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翻译行业立法思考 |
范文 | 邓涛 【摘 要】翻译是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媒介,但是翻译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目前国内翻译市场非常混乱,译员之间、翻译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再加上翻译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导致整个翻译行业乱象丛生。建立健全的翻译行业法律法规来保障整个翻译市场的质量迫在眉睫。我国的翻译立法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多困难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当前翻译行业的立法现状研究,针对目前翻译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翻译立法;翻译行业;翻译质量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228-02 一、国内外现状 在翻译立法领域,美国一直走在国际前列,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庭审口译员法案》,规定了庭审口译员的录用程序和资格认证方法。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等国也针对译员的权利、职责和任职要求出台了相关法律条款。此外,《西班牙版权法》还赋予了译员和作者同等的著作权。 许多发达国家也建立了翻译国家标准,针对翻译公司、翻译质量、翻译合同和翻译竞争做出了具体规定,比如意大利的UNI10574标准、德国的DIN2345标准、澳大利亚的NORMD1200标准等。 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任何与翻译行业相关的法律。至今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翻译国家标准只有三部,即《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和《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口译》。但是,这三部国家标准只是参照标准,仅具有指导性,并不是强制性的法律条款,无法同法律法规一样,承担起规范翻译行业的使命。 学术界对翻译行业立法问题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知网以“翻译行业立法”作为关键词搜索,仅有6篇相关论文。事实上,国内关于翻译行业的立法问题研究从2010年才正式开始,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是非常紧迫且十分必要的。 本文首先分析了翻译立法的必要性,再针对翻译立法前应明确的基本问题,翻译立法中的要素、程序及目前面临的立法瓶颈等提出一些见解,希望为推动我国翻译立法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二、国内翻译立法的必要性 在繁荣兴盛的翻译市场背后,中国的翻译行业还存在着三大主要问题。 第一,针对翻译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不完善。比如成立一家翻译公司,只需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并不需要任何必要的资质证明,这意味着翻译行业的入行门槛极低,翻译公司鱼龙混杂,译员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全面保障。此外,翻译公司招收译员,也没有明确的标准,通常是给一份试译稿,翻译合格即可成为兼职或全职译员,这是导致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 第二,翻译市场管理混乱。从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注册的翻译公司现在有近两万多家,但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企业正式员工平均不足10人,注册资金在千万以上的更是不到总量的1%。由于这些公司规模和资金有限,且缺乏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因此它们常采用压低成交价格、减少翻译质量控制环节、提高交付速度等非正当竞争手段来抢夺客户资源。因此,当前的翻译行业急需一个行政监管机制或机构来约束和规范翻译市场。 第三,翻译质量控制不规范。随着互联网和机器翻译的快速发展,翻译企业也紧跟时代步伐,变得更加网络化。越来越多的翻译稿件通过网络方式交付,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然而,由此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对翻译网店如何监管、如何保证稿件的保密性、机器翻译的标准是否统一,等等。这些日趋严重的问题都需要根据明确的法律条款才能进行规范和约束。 要解决上述三大问题,实现由“无序市场”到“行业自治”的转变,必须以健全的翻译立法作为重要保障。 三、翻译立法前要明确的基本问题 第一,明确翻译立法的指导原则。欧美国家采取的是“市场主导型”的翻译立法模式,即法律对翻译行业的约束更多依靠成熟的市场运作以及行业组织的行政管理。但是,我国翻译市场还不够成熟,生搬硬套欧美的立法模式肯定行不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采取王隆文提出的“服务国家战略型”的翻译立法模式,在法律上明确国家对促进翻译行业发展的各项权利、责任和义务,明确国家对翻译行业采取干预行动的范围及界限。 第二,明确翻译立法的对象、范围。立法对象的界定是立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先对对象进行准确界定,才能继续明确立法的范围、重点及相应法律关系。王隆文提出翻译行业具有双重屬性,即商业性和公益性。在商业性方面,翻译是一种文化服务衍生出来的商品;在公益性方面,翻译可以认为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公共外交活动中,需要大量的翻译来完成文化外宣活动。在明确了翻译行业的两种属性之后,就为翻译行业立法的大致范围和相应法律关系作了很好铺垫。 第三,明确政府和相关组织在翻译行业立法中的职责。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政府和相关组织对翻译行业干预的边界。对于市场发展而言,更多依靠相关组织和协会从中调节,并辅以政府的监管、调控;对于对外文化交流而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起决定性作用。 第四,明确翻译中译者的合法权利。即从法律上明确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语境下知识的再创作,或者说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而赋予译者合法的地位并享有正当的权利,引导全社会对译者的正确认识,引导译者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翻译立法中的要素 通过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笔者认为,对翻译行业法的制定,该法律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共7章,主体内容包含6部分,即总则,律师执业许可,律师事务所,律师的业务和权利、义务,律师协会,法律责任。 类似的,笔者认为翻译行业法律的制定也应包含但不限于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总则,译员执业许可,翻译服务机构市场准入许可,译员的业务、权利和义务,翻译协会,法律责任。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翻译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无论是译者还是翻译服务机构,都需要对其在翻译行业中的角色和地位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估,为翻译行业法律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翻译立法程序及面临的瓶颈 在中国,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基本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法案的提出、法案的审议、法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在法案提出阶段,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各代表团或30名以上人大代表,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事项的议案。在此阶段,最大问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翻译主管行政部门,即没有专门的翻译委员会或人大代表团,个人代表的提案支持率不足,导致翻译立法在初始阶段就陷入困境。无法提交法案,就无法进行法案的审议、表决,更不用说法案的通过。 虽然中国译协是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但其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没有提出法案的权利。目前中国译协正积极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討论,希望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提出与翻译行业立法相关的法案递交全国人大。 六、结语 翻译行业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商业活动中共有的一些弊病,如翻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翻译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翻译市场的恶性竞争层出不穷,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翻译行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翻译立法显得越来越紧迫。然而,建立一部国家法律,需要大量的调研和筹备,需要长期的努力。目前,我国的翻译立法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和解决,行业法律的建立健全需要全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晓勇.加强语言服务行业建设,服务中国国际传播战略[J].对外传播,2011,(7):32-34. [2]黄友义.推动翻译立法,促进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J].中国翻译,2011,(3):29-30. [3]蒋莉华等.中国翻译行业立法之路:来自德国的借鉴[J].中国翻译,2012,(4):49-52. [4]蒋莉华,曹斌.德国翻译人员的管理、培养体系[A].中国人才前沿No.4[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谢天振.为翻译立法,应该是时候了[J].文汇读书周报,2011(6):17. [6]王隆文.文化强国的法律保障:加强我国翻译立法的思考——基于文化语境下翻译与权利关系的考察[J].中国翻译,2012(6):60-6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