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范文

    邓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了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和“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四个方面。现阶段,语文教师都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其最终目的便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这一学科,逐渐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质,使学生的自我人格更加健全。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345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要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为人,即使学生能取得再高的分数,不懂得语言表达、没有文化素养,注定是要在社会中碰壁的。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叛逆期,对于师长的管理与教育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和逆反心理,这段日子是教师与家长都难以管理学生的时期。因此,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加入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提高文学审美

    很多人认为审美能力必须靠学习美术、音乐等一些艺术类的课程才能得以培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审美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当学生看到文学作品后,忽略其外在的包装,挖掘文笔之间的内涵,并加以鉴赏,这就是文学审美的体现。文学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常见的来说,有书法、诗词等,每个人的眼光是不同的,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由于中考时会考到古诗的鉴赏和对文章的阅读,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文的讲解与分析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使其获得文学审美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这篇文言文时,文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句话对岳阳楼上看到的风光描述得十分全面,我在课上的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试着去鉴赏。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只能根据这句话的翻译,简单说说岳阳楼的风光多么美,而无法进行更加深刻地分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增强审美能力,我先做出了鉴赏:“至若一词笔锋一转,作者不再描绘昏黑的景色了,反而开始描绘春意盎然的景象,春和景明点出了天气状况,波澜不惊是对水面的概括,使人感受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后再让学生仿照我鉴赏分析的格式,去努力读懂每一句背后的意思,仔细品析诗人想要描绘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练习将这种鉴赏方式运用到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中,一定能使学生的审美大大提高,为其语文素养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强化表达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刻刻体现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同样是表达一件事,有的学生可以用清晰的逻辑表达清楚,而有的学生表达一通,也讲不出重点。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十分常见,究其根本,恰恰是由于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教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各种实践化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良好的语言建构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体现,这种能力对学生以后步入高中、大学,以及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的渗透能够有效对学生的表达陈述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强化。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时,教材中有一个口语交际活动:即席讲话。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克服自己面对听众的紧张,还要尽可能地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以清楚明确的逻辑传递给他人。在以往授课时,大多数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不会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详细地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大多时候都是一带而过,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我在授课时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即席讲话练习。我将班上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题目,学生有三分钟的思考时间,思考结束后要派出一名代表将讲话的内容讲给班上其他学生听。这个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进行围绕话题的描述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这样的锻炼得以强化,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三、做好文化传承

    古往今来,在文化的熏陶下,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让后代赞不绝口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和历史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而青少年正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若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那将会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不幸。当前社会中,不仅国内许多人呼吁着传承中国文化,就连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文化。语文作为九年義务教育里重要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解与探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的传承是培养核心素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例如,一说到文化传承,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初中教材中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的确,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材中除了大量的古文之外,许多白话文中也时刻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在教授完八年级上册时,学生即将放寒假,我为学生布置了读书作业:读《傅雷家书》,这是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名著导读的推荐书籍。学生通过读这本书,可以从中感受到傅雷与孩子相处时的一言一行中传递出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以及与父母相处时的行为举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准则与价值取向。一个国家是由千万个家庭构成的,只有千万个家庭都能保持良好的风气时,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更加安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传承的教学与引导,能够为学生在学习时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还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核心素养紧密地融入进教学内容中,以保障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7,1(08)

    [2]龙浩宇.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核心素养的尝试[J].智能城市,2016,2(1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38:05