续课程的开设打下良好基础。鉴于“教师口语”课程的独特性,教学内容要能突出技术、艺术和应用的融合,在掌握普通话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培养,真正做到“理论够用,学以致用”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师储备人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师“教师口语”课程的改革,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和通讯工具及平台,开展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实践环节的学习模式。第一,线上学习模式。在普通话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组建网络互动平台及时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将普通话理论学习成果以朗诵、演讲、话题讨论等音频形式体现出来。进行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互交流,互助学习,教学相长。第二,线下学习模式。针对高师院校学生来源广泛、方言强势入侵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地域语言特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互动训练。这样学生既可以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并能肯定看法的正确性,而且还可以避免教师在课上的一言堂,也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第三,实践环节学习模式。包括校内普通话普及率调研、普通话等级水平测试成绩分层情况调研、豫南方言与普通话异同调研以及参与各种朗诵、演讲比赛。 三、总结 高师院校的“教师口语”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未来教育、教学等工作中的口语运用能力。“教师口语”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加以改进、日臻完善;同时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教师储备人才,显示出应有的功能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前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孟琳.“教师口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求知导刊,2016(4). [3]马晓华,窦诗华.“教师口语”网络课程教学中的交互性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