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范文

    王先平

    在平时与教师的交流中说到小学数学,许多教师都认为数学好教,无非是讲几道例题,做几道练习题,期末考试前系统复习一遍,可算大功告成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有体会:小学数学得高分确实很容易,只要教师选择几道题,然后把每一道题都讲上个一两遍,学生再作上个一两遍,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起初,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很好,很有“效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感觉到我们这样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说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数学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容忽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只关注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中有的老师把书本知识都讲得十分详细,学生书本知识的基础也相当扎实。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上得有声有色。除了举几个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外,有这样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画面上划着三辆小车,第一辆的轮子是三角形的,第二辆的轮子是正方形的,第三辆的轮子是圆形的,问哪辆小车跑得快?本来这道题非常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讲一讲圆的用途。可是这位教师却一带而过,似乎这道题只是个陪衬、样子。

    正是由于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疏忽生活本身,只重视书本,导致很多知识都与现实生活脱节。例如,在向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提问:“为什么电线杆上有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学生的回答却是不知道。但如果我们问:“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学生马上就会回答:“稳定性”。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在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找单位“1”,看分率,确定算法,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非常熟练,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曾经有一位老师在班上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商场都在进行促销,甲商场打八折,乙商场买十增一。我在哪个商场买东西比较便宜呢?对于这个生活中极为常见的问题,学生们却抓耳挠腮,面面相觑,因为老师没有讲过这样的例题。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联系实际,教学生学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需要回归于生活,需要观察、需要动手实践。我国古代的人们都能制出“七巧板”、“华容道”、“魔方”这样的玩具,为什么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能为了学生的发展去改变我们的教学呢?

    二、不能只关注做题的结果,而忽视思考的过程。

    在很多数学课上,我们很难听到教师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对不对?”“是不是?”做数学题时,有的老师往往只注意结果的正确与否,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更不会想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因此,学生做数学题时也就不想怎样做有道理,只是猜,结果对为止。例如,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的作业做错了,当他改完后给我看时,让我非常吃惊,他竟然只改了结果,算式和计算过程虽然都错了,却原封不动的交上了。当我问他为什么不改时,他却说:“有一次,我也是这样改的,你就给打对了。”一下,我茫然了:是我们教师的不良做法导致了学生的惰性,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在此,我想对所有的教师说一声:当你给学生判作业时别只看结果,当你的学生做题做错了时,请你追问一下他是怎样想的,帮他找出“病根”,要使学生“知错”、“认错”并噶“改错”。

    三、不能只关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忽视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是直观的形象思维,然后在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却存在着很多“越位”现象。在低年级,教师就一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学生也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把所有的问题都往教师的逻辑思维模式里套,不会独立思考。尤其是在应用题教学中,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很多教师紧紧抓住数量关系这一“法宝”不放。让学生死背公式,如: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在作题时把题往相应的公式里面套,既不用直观教具,也不教学上画线段图分析。例如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有一位老师在讲“相遇问题”的例题时,通过公式:路程=速度×时间来讲解,结果看起来也不错,大多数学生都会做了。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想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选择让学生到讲台上表演的方法,结果很明了,学生们很快明白了什么是相遇。接着他又让学生表演里一次相遇,这一次让学生们观察:当两个人相遇时,可以发现那些有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这位教师又让所有的学生体会了一次什么是相遇,即用自己的两只手代表两个人,这样,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当两个人相遇时,他们用了相同的时间,他们两个共同走过了一段路程。这两位教师讲课的结果可能差不多,但前一位教师的做法太单调了,把题公式化,学生没有观察,没有亲自感受,只是在枯燥的跟着教师想。第二位教师的可生动直观,简单易懂,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但会做题了,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习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使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朝阳小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